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 济南油旋:舌尖上的历史与温情,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作者:陈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美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独特的存在,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连接着人们跨越时空的情感。济南的油旋,便是这样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特色小吃。
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与油旋的缘分,始于他在济南度过的那段青春岁月。6 岁离开临清老家来到济南,在这里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业的季老,对济南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而油旋更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季老对家乡的这道小吃喜爱至极,甚至专门为做油旋的张姓店家题字:" 软酥香,油旋张 "。寥寥数字,道尽了油旋的独特风味,也饱含着季老对这一美食的赞誉。
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延续了这份对油旋的深情。每次前往北京看望季老,他总会特意从济南定做油旋。为了让季老能品尝到最新鲜的味道,早上做好的油旋,中午便要送到北京。考虑到季老的健康,蔡教授还不忘叮嘱店家少放盐。这一来一往间,小小的油旋,承载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成为蔡教授每次进京必不可少的 " 固定节目 "。
油旋,这种漩涡状的葱油小饼,外形独特,形似螺旋,表面泛着诱人的金黄色。一口咬下,外皮酥脆," 嘎吱 " 一声,仿佛奏响了美食的乐章;内瓤则柔嫩无比,葱香味四溢,瞬间弥漫在口腔之中。它的起源颇有故事,相传是清朝时期齐河县的徐氏三兄弟从南方闯荡归来,在南京学到了制作油旋的手艺。初到济南时,油旋在南方是甜口的,但为了迎合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徐氏兄弟巧妙地将其改成了咸香味,这一改变,让油旋在济南落地生根,传承至今。
早在清代,油旋的制作方法就被记录在顾仲编著的《养小录》中:"…… 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 可见,这小小的油旋,制作工艺颇为讲究。时光回溯,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便是较早经营油旋的店家,而光绪二十年开业的 " 文升园 " 饭庄,更是凭借油旋等众多地方小吃声名远扬,闻名泉城。
油旋不仅深受百姓喜爱,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据油旋真传的手艺人苏将林回忆,1958 年 8 月的那个上午,店里迎来了一次特殊的 " 检查 "。防疫部门破天荒地将检测仪器搬到店里,对打油旋用的油、盐、葱等配料进行化验,还仔细研究了苏将林和耿师傅的手。检查结束后,两名穿中山装的中年男子静静等候在旁,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制作油旋。20 个油旋做好后,两人小心翼翼地用透明塑料纸包好离去。直到经理带来喜讯,苏将林才知道,这些油旋是要送给正在济南考察的毛主席。那一刻,整个聚丰德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氛围中,这份荣耀,成为济南油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 世纪 60 年代末,我第一次品尝油旋,便是在聚丰德。那时的聚丰德,油旋生意异常火爆,几乎是打多少卖多少。即便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期,掺了地瓜面的油旋依旧供不应求。聚丰德的油旋,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款待外宾的招牌面点,西哈努克亲王来济南时,也曾慕名前往聚丰德品尝。
后来,在燕喜堂工作的父亲也在家中亲自为我和弟弟制作油旋,那一道道精心的工序,仿佛是一场美食的魔法表演。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软,稍饧后揪下剂子,擀成薄皮,抹上用猪板油加大葱剁成的葱油泥,边卷边抻,直至面皮极薄,卷成螺旋形圆柱;放在擦过油的鏊子上按扁,烘至两面挺身,再放入炉壁周围烘烤,中间翻烤一次,至深黄色出炉;趁热在有旋纹一面的中间用手指压出窝,多达十几层的油旋便大功告成。
在济南,油旋与甜沫堪称绝佳搭配。作为早餐,一碗咸香的甜沫,一份酥脆的油旋,物美价廉,让人回味无穷。泉城流传的 " 二怪 ",其中甜沫虽名为 " 甜 ",实则味道偏咸,俗称 " 五香甜沫 ",与油旋搭配在一起,构成了济南独有的美食风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作者: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