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长城汽车与比亚迪“鹬蚌相争”背后,欢迎阅读。
王传福感情牌背后也许是理智的算计;然而在生死一线间的汽车行业,跟魏建军等 " 老伙计们 " 谈感情,只能是自我感动。
作者 | 木 子
责编 | 尚 武
出品 | 汽车 K 线
打出感情牌的中国电动车品牌领军企业比亚迪,一边说排放合规,一边 " 悄悄地 " 把低压油箱换成高压油箱。难道真如长城汽车高管所言," 编织再‘大’的格局,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慌张。"
随着相关部门机构的介入调查,以及长城汽车 CTO 不断发难,引发业界关注的 " 油箱门 " 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之间的 " 火药味 ",越来越浓。
不过,商业竞争就是如此,商场如战场,而坏了规矩,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1
几条微博的威力
8 月 9 日,在比亚迪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活动上,其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数度哽咽,并喊出 " 我们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
该口号迅速得到不少同行的 " 认可和祝福 ",有人盛尚比亞迪和王传福的 " 大格局 ",如多家造车新势力创始人。
然而,在资本市场,比亚迪双股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上扬走势。8 月 10 日,比亚迪港股仅微涨 0.15%,A 股甚至下跌 0.08%。不仅如此,比亚迪的 " 老对手 " 长城汽车,同样不买账。
甚至长城汽车高管的几条微博,可能还造成了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对比亚迪的担忧。从 8 月 11 日至今,比亚迪 A 股和港股股价,仍处于双双震荡下行态势,跌幅均在 10% 左右。
8 月 11 日上午,长城汽车 CTO 王远力在微博上评价道:" 我们不要道德绑架的在一起,我们不要被裹挟着在一起,我们不要‘我跟你谈法律,你跟我谈感情’的在一起,商业还是要用商业的逻辑来解决,如果只是口头上强调在一起,那一定是嘴上蜜糖,内心砒霜,那还不如先打一架,再在一起吧。"
就在王远力发表该犀利言论当天,比亚迪 A/H 股分别收跌 1.31% 和 1.93%。与此同时,长城汽车 A/H 双股则分别收跌 2.54% 和 2.57%,并没在资本市场讨到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似是言犹未尽,11 日晚间,王远力又发布微博称," 我们首先是一个法制社会,其次才是人情社会。即使打感情牌也要遵纪守法,这是底线。"
王远力还表示,"2023 年 6 月 25 日,生态环境部已就长城汽车 4 月 11 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举报比亚迪秦 PLUS DM-i、比亚迪宋 PLUS DM-i 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展开联合调查。"
8 月 14 日,王远力再发微博表示:" 编织再‘大’的格局,也掩盖不了内心的慌张。"
而该微博的三张配图颇具看点,第一张是比亚迪答复投资者问时,阐述了比亚迪拥有技术及专利可以实现常压油箱达到排放标准;第二张是比亚迪多款车型 5 月份后陆续将低压油箱换为高压油箱;第三张则是媒体对比亚迪将低压油箱切换为高压油箱的质疑。
不知是否因魏建军手下大将王远力的火力太猛,比亚迪双股于 8 月 14 日迎来近期股价下跌和市值蒸发较惨的一天,其中 A 股收跌 5.18%,港股收跌 6.21%。
王传福恐怕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日常公关策划的发布会,会引来如此回应,甚至可以说是资本市场的 " 横祸 "。然而,面对王远力犀利的三条微博,截止发文,比亚迪暂未作出回应。
不过,若如比亚迪答投资者,即便搭载低压油箱也能做到符合排放标准,那么比亚迪为何要在被长城汽车举报后,将低压油箱换成高压油箱呢?这样的做法,不免有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的嫌疑。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 油箱门 ",相信不久就会揭晓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若调查结果显示比亚迪排放不达标,这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或将面临巨额罚款,金额恐怕让比亚迪吃不消,也将影响其品牌人设。毕竟,诚信守法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生命。
这不禁让人想起,大约 10 年前,大众汽车集团陷入的 " 排放门 " 丑闻……好在比亚迪规模没那么大。
2
业绩分化背后,汽车行业已到了 " 生死战 "
如果说 " 我跟你讲在一起,你跟我谈打一架 ",商业竞争只是表象,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在各项业绩方面的表现,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图片来源于比亚迪产销快报」
根据比亚迪披露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今年 1-7 月,比亚迪累计销量为 151.78 万辆,同比大涨 87.63%,并完成年度 300 万销量目标的 50.59%。
同期,长城汽车披露销量数据显示,今年 1-7 月累计销量仅为 62.83 万辆,同比增长 1.26%,完成年度 160 万销量目标的 39.27%。
「图片来源于长城汽车产销快报」
从两者披露的销量数据和增速来看,比亚迪是长城汽车的 2.4 倍和 70 倍。而从销量目标的完成可能性来看,比亚迪完成可能性更高,而长城汽车想要完成则难度不小。
根据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目前销量完成情况,前者需在接下来 5 个月,月销量达到 29.64 万辆,后者则需月销量达到 19.43 万辆,才能分别完成今年的销量目标。
对于今年 7 月销量冲至 26.64 万辆的比亚迪而言,要达成 29.64 万辆的月度分任务,虽不轻松,但难度相对较小。不过对于今年最高月销不足 11 万辆的长城汽车而言,要想达成 19.43 万辆的月度任务,则十分困难。
正如汽车 K 线在一文中所担忧的,今年以来,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长城皮卡、欧拉和坦克 4 个品牌表现多少有些羸弱。因此,长城汽车要想实现 160 万辆的年度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在销量上甩开了长城汽车,在财务表现上,比亚迪同样力压长城汽车,更可以说两极分化。对曾经单车净利润媲美法拉利,净利润曾破百亿的长城汽车,这显然不是滋味。
根据比亚迪披露的 2023 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期内归母净利润为 105 亿 ~117 亿元,同比增长 192%~225%;扣非净利润为 93 亿~103 亿元,同比猛增 207%~240%。
「图片来源于比亚迪业绩预告」
而长城汽车披露的 2023 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长城汽车预计期内归母净利润仅为 11.5 亿~15.5 亿元,同比大降 72.32%~79.47%;扣非净利润为 6 亿~8.5 亿元,同比骤减 58.71%~70.86%。这样的表现,与比亚迪可谓大相径庭。
如果跟自身相比,比亚迪的利润表现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当然其中的补贴金额占多少,则有待考量。而长城汽车的利润表现则可能垫底 2018 年以来的上半年利润表现,企业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电动化发展大势之下,比亚迪 " 独领风骚 ",又怎能不让旁人眼红呢?除了长城汽车,东风集团股份日前发布盈利预警也显示,其 2023 上半年净利润将大减 80%,近期,该集团对旗下乘用车品牌进行了整合。
未来还长,现在也只是阶段性分出胜负——吉利、奇瑞都憋着一股劲儿;新势力颠覆之心,更是不死不灭;外资汽车巨头更是活得滋润,等着中国市场混沌过后,杀个 " 回马枪 ",收拾残局(不过这个机会恐怕很难)。
在生机勃勃的增量市场,大家可以是 " 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在严峻、有限的存量市场,那就可能是赤裸裸的 " 零和博弈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才是中国汽车企业应有的胸襟。
当然,不管竞争多么激烈,坚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是每个企业都要遵守、践行的底线。至于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的行为,虽然在业界罕见,但站在行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并非坏事。
诚如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所说,大家要相互尊重、相互监督,要在阳光下透明的竞争。似乎,不少上市汽车公司已经有了主意。
更重要的是,此次 " 油箱门 " 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之间的鹬蚌相争,不仅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也将给所有参与者敲响警钟,让消费者得利,让环境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