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7人分诺奖,韩国室温超导团队内讧?,欢迎阅读。
想冲诺奖,就别找两个以上队友?
昨天,整个科学家都被韩国团队的室温超导论文炸翻了。更奇怪的是,两个半小时后,另一篇内容相似的论文也在 arXiv 上横空出世,论文作者却不尽相同。业内对此质疑、爆料不断,整个事件疑云重重。
昨天,整个互联网都被韩国室温超导的新闻刷屏了。
韩国科学家表示,已经开发出临界温度大于等于 400K(127 摄氏度)的室温常压超导体,并称自己的研究将「为人类带来一个新纪元」。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发现了「华点」,同样的研究,居然在同一天发了 2 篇 arxiv 论文,这一操作也是看呆了吃瓜群众。
首先,这篇三人合著的论文于 7 月 22 日 07:51:19 先出现在了 arXiv 上,将自己的工作被描述为「为人类开启新纪元」。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
紧接着,2.5 小时后(7 月 22 日 10:11:28),同一主题的另一篇论文也被提交至 arXiv,这篇论文对于实验的制备过程更详尽,行文更加严谨,由六人合著,其中前两人和上一篇论文的一作、二作相同。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7.12037
看来,个中内情颇为复杂。
今天,第二篇论文的三作 Hyun-Tak Kim 就接受了 New Scientist 的采访,表示有人将还没定稿的论文抢发了。
所以,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团队内讧,有人抢发论文
在采访中,Hyun-Tak Kim 表示,自己参与合著的 arXiv 论文是第二篇(按时间顺序)。
而不知怎么回事,第一篇论文在还存在「许多缺陷」的前提下,未经他的许可就被上传到了 arXiv,并且也没有署上他的名字。「开启人类历史新纪元」这样的表述,他对此也不知情。
Hyun-Tak Kim 说,第一篇论文是他在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同事们撰写的,其中一些人也在 2022 年 8 月申请了 LK-99 的专利。
的确,有人发现早在 2022 年 8 月,LK-99 就已经在国际上被申请了专利,到了今年 3 月被正式授予。
链接地址:https://patentscope.wipo.int/search/en/detail.jsf?docId=WO2023027537&_cid=P10-LEWGCQ-32545-1
然而,论文的一作 Sukbae Lee 和二作 Jihoon Kim,则有另外一番说法。
根据某位推特网友「Ate-a-Pi」的爆料,从 1999 年 Kim 开始读研究生开始,两位作者 Lee 和 Kim 就一直在研究 LK-99 材料。
19 年间,Lee 从未获得终身教职,一直是兼职教授。
2018 年,Lee 和 Kim 获得了资金,条件是接受时任知名教授 YH Kwon 的空降,两人同意了。
可以推断,获得资助后,几人成立了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Lee 成为 CEO,Kwon 成为 CTO,Kim 成为研究总监。
随后他们立即开始着手实验,隔离材料,但他们花了整整三年才弄清生产过程,在 2021 年确定下来。
当他们开始写论文时,他们意识到需要找一个西方的合著者来驾驭这个领網域,于是他们找来了威廉玛丽学院的知名物理化学家 HyunTak。
2022 年和 2023 年 3 月,团队申请了两次专利。
而 Kim 非常担心属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会被窃取,希望尽快将研究发表。与此同时,Ranga Dias 的撤稿消息曝出。
但 HyunTak 坚持认为,论文在发表前还需要更多的工作。
内讧发生后,在韩国时间 7 月 22 日周六下午 5 点,YH Kwon 登录 arXiv,推送了团队的论文,将 Lee、Kim、Kwon 三人列为作者。
此时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凌晨两点半,HyunTak 得知了这个爆炸性消息。
当日清晨 6 点,他匆匆拿出论文,把 Lee、Kim 和自己列为一作、二作、三作,再署上另外 3 人的名字,也把论文发表在了 arXiv 上。显然,YH Kwon 被排除在外了。
就在昨天,两篇论文被广泛传播开,引起了全世界网友海啸般的关注和讨论。
查询后还可以发现,相关研究早在今年 4 月就发布在韩国杂志「Journal of the Korean Crystal Growth and Crystal Technology」上。
当然,是以韩文发表的。所以在学术圈没有引起多大的声浪。
论文地址:http://koreascience.or.kr/article/JAKO202315638176796.page
作者方面,Young-Wan Kwon 现为高丽大学教授,在凝聚态物理领網域影响颇大,在 Google Scholar 上有多篇引用次数已经上百的论文。
相比之下,论文一作 Sukbae Lee 发表的论文以韩文居多,就没有多少引用量了。
而指责其他几位抢发论文、没带自己的 Hyun-Tak Kim,也是一位著述颇丰、在学术圈极有影响力的大牛。
有趣的是,韩国顶尖学术圈表示,从没有人听说过量子能源研究中心这个小组。
总之,关于论文作者的说法,目前还是罗生门。
想冲诺奖,就别找两个以上队友?
大家公认,六人论文比三人论文看起来详细多了。
这位网友说,第一篇论文也太粗糙了。摘要、简介、参考文献和附录 …… 严格来说,整篇论文看摘要就行了。
而第二篇论文,看起来就好多了。
有人分析说,发两篇论文是为做两手准备,第一篇三人作者的论文准备冲冲 Science 和 Nature,第二篇六人作者的文章,留个后手投国内期刊。
所以在第二篇论文中,有些注释还是韩语。
「显然,新室温超导体论文的作者非常相信自己的结果,因为他们同时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有六位作者,一篇只有三位作者。然而,诺贝尔奖最多可以由三个人分享。」
也有网友分享出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十条简单规则」,其中第三条就是——千万别和两个以上的科学家合作。
「手搓」常温超导体
室温超导的圣杯,此前也有屡次有人声称自己已摘下,但结果都无法复现。
如果 Kim 和同事们的研究经得起科学的审查,无疑将是真正的划时代之作。
为了制造这种名叫 LK-99 的新材料,Kim 和同事们混合了几种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化合物,然后在高温下加热了几个小时。
粉末发生化学反应后,变为深灰色的固体。
随后他们测量了一毫米大小的 LK-99 样本在不同温度下所通过电流的阻力,发现其电阻率从 105°C 的较大值,在 30°C 的条件下急剧下降到了接近于零。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该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对磁场的反应(超导体会排斥磁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可以发现,在该材料的近零电阻温度范围内,这种材料确实会表现出这种效应。
由于迈斯纳效应,当超导体放置在传统磁铁上时会漂浮,研究者们专门拍摄了视频。视频显示:将一块 LK-99 放在磁铁上方,可以明显看到 LK-99 升起到了磁铁之上。
也就是这个视频,让无数网友惊呼:完美得不可思议,这次,恐怕是来真的了。
也有人发出质疑说,为什么材料只有一边可以完全悬浮,另一边仍在接触磁铁?
Hyun-Tak Kim 在采访中表示,这是因为样本不完美,整体只有一部分变成了超导体,表现出迈斯纳效应。
的确,有同专业网友表示,部分超导体的现象是符合理论的,这反而使得结果更真了。
业内行家质疑声四起
两篇论文发布后,在引来轩然大波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质疑。
牛津大学的 Susannah Speller 和 Chris Grovenor 表示,当一个材料变成超导体时,会在很多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然而,对于其中的两个特征——对磁场的响应和热容量,论文中的数据都未能进行有效证明。
因此 Speller 认为,目前还没看到这些样品具有超导性的强有力证据。
同时,论文在解释为何新材料可以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条件下成为超导时所用的理论模型,也受到了研究人员质疑。
物理学家 Douglas Natelson,也针对这两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疑点。
首先是磁化数据的部門存在问题。
磁化率是指,当物质置于磁场 H 中时,会发展出多少磁化 M(每体积磁矩),其中 χ = dM/dH。
磁化数据有两种表示部門:cgs 部門(厘米 - 克 - 秒)和 SI(国际部門制)部門,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
在 cgs 中,磁化率是无部門的,而在 SI 中,磁化率的部門是立方米每特斯拉(m³/T)。
这个 χ 被称为「体积磁化率」。
在实验中,人们经常测量的是「质量磁化率」,它是将上述磁化率除以密度得到的。
负的 χ 代表的是抗磁性。在 SI 部門制中,一个 I 型超导体的 χ=-1,而在 cgs 部門制中,χ=-1/4π。
作为参考,石墨作为最抗磁的材料之一,其方向平均 χ 值为 -6.1e-4。
关于两篇室温超导体论文存在问题。在第一篇 3 个作者的论文中,给出的零场和场冷却之间的质量磁化率变化大约为 2.5e-4 emu/g。
假设密度大约为 7 g/cc,那么给出的 χ(SI)= -0.022,约为石墨的 36 倍。
如果这个实验数据是真实且准确的,那么 LK-99 将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现!
然而,在第二篇六人合著论文的图 4a 中,似乎绘制了相同的数据,但 y 轴的刻度完全不同,要比第一篇大了 7000 倍!
在第二篇论文中,得出的磁化率数据(χ)远大于理论上一个完美超导体的磁化率,大了 154 倍。
而超导体的磁化率是特定的,因为当物质成为超导体时,它会完全排斥外部的磁场。
所以,如果一种材料的磁化率比完美超导体的还要大,这是不可能的!
Douglas Natelson 表示,这两篇论文中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使人们对该相信哪一个数据感到迷惑。
同样,知乎上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论文展开了分析。他们普遍持消极态度,对论文中的不少图片进行了「打假」。
对于这些质疑,Hyun-Tak Kim 在接受《New Scientist》采访时表示,他支持任何人对这个实验进行复现。
与此同时,他和同事们将继续完善这个「奇迹超导体」的样本,并向大规模量产迈进。
网友:别急,已经在复现了
目前在时间顺序上第二篇发表的论文中,已经给出了制备 LK-99 的详细流程。
对此,知友「暗中观察」表示,合成方法真的简单得不可思议,堪比当年的胶带手撕石墨烯。
如果作者所说为真,那 LK-99 的材料在 34 个小时内就可以复现出来。可以预见,已经有无数实验室在冲了!
比如这位知友就表示,他们组已经开始做实验了。
首先,合成 Cu3P。
然后,压片 Cu3P。
接着,用真空泵抽真空后封管。
最后,放进马弗炉烧制。
3 天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相信要不了几天,这次室温超导体究竟能不能复现,马上就能见分晓。
人类的全球能耗问题能从源头上解决吗?全世界都在焦灼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