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监管部门密集调研量化私募,规范动作正待出台,不排除从券商交易系统设限高频交易,欢迎阅读。
财联社 3 月 20 日讯(记者 闫军)财联社记者获悉,监管近期正在密集调研量化私募机构,知情人表示,监管此次调研方向为 " 优化量化交易 "。
对于未来的监管方向,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监管此前多次表态侧重加强对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的监测分析,动态评估完善报告制度。未来,或将不排除监管从券商交易系统設定上对高频交易作出限制。
事实上,在量化私募发生踩踏后,围绕着 DMA 等量化业务,监管部门陆续通过量化私募管理人座谈、进行调研等形式,日常沟通频繁。
" 比如,在市场已经反弹后,监管依然关注 DMA 等业务风险,不少量化私募接到指令,就自家 DMA 存量规模做出上报,以便监管复核此前从券商方面得到的数据。" 某量化私募人士表示,尽管监管多次强调了 DMA 业务不得新增,并逐步压降规模与杠杆,但是市场依然有个别小私募还在私下向资管客户发行 DMA 业务。
在今年 3 月初两会经济专题记者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主动提及量化交易,要求趋利避害,进一步突出量化交易的公平性,进行有效监管、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就在不久前,沪深交易所曾对 28 家头部量化私募机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进行了交易合规培训。
围绕着量化私募在踩踏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监管重点等问题,财联社也向多家量化私募机构、市场观察人士进行了调研,梳理出三大焦点。
焦点一:策略趋同成为量化私募亟待解决的难题
今年以来量化遭遇了口碑与业绩的 " 双杀 ":一方面," 融券做空 " 猜测,让量化私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另一方面,市场风格调整,雪球敲入引发中性产品对冲成本骤增,同时,非指数成分股的流动性进一步短缺,量化天然持有较多的非成分股,在极端的市场行情下加上多重不利因素叠加,量化私募超额回撤突破历史极值。而某头部量化机构因异常交易被沪深交易所处罚,更是把量化私募行业放在了聚光灯之下。
某头部量化私募表示,尽管随着市场回暖,不少量化私募的业绩出现了较好的修复,但是此次量化私募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其中最核心的肯定是持续进行策略优化,力求早日实现净值修复,同时加强投研创新特别是低相关性的策略研究。
" 国内量化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数据库和因子之间的相似性过高,尤其在趋同策略的情况下,各大量化机构的策略关联度显著。在市场下行时,这种关联度叠加效应并进一步放大。" 另有量化私募机构表示,如何降低自身策略的关联度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当前国内量化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有量化私募机构直言,国内量化发展初期私募策略较为粗糙,很多学院派投研,没有实战经验,拿着公开的 Barra 风险因子模型照抄去找 alpha 收益,导致各个成分股内做不出超额,以 300 和 500 表现最为明显。
" 做不出来超额怎么办?于是大家使用更粗暴的办法,去配置小市值、微盘股,风险下沉,这就导致 500 指增实际上投向的都是微盘,小市值,造成了交易的拥挤。" 该人士指出,等市场出现极端行情的时候,或者券商限制 DMA 交易的时候,公司已经无法挽回了,监管及时拨乱反正也给投机主义者一次很好的教训,衍生品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利用衍生品来过度投机的机构。
此外,多家量化私募表示,会向着更加多元、低相关的方向发展,进一步避免市场趋同,探索投研创新,成为能够容纳多种子策略、叠加更加严格风险约束的系统化投资方法。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因子叠加效应,更灵活地响应政策的变化,也是考验量化团队实力的重要因素。
焦点二:各家量化私募强调风控管理
不少私募机构认为,此轮量化危机提升了量化行业的市场认知与风险管理水平,长期来看量化行业将会向着更加合规、专业、全面的方向发展,根据监管要求不断完善自身风险管理和产品运营水平。
有量化私募机构指出,之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误解,就是量化都可以赚钱的。各榜单渠道也 " 唯超额至上 ",导致内卷严重,为了争上榜单,各家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大量暴露风险因子去获取多头收益,失去了 alpha 策略的初心。
" 经此一役,我们内部已经多次强调加强风险管理,形成公司整体风控、产品单独风控、市场交易风控和策略模型风控的多层面风控体系,将此类风险数据纳入模型研究,更加严格地限制风险暴露特别是低流动性风险暴露。" 某量化私募机构表示,对于多数量化私募而言,必须加强对市场行情外部环境各项影响因素的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基于政策预期、市场环境、模型调整、产品理解等多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
上述人士指出,因此,当前国内量化私募机构亟需优化风控、迭代策略,提升对极端风险的预判及应对能力,增强对 A 股市场特征的适应能力。
焦点三:规范交易环节的监管或将出台,业内呼吁监管三大方向
对于量化私募接下来发展方向,受访私募表示,监管趋严将成为行业常态,尤其监管多次强调交易公平性,未来,或将不排除监管从券商交易系统設定上对高频交易作出限制。
" 此前程式化交易新规明确了高频交易为监管重点:即最高申报速率达到每秒 300 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笔数达到 20000 笔以上的。监管的口径是对这些高频交易行为进行重点监控。未来会不会像融券 T+1,直接在券商系统上做出限制,这种可能性也并不小。" 有业内人士指出。
行业还呼吁,首先希望监管能够规范量化私募管理人的成立,严格投资经理履历的门槛,采用淘汰制度。杜绝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虚假履历进行募资的可能性。有头部私募认为,很多时候惹祸的是一些高频、不合规的程式化交易,但最终由量化行业来买单,让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其次,丰富指数对冲工具和融券工具,尽快开放中证 2000 股指期货,监控裸空,但是支持纯粹对冲策略和中性策略,支持成分股融券卖出,稳定各指数涨跌,在全面禁止了限售股融券,优化融券 T+1 之后,也能够开放公募 ETF 成分股 T+1 预约券。
第三,规范券商和银行渠道募集业务,正视市场的逐渐成熟,超额的衰减,杜绝唯收益至上的理念,避免不看策略仅以交易量为代销准入的对价,做好投资者教育。
量化私募观察人士、无鱼创始人顾汉升认为,未来量化监管将有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在交易环节,量化交易不能对市场产生太大冲击,同时不能利用交易优势形成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局面;二是杠杆环节,主要体现在 DMA 业务上,平稳降杠杆,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有头部量化机构已收到相关杠杆下调的通知;三是提高合规意识,规避舆情冲击的风险,去年以来,个别头部量化公司在公司治理层面、市场交易层面均出现相关问题,给公司、行业和市场带来舆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