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合资的窘境(上):打不了逆风局的合资体系,欢迎阅读。
最近广汽丰田上了一次热搜,原因是广丰突然宣布裁员 1000 人,尽管广丰回应称裁掉的这些人都是劳务派遣人员、并且仅占广丰员工总数的 5%。
广丰的裁员,一个直接原因是销量下滑。
然而从数据上看,广丰在 2023 年上半年的销量并不差,甚至可以算是五家日系合资车企——长安马自达不在此列——里面销量最好的。
2023 年上半年,广丰销量 44.7 万辆,虽然同比下滑 9.98%,但一汽丰田那边销量仅为 38 万辆。这也使得丰田中国上半年累计销量 87.94 万辆,同比下滑不过 2.8%。即便是看更加准确的上险量数据,广丰上险量也在 41.7 万辆左右,甚至超过了上汽通用,仅次于两家大众。
对比之下,本田中国上半年仅 53 万辆的终端销量、同比下滑高达 22%;日产中国仅为 35.85 万辆,下滑幅度超过 24%。可以说,广丰一家甚至已经比日产中国都多,仅比本田两家合资车企加起来少 10 万辆,已经算是很亮眼的成绩了。
那么为什么广丰又突然裁员呢?
可以注意到 6 月的销量,广汽丰田下跌了 4.7%,整个丰田下滑了 13.5%。而根据广丰经销商的回应,6 月份经销商进销差也进一步扩大,并且经销商为了保量不得以进一步降价,造成了经销商盈利堪忧。
所以进入 7 月以后,基本上丰田的单周上险量已经回落到 3.5 万辆、月度量化数据也就是 14 万辆左右,而 6 月之前丰田单月销量在 16 万辆以上。如果一汽丰田早就对销量目标是 " 躺平 " 了的话,广丰的销量下滑应该是导致整个丰田 7 月销量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直强调零库存管理的丰田生产方式,当监测到销量下滑以后,第一时间做的必然是降低产能,因此也就有了这一波的裁员。" 最先行动、最先受益 ",对于丰田生产方式来说再正常不过。而且,如果广丰都开始裁员减量的话,其他几家日系合资车企估计也都会有差不多的动作,甚至可能下手更快、范围更大。
不仅是日系车企,所有的合资车企都有这样的困境,面对上半年的销量成绩,裁员减产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只是从外界的角度,现在合资车企的窘境并不是产能过剩,更多是需求不足,合资车企需要解决的是需求端的问题,是牵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对于合资车企来说,虽然各家都有各自的问题,但不管是广汽丰田,还是一汽丰田,又或者上汽大众、东风本田这些合资车企,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潜在问题:
那就是被困在了 " 合资体系的思维模式 " 里面。
合资车企过去三十年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大部分合资车企都形成了很强的惯性:引入新产品 - 车展亮相 - 上市营销期 - 进入经销商销售 - 进入下一轮新产品周期。合资车企的销量增长更多是靠新产品的上市来带动,一旦没有新产品,销量就无法实现增长,整个运营链条就停下来。
比如我们以广丰为例,广丰在 2018 年之前三年一直在年销 40 万辆级别,但是到了 2018 年就开始以 20% 以上的的增速上涨:2018 年 58 万辆、2019 年 68 万辆、2020 年 76 万辆、2021 年 84 万辆、2022 年达到 100 万辆。
五年时间就形成销量的翻倍增长,主要原因就是从 2018 年开始广丰导入了更多的产品:C-HR、第二代雷凌、威兰达、全新汉兰达、凌尚、锋兰达、威飒、赛那等等。翻倍的新产品数量也意味着翻倍的销量增长,所以广丰就迎来了一波销量的迅速上攻。
一旦没有新车,就成了合资车企口中的 " 小年 ",基本上就是通过价格来调控销量,多进行优惠促销就能保持销量的问题,然后熬到新车周期的到来。
可以说,只要有新车,合资车企的销量就能够保持增长,尤其是进入一些新的细分市场的产品,可以有效的推动车企的销量增长。
如果新产品不合适、消费者不买单怎么办?对于合资车企来说这不是问题,只要核心的三到四款车型销量足够稳定,其余的产品都是 " 锦上添花 "。
就好像广汽丰田在这一轮尽管上了八款新车,但销量主力主要是凯美瑞、雷凌、威兰达、汉兰达,赛那算半个。而凌尚、C-HR、威飒这几款车型的销量数据基本就拿不出手了,几百家经销商一个月卖一两千台,可以用 " 低迷 " 来形容。然而广丰也毫不在意,毕竟走量的产品有几款,从主机厂到经销商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管理边缘车型。
这就使得合资车企在营销层面其实并不需要做太多营销策略。卖得好的车型,比如广丰的雷凌和凯美瑞,只需要常规的曝光量就行,消费者会自然到店购买;至于销量不好的产品,合资车企的策略也是放到一边不用管,同样不营销也没有人在意。
最终对合资车企来说,只需要保持 " 惯性营销 "、无论是销量好的还是销量差的,只管每年投入广告费进去,有没有效果并不重要,反正最后的销量也是由那几款核心车型决定。所以合资车企的营销部门并不太擅长打 " 逆风局 ",大多数时候只需要 " 划水 " 就行。
在往些年因为合资车企的主力车型没有太多竞争对手,自主品牌往往都是在更低端市场内卷,因而合资车企这种不擅长 " 逆风局 " 的情况就不明显。可是这两年情况突变,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车弯道超车,消费者心目中的 " 头部 " 都是新能源车企 / 车型,这就使得合资车企原本稳固的销量结构被破坏掉。
同样还是丰田,以前在 13 万元市场有雷凌和卡罗拉把守,20 万元级别轿车是凯美瑞和亚洲龙坐镇,20 万元以上 SUV 就是荣放和威兰达,30 万元市场交给汉兰达收割,这些都是很稳定的销量份额。
可是现在消费者买 13 万元的车,会先去看一遍比亚迪,然后吉利和长城的新能源车型也层出不穷,凯美瑞所在的市场是被比亚迪汉、深蓝 SL03 抢了,再高一点的还有小鹏 P7、飞凡 F7。而 30 万元以上的市场现在更是打得火热,不仅有理想的 L7、L8 两兄弟,还有魏牌蓝山,比亚迪唐,和哪一个打汉兰达如今都够呛。
加上现在自主新能源 MPV 对赛那的冲击,广丰长久以来的 20-40 万元的稳定基盘就散了,再考虑十多万家轿市场本身就不挣钱,整个经销商网络也经不起压库。因而广丰的销量可能一下就垮下来了,只能选择裁员减产,避免库存积压引发整个体系的垮掉。
当然,这里仅仅是以广丰为例子,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合资品牌都有一样的问题。这些合资车企始终还在延续过去二十年的路径,对产品的营销只停留在上市期,然后等待产品 " 自生自灭 ",成了就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就丢到一边。
大部分合资车企还忽视了合资品牌营销的打造,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样的,都是丰田,但是落到企业自身却是不一样的,当产品同质化之后没有品牌的区分,就会变成 " 内卷 "。
最后,长期习惯于用广告投放替代营销的合资车企,也忘记了营销是一项长期工程。既然是工程,就绝不是一项简单重复的工作,营销工程需要不断投入、重复,以及创新。
被困住的合资车企,是否能够走出自己的窘境?这不决定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合资车企自己。下一篇文章,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合资车企要、需要如何在营销层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来暂缓目前的困境。
文|刘学晓
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