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孙俪,放弃努力吧,欢迎阅读。
孙俪最近连播两部戏,仍是收视扛把子,口碑也还算过得去。
但它们仍收到了不少类似的批评声:剧情老套,人设平庸,表演用力……
显然,话头直指孙俪。
曾经很会选本,得到观众甚至全行业看好,被誉为"出品必属精品"的孙俪,似乎又没达到预期,甚至渐有颓势。
电影圈是大花在扛,剧圈是孙俪在扛,这是内娱多年来无需明言的既定格局。除了她的视后大满贯成绩单,2016年以电视剧女演员的身份登上《VOGUE》开年刊,至今无后继者,也足见行业对她的认可。
当时《VOGUE》对咖位卡得极严,孙俪是首位非大花封面女星
但,孙俪好像很久没再惊艳过观众了。
很多人说,以为甄嬛只是娘娘的开始,没想到是巅峰。所以从一开始,《甄嬛传》就只是幸运的偶然?孙俪被过誉了?
借这个时机,不妨就来从头再看一遍孙俪的起起伏伏。
人们常认为,孙俪代表着"努力型"演员能混到的最高位置,这话其实不假,只是有一个小小的漏洞——
孙俪是有表演天赋的。
跳舞出身、半路出家的孙俪,早年就已是不少人的表演启蒙老师。
拍《屋顶上的绿宝石》时,男一霍建华很欣赏孙俪,说她的哭戏很动人,不只是简单流泪。
即便十年后,霍建华还念念不忘,说正是因为孙俪,自己才开始重视选角色,设计表演细节。
男二胡宇崴是初次拍戏,他能清晰感受到孙俪在给自己丢戏,这也让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表演。
而何润东对孙俪的认可更夸张。拍《玉观音》时,彼时已大红大紫的何润东第一眼见到没学过表演的孙俪,觉得她肯定不行。但和她演完第一场后,态度180度大转弯,惊叹她前途无限。
孙俪确实是一个天生情绪饱满,且很会表达的人。
被选入《玉观音》女主备选时,她才上第一堂表演课。可就当别的同学还在皱眉叹气地表达悲伤时,她已经在边上痛哭流涕,入戏飞快。
《玉观音》第一场戏,19岁的她扮演一个历经磨难的妈妈,为了孩子下求跪人。正当导演担心她能不能体验到时,她又是进场就开始哭。
当时灯光机器都还没布置好,导演喊她先等等,但她完全沉浸在情绪中,根本无法自控。
多年后,她笑自己当年不能自控的眼泪,说自己不专业,说演《玉观音》时太青涩。
导演点破,她当时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
所有艺术的珍贵性,恰恰来自一种随机的有机结合。
事实上,早年不专业的青涩时期,反而是她最有灵气的时候。
这是她人生第一场正式的哭戏,但基于她的易感本能,导演都被感动哭了。
到《小姨多鹤》,她饰演日本战败后险些丧命,却阴差阳错被善良的中国百姓救助的日本人多鹤。语言不通,且因为不能被发现身份,她需要常年装哑巴。
所以剧前半段,孙俪几乎没台词,全靠一双大眼睛传神。
可这也已经足够。她刚从昏迷中醒过来时,迷茫恐惧如仓惶的小兔的眼神,很真切很抓人。
孙俪长相其实挺锋利的,眼角下勾鼻头锐利,看上去甚至有点"厉害"。但好在她神大于形,眼神的亲和感中和了她咄咄逼人的锋芒感。
丁黑导演当初看好孙俪,也正是因为她这种长相和气质可以互补的巧妙搭配,某种程度上正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毕竟明艳的漂亮女明星不稀罕,稀罕的是怎么一边独艳、一边没有距离感,孙俪的亲切是她后来成为国民女星的基础。
但问题是,即便有着超过大部分普通人的天赋,孙俪骨子里仍是心虚的。
她羡慕别人的科班出身到一种莫名崇拜的地步,甚至连看表演毕业生的聚会都会嘶哈,回家还会请教邓超学院派怎么训练……科班对她来说太神秘崇高了,可正因为这是她幻想中的存在,所以她不可能真正靠近。于是,她只能用技巧去不断填满自己内心的心虚。
孙俪太追求所谓专业了,久而久之,表演自然会离真实,离观众越来越远,并且会越来越匠气。她气质里的亲近感,也会被慢慢稀释掉,不再具备优势。
也就是因为这层心理,天赋型的孙俪,开始朝着努力型变化——某种程度来说,是"退化"。
《玉观音》还没敲定时,她就开始为角色参加各色培训。考驾照,学游泳,上表演课。甚至为了理解孕妇和缉毒警察,她偷跑去妇产科观察,并跟随缉毒警察参加过危险行动。
这种全方位的、学生式的准备,让她有漫长的周期去和角色融为一体。
拍完安心后,孙俪有很长一段时间接不到合适的戏,因为她总会拿别的角色和安心对比,并感到沮丧,因为随时间推移,曾与角色合二为一的她离安心越来越远了。
而在有了初次和角色神交的经历后,她开始认为这种训练确实有效。
即便在功成名就的后来,她仍喜欢这种全方位备战的方式,很乐意有导演这么对她。
其实大可不必。
表演毕竟是个创作,技巧是途径而不是目的。
前文提到过,孙俪的天份是感受力,哭戏更是她的绝技。《玉观音》《屋顶上的绿宝石》《小姨多鹤》,她的哭戏被很多合作演员夸过直达内心。那些情绪上的真,胜过千言万语百般设计。
《玉观音》
而《甄嬛传》,正是她在表演上从"情绪"到"设计"的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她二者兼顾,具备一些大演员的表演质感。特别皇帝驾崩时的那场戏,痴念变成一缕青烟,痛彻心扉都化作虚空,"皇帝驾崩"说完,两行眼泪分秒不差地落下,成为神笔。
《甄嬛传》虽是孙俪的作品,却也有天作之美的成分。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个人的努力是其次,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关键。
陈建斌给过孙俪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剧本赋予了角色很多,只要认真演好,甄嬛就能成立,并具备角色魅力。
孙俪完成得很好,但"完成"对应的是作业或答卷,更高阶的是创作、创造。
某种程度上,是甄嬛成就了孙俪,而非孙俪成就了甄嬛。
孙俪看不见自己曾经有过的灵气,偏执于训练即可得的技巧,演技逐渐模式化,也是可以预料的。
但孙俪很难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2018年,36岁的孙俪获飞天奖,完成飞天、金鹰、白玉兰大满贯,是史上最年轻的大满贯视后。
而其他的大满贯得主都是谁?
蒋雯丽,唯一两轮大满贯得主,无可置疑的神级演员;萨日娜,耕耘30年的老戏骨,行业标杆人物。
此外还有殷桃、闫妮两位70后女演员。这些人演技在炉火纯青的基础上,不管年龄几何,依然鲜灵生动,毫无痕迹。
和她们一比,孙俪的局限性还挺突出的。尤其是和年龄更相近的殷桃、闫妮比,孙俪显得过于板正。
是不是因为孙俪有过部队经历呢?
也不是。闫妮和殷桃是正经从军艺毕业的,而这俩一个微醺成名,一个率性爱美,根本没有分毫拘谨。
拥有鲜明的性格特质,往往意味着人格饱满。
现在表演的基本理论是,演员将自己人格里最接近角色的部分调动出来,不断接近角色。因此人格越复杂的人,在表演中便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
而孙俪从戏里到生活中,都属于严谨、苛刻,乃至有点无趣的那类人。这种一板一眼使人失去灵活的呼吸感,适合当做题家,却不利于创作。
但孙俪性格的生成,也不能说和部队毫无联系——
当年她刚入伍就被选中担任文艺汇演的领舞。孙俪从小就漂亮,被老师偏爱更是飘了起来,训练也开始松懈。
结果被抽查,孙俪就被严肃批评:只给两周时间,如果跳不好立刻换人。
孙俪后来几乎每个访谈都聊过这件事。她至今想起来都恐惧到头皮发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噩梦都是这件事。
文艺汇演表演片段
从此,孙俪的松弛感一夜消失了。她开始认定,每件事都要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才有资格收获成功。
这彻底改变了孙俪的思维。哪怕没有真实的老师在身边,她自己也会分化出一个老师人格,用于自我鞭策。这种行为模式在很多家教严格的人身上,也能窥见。
孙俪极其自律,她常年的运动养生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自律某种程度上就是自虐,用汗水、辛苦、麻烦去做一件(自认为)正确的、有用的事,快感主要来源于完成任务。
这种思维下,求心安是更本质的目的,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剂。
认真当然是好事,但认真不等于好。
《那年花开月正圆》时期,她对周莹的角色设计就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一场戏后,她非常骄傲地跟导演说自己"演出了八个层次"。另一回,她还提到自己能演出七十二种笑声。
可表演不是烤酥饼,层次越多越厉害。当孙俪沉浸于花费精力、理性地清点自己的表演层次时,她真挚的感性成分必然会打折扣。
炫技容易失真,导演这一时期总叫她表演"收一点",她并未能领会背后的深意。
巧的是,《那年花开》的导演也是丁黑,即《玉观音》时相中孙俪的伯乐。
而他对孙俪后来的评价,很难说有多少欣赏的成分,更像是勉为其难的应付。
因为你生活中要这么用
眉飞色舞的挺吓人的
这种千层糕式的夸张表演,放在更苛刻的大银幕上,也就更露怯。这也是孙俪每次触电大银幕都熄火的原因。
《影》
陈晓也曾表达过对孙俪的佩服,她严丝合缝如机器一样精准,完全不知疲劳滚滚向前。
可在我看来,这对演员来讲绝对不算优点。
你会发现孙俪在做任何选择时,都异常谨慎小心,甚至可以说保守。
早年在择偶时就有这种倾向。
孙俪那时是真正的男神收割机,和她合作过的男演员几乎都被她迷倒。何润东《玉观音》时期聊起和孙俪的吻戏,出道多时的他讲话都磕巴。
《那年花开月正圆》时期,她们都各自成家了。何润东却依然承认,如果当年再一起多拍一部剧,可能就真动心思了。
还有《屋顶上的绿宝石》男二胡宇崴,亲口承认对孙俪心动过。
记者会上,正羞涩描述和孙俪吻戏时,记者突然宣布孙俪和邓超恋爱,他立刻低落到说不出来话。
后面也是酸出天际,说对你这么好,怎么就选择邓超了。直白到让主持人都傻眼。
剧中另一位主演霍建华现场嗑糖后,还出来圆场,发现根本圆不回来。
十年后,胡宇崴还对孙俪念念不忘。前言承认喜欢过孙俪,后语就说自己最想结婚的年纪是28岁——刚好是孙俪结婚那年。
那孙俪怎么选中了邓超呢?
她说最欣赏邓超的坦诚。
一般人都眷恋暧昧时期的神秘、恋爱时期的激情,很少人会像孙俪一样,上来就追求这种贴合婚姻需求、更务实的品质。
坦诚,意味着一览无遗。她需要看上去清晰的、明确的、可把控的另一半。即便不管怎么选,情感永远是人类最捉摸不定的部分。
但也不难理解。
孙俪始终缺乏安全感。童年时父母的离婚投给的阴霾,曾长期笼罩在她头顶。
你很难想象现在对家庭如此重视的孙俪,曾经是个不婚主义者:她害怕重蹈覆辙母亲的婚姻。
不相信爱情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媒体面前说
因为我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
会有恐惧感
离婚时,妈妈拿着2000块赡养费回家,母女气愤而无助。孙俪对妈妈说,以后她不结婚,永远和妈妈在一起。
缺乏安全感是一件很无解的事。它无法向外求得,也很难靠自己填补,最彻底的解法是:接受人生难以圆满的事实。
但孙俪一直在试图抓住所有不可控性,乃至通过压抑自己的可能性来规避风险。
比如她曾出过不少单曲,还在春晚唱过歌,可她私底下在KTV都不敢点歌,因为自认为声音不好,不会唱。
她在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对自己的评价极低。一定要有贵人的赏识、肯定,推着她去实践,获得正反馈后,她才敢走出安全区。
更体现问题的是她挑剧本时的谨小慎微。
因为有入伍的经历,她才有信心驾驭安心的一身警服。
也因为安心的成功,她才确认自己能演此类角色,《乌云之上》就是她多年后又回归舒适区。
而《蛮好的生活》卖保险的胡曼黎,像极了《安家》中卖房的房似锦。
类似的,《甄嬛传》后她确认自己的可塑性,觉得选角可以放肆点,所以有了《辣妈正传》;结果口碑不行,于是退回古装剧《芈月传》;《芈月传》引起一些争议,所以当《那年花开月正圆》找上门时,她起先是拒绝的。
她根本还没来得及判断剧本的优劣,仅是"古装"这一个标签就把她吓着了。被导演强塞剧本后,她又开始整晚整晚做噩梦。
就像当年差点当不成领舞时一样。
孙俪的不安全感,妨害着她的野心,创造力和判断力。
这对一位寄予厚望的演员来讲,是致命的。
你会发现,早年赞赏她的都是偶像剧出身的人。确实,孙俪的演技在偶像剧里太够用了。
她自己一开始也无甚大志。和邓超在一起后说,恋爱是最开心的事情,比任何事业上的成绩都开心,30岁之后如果不红了就退圈。
没想到《甄嬛传》大爆,孙俪开始被视为行业接班人。
她凭不咋样的《辣妈正传》拿下白玉兰,次年又凭《芈月传》连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行业在弥补《甄嬛传》没给她奖项的亏欠(注:《甄嬛传》无法拿女主奖的主要问题是用了配音)。
而像丁黑这样的大导也很关注孙俪,时不时还会找孙俪吃饭,和她聊职业发展。
孙俪被架在这个位置上后,却有些招架不住。
行业和观众对她的期待和评价,会加深她的自我教化,放大她的不安全感和恐惧。
她本来就容易自定牢笼,多了周围的目光,变成了双重牢笼。所以越是功成名就,人反倒越行为僵化,因为顾虑太多,难以施展。
她显然被困住很久了。
在意观众说她变丑,眼睛凸像得甲亢,为此她特意去做了检查,并在访谈中澄清。
但转头,又在新剧中用他人之口自我调侃。
是和解是释然吗?不见得。
母亲把孙俪教养成了一个很正派的人。
父爱的缺失让她曾深深受伤,所以当父亲再婚生下妹妹,孙俪看到妈妈和妹妹相处融洽很诧异。但妈妈却说,孩子都是很可爱的,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
曾经的怨恨变成合家欢,孙俪也早和父亲和解了。这几年还经常带着同父异母的妹妹出演一些角色,拍杂志封面。
但正派,即便是正面特质,也是基于传统评价系统的评价。既然是外界评价,便有违本心成分的风险。
它或许又是另一种非黑即白,不够复杂也就不够丰富。
于孙俪,于角色,都是一种伤害。乖学生思维深深烙在她的神经中,本质是一种自我客体化。
我感受的好坏被压缩,我被评价的好坏被放在首要位置。
人在看不见自己时,没有自由可言。如今贤良淑德的孙俪早年喜欢赛车,还因为玩太嗨出过车祸。
但聊起当时肾上腺素飙升的感受时,她很快乐。
其实被骂不会完蛋的,谨慎不也同样被骂了吗?
重要的是,人生的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飙起来,有没有人喝彩根本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