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短期高估、长期低估:微信接入DeepSeek的冷思考,欢迎阅读。
微信搜索接入 DeepSeek 后,我看到了太多 DeepSeek 生成的水文,也看到了太多 " 王炸 "、" 里程碑 "、" 深水炸弹 "、" 重构 AI 搜索 "、" 游戏终结 " 等虎狼之词。
比如这篇,直接把 DeepSeek 幻觉搬上来了
实在忍不住了,决定出来基于事实和逻辑来一版的冷静分析。
一
一个事实是,这次 DeepSeek 的接入微信搜索,从产品层面准备之仓促,就好像是 " 用透明胶将 DeepSeek 粘到了微信搜索上 " ——没有历史记录、没有上下文联动、没有檔案上传功能、没有接入个人数据、没有融入关系链、没有和其他功能联动,甚至结果中偶尔还有明晃晃的 <think> 标签。
唯一能体现产品经理存在感的两个 feature:一是搜索结果支持分享、二是输出结果之后有 " 推荐问题 "。
而这两个 feature,从技术的角度,核心逻辑不超过 10 行代码。
如果拿出来让业内同学盲猜,我相信至少五成的从业者不会相信这是微信推出的产品。
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匆忙上线?
投资人戴雨森说过一个三字策略—— " 快、猛、糙 "。
微信这次接入 DeepSeek 可以称之为 " 快、糙 ",但并不 " 猛 "。
我们先分析 " 快 " 和 " 糙 ",事实上," 糙 " 是 " 快 " 的结果,而 " 快 " 是 " 糙 " 的原因,这次的操作很显然很不 " 微信 Style"。
我不认为微信这次这么快上是为了 " 卡位 "、" 先上牌桌 "、" 建立心智 "、" 立 AI 人设 ",这 100% 不在龙哥的产品哲学之内。
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团队想低调地快速练兵以获得反馈,甚至可能没有考虑过外界的反响。
我不成熟地猜测,微信产品团队内心的 OS 可能是—— " 我们去年也推过 AI 问一问、公众号 AI 语音、公众号 AI 回复、输入法 AI、微信读书 AI 总结,也没见大伙这么热情啊 "!
而前台呈现的所谓 " 糙 ",我理解是一个工程上的优先级的问题——对于 DeepSeek 的接入,第一优先级肯定是 " 能用、不崩 ",第二优先级是基础索引、RAG、Embedding 等工程质量,至于前端体验细节,以微信的产品功力,后续可以分分钟根据反馈快速优化。
为什么谈不上 " 猛 "?
注意,微信这次接入并不是整个搜索都由 DeepSeek 接管了,而是在微信搜索框的下方给了一个独立的入口。
这二者有本质区别,后者只是嫁接在搜索框的入口之下,是纸糊上去的,并没有和微信的核心功能深度打通。
" 深入口、浅体验 " 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微信团队有意缩小影响范围,从相对边缘的场景切入,并不想大张旗鼓。
龙哥治下的微信向来 " 敢为天下后 ",支付、短视频、电商莫不如此,节奏不急不缓,心态四平八稳。
客观地讲,微信此次的接入在 PR 上相当低调、在产品上略显粗糙,初衷是试水,完全没有搞一个大新闻的任何意思。
但微信本身 " 超级 App" 的地位决定了它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被媒体捕捉放大,更何况是 DeepSeek 这种热搜圣体加持。
三
为什么选择搜索切入?
之所以选择搜索场景,原因在于相比于对话型的 Chatbot 产品,搜索在心智上本身就属于 " 短平快 ",用户更倾向于搜完即走,这从成本的角度可以节省 Token。
此外,DeepSeek R1 这种推理模型,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推理是需要时间的,无论微信内部技术性能如何优化,这个思考时间没办法大幅缩减的,而相比于其他场景,主动点击 AI 搜索用户等待接受度更高。
我个人猜测,后续微信的节奏,大概率还是会从公众号对话、小程式客服等长尾场景继续切入,在打磨成熟之后才会切入聊天框等核心场景。
四
微信搜索的接入 DeepSeek 这类推理模型的真实体验增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
实际上,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被动型的高级 AI 搜索在需求上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子集。
和输入一两个关键词的普通搜索相比,要输入提示词的门槛本身就会挡住绝大多数人,后者在操作成本上比前者高一个数量级,而用户规模则会低一个数量级。
复杂高级的 AI 搜索,本质上是一个生产行为,而非消费行为。
这也是为什么率先接入 GPT4 的微软 Bing,并没有从谷歌抢到什么市场份额的核心原因。
那些分析微信接入 DeepSeek" 搜索游戏终结 " 的论调对行业的基本常识缺乏尊重。
五
和很多国内早早宣布接入 DeepSeek 的产品不同,无论是 360 的纳米搜索、百度还是知乎、元宝,无论是手机厂商华为、OPPO 还是车企吉利、零跑,本质上都是用 DeepSeek 给自己带货。
而微信则不同,它其实是在给 DeepSeek 带货。
某种意义上,微信是大模型最大的一个货架。
由于遵循 MIT 开源協定这种宽松的自由軟體许可标准,微信的私有化部署本身并不给 DeepSeek 公司带来直接受益,但 13.8 亿用户国民应用的接入对 DeepSeek 进一步基础设施化、成为阶段性的智能 " 水电煤 " 是一个重要的示范。
腾讯其实也投资了 "AI 六小龙 " 中的多家,而如此迅速地接入 DeepSeek,除了性能,另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是 DeepSeek 开源开的彻底,腾讯部署完全不用关心数据安全问题。
六
必须指出的的是,尽管微信接入 DeepSeek 被媒体和自媒体高估,但另一个极端论调同样不客观,该论调认为微信接 DeepSeek" 是一种套壳行为 "。
在我看来,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套壳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没有提供体验增量。
很显然,尽管微信的接入很仓促、很简陋,但仅凭接入公众号海量联网数据这一点,其体验增量就已经和那种接 API 的真套壳产品有本质区别了。
DeepSeek 本身作为一个独立 App 的一个杀手锏核心是 " 深度思考 "+" 联网搜索 "。
如今,任何接入 DeepSeek 的 App 在 " 深度思考 " 思考上没有能力差距,和体验层的核心差异在于 " 联网搜索 ",而 " 联网搜索 " 也得拆抽成 " 联网 " 和 " 搜索 " 两个点独立分析。
先看 " 联网 "。
" 联网 " 的背后对应的是数据,除了爬虫能爬到的公共数据,核心差异其实是 App 孤岛背后私有数据。
很显然,知乎接 DeepSeek、雪球接 DeepSeek、小红书接 DeepSeek 和微信接 DeepSeek,同样一个问题,由于数据源不同,答案是不一样的。
而公众号的数据,总体而言高于头条等通俗媒体,但同样有类别上的差异和偏好。
比如对于偏生活类的信息,其不一定有小红书那么多元,比如对于财经信息,其不一定有雪球那么深入。
再看 " 搜索 "。
" 搜索 " 其实是上一代互联网的技术皇冠。
同样的数据源,一个搜索引擎如何建立高效的索引,如何算结果质量分,如何粗排、精排,如何反作弊,其搜索结果千差万别。
这个搜索基建对于 AI 搜索同样重要,AI 搜索核心逻辑是先根据问题智能地生产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再根据搜索结果智能地组织信息、呈现结果。
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工程上的优化,比如,AI 根据多少条搜索结果来组织答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多要素复杂问题——选的结果太多成本高、冗余度大,选的结果太少质量低、不全面。
从我个人的体验看,有一些问答,同属腾讯流量的元宝和微信 AI 搜索的答案,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涉及了两个产品在工程层面的差异。
这正是 Perplexity、秘塔这类专门的 AI 搜索产品存在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微信搜索接入 DeepSeek,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其任重道远的体验进化之路必然漫长。
七
微信和 DeepSeek 这类推理模型结合的想象空间大概率还埋在冰山底下。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微信其实很早就推出了 " 微信对话开放平台 ",支持一分钟构建对话机器人,但这个服务至今只局限在 " 公众号 "、" 企业微信 "、" 小程式 " 这些客服类的垂直场景。
我们简单开一个腦洞——如果这个 AI 对话机器人直接向个人通讯录开放,让不同的 AI 智能体变成你随时聊天的好友,体验增量会比现在的纸糊产品提升一个数量级。
我赌 5 毛钱,以龙哥的野心和节奏,一定会在两年内推出微信版的 Agent 平台,它不同于现有的任何 Agent,有微信独有的产品气质,而它的能量不会小于今天的小程式。
八
微信和其他腾讯接入 DeepSeek,并不意味着 DeepSeek 成为小甜甜的同时腾讯自研的基座模型混元就成了牛夫人。
事实上,混元在 MoE 架构上的探索是相对早的,也相继开源了旗下文生文、文生图、3D 生成和视频大模型。
而腾讯复杂而庞大的产品生态需要混元的多模态能力,而多模态恰恰现阶段还是 DeepSeek 的短板。
这周混元也开始小范围公测自己的长思考模型 Hunyuan T1,作为业务庞大的巨头,我谨慎地认为腾讯不会减少对自研基座模型的投入力度,而更多是鞭策他们在资源充裕的支持下,以更高的效率拿出更多指标领先的 " 硬货 "。
九
业界对腾讯 AI 战略的一个担忧是腾讯 AI 团队过于分散,涉及 AI lab、腾讯云、微信 AI 团队、其他应用等多个 AI 相关团队,目前看,腾讯内部也意识到并且在改善这个问题。
一个证据是,今年初," 元宝 " 产品团队从 TEG 事业群调整至 CSIG。
" 元宝 " 在应用层将由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负责,这其实反映了腾讯在有意梳理模型层和应用层的分工。
吴祖榕在 B 端和 C 端经验丰富,他会如何主导数据上落后的元宝与业界先发者竞争,值得观察。
腾讯的生态太复杂、太庞大,也并不见得每一个产品都适合 R1 这样的推理模型,但 DeepSeek 无疑加速了腾讯在应用层的 AI 落地。
而我最期待的是 QQ 这款活化石产品能否跟上 AI 节奏,在我看来,作为腾讯的试验田,QQ 其实可以更激进地尝试 AI。
十
去年马化腾在财报会上谈到 " 对于工业革命来讲,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不那么重要的 ",当时不少业内人士还评论其在 AI 投入上不够激进。
如今看,随着 DeepSeek 陆续被接入腾讯云、腾讯 IMA、腾讯元宝、腾讯会议、QQ 音乐、微信搜索 ...... 腾讯在应用层的板凳深度开始浮出水面,而这还只是场景层面切入的开始。
事实证明," 场景 + 数据 " 在很大构成了除模型性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护城河。
从另一个角度,昆仑万维周亚辉评价字节 2023 年的 AI 战略 " 不及格 ",而 24 年则是 " 满分表现 "。
很显然,这个评价还是过早了。
这不,梁汝波在最新的字节全员会上开始反思 " 相比追求某个具体产品,比如豆包的 DAU,把智能本身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可以激发更多尝试、不忽略关键技术节点。"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字节错过了一些关键技术节点。
所以,AI 时代,不要轻易提前下任何结论。
以现在 AI 一日千里的进化速度,任何局中人唯一值得推崇的策略就是用 " 贝叶斯公式 " 随时用新的事实校准自己的认知。
你说李彦宏的脸疼吗?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能不能继续在牌桌上。
十一
" 微信 +AI" 最大的想象力在于输入带宽提升带来的智能升维。
这句有点上价值了,但我确实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
什么意思?
我们现在和包括 DeepSeek 在内的一切 AI 沟通,输入带宽是很低的,AI 只能从你只言片语的提示词中捕捉有限的信息,总信息量很低。
输入决定输出,AI 智能程度再高,从技术的角度它回应的上限也十分有限。
人是什么?
马克斯韦伯说 "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微信则是这种关系总和的赛博载体,储存和个人最高度相关、最多元的信息。
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一点,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如果手机上只能装一个 App,你会装什么?
所以,如果用户主动授权通过微信提升对 AI 的输入带宽,AI 不仅知道你对它提了什么问题,它更立体、细致地了解你这个人和你的社交关系。
当你闺蜜连续两天发加班朋友圈,AI 会用红点贴心礼貌地弱提示—— "XX 最近工作压力指数高,要不要用微信送礼发给她发一张奶茶劵表达关心?"
别笑,我只是举了一个最没有想象力的例子,想要更多案例请将我这段论述输入 DeepSeek,它绘的蓝图一定更精彩。
简单感受一下
十二
总结一下,很显然,和微信礼物一样,业界的虎狼之词显然高估了微信搜索接入 DeepSeek 的短期影响,但低估了微信作为第一国民应用的长期 AI 潜力。
而我的结论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微信搜索接入 DeepSeek 只是一道前菜。
两年前,我们说 " 所有的 App 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今天,业界变成了 " 所有的 App 都值得接 DeepSeek 重做一遍 "。
许多年后,当我们回复这一轮 AI 大潮,微信的接入 DeepSeek 绝对只是演出微不足道的暖场片段。
很显然,场子已经热了,而作为观众,没必要在真正的大戏还没上演之前就一惊一乍。
结语
最近恒生科技指数上涨的厉害,腾讯、阿里等标杆涨幅喜人,从宏观的视角,DeepSeek 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这个事实,怎么吹都不过分。
2025,AI 还会继续狂奔,让我们搬好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