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監管部門密集調研量化私募,規範動作正待出台,不排除從券商交易系統設限高頻交易,歡迎閲讀。
财聯社 3 月 20 日訊(記者 闫軍)财聯社記者獲悉,監管近期正在密集調研量化私募機構,知情人表示,監管此次調研方向為 " 優化量化交易 "。
對于未來的監管方向,有業内人士向财聯社記者表示,監管此前多次表态側重加強對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頻交易的監測分析,動态評估完善報告制度。未來,或将不排除監管從券商交易系統設定上對高頻交易作出限制。
事實上,在量化私募發生踩踏後,圍繞着 DMA 等量化業務,監管部門陸續通過量化私募管理人座談、進行調研等形式,日常溝通頻繁。
" 比如,在市場已經反彈後,監管依然關注 DMA 等業務風險,不少量化私募接到指令,就自家 DMA 存量規模做出上報,以便監管復核此前從券商方面得到的數據。" 某量化私募人士表示,盡管監管多次強調了 DMA 業務不得新增,并逐步壓降規模與杠杆,但是市場依然有個别小私募還在私下向資管客户發行 DMA 業務。
在今年 3 月初兩會經濟專題記者會上,證監會主席吳清主動提及量化交易,要求趨利避害,進一步突出量化交易的公平性,進行有效監管、規範發展,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制度安排。就在不久前,滬深交易所曾對 28 家頭部量化私募機構負責人及業務骨幹進行了交易合規培訓。
圍繞着量化私募在踩踏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以及監管重點等問題,财聯社也向多家量化私募機構、市場觀察人士進行了調研,梳理出三大焦點。
焦點一:策略趨同成為量化私募亟待解決的難題
今年以來量化遭遇了口碑與業績的 " 雙殺 ":一方面," 融券做空 " 猜測,讓量化私募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另一方面,市場風格調整,雪球敲入引發中性產品對衝成本驟增,同時,非指數成分股的流動性進一步短缺,量化天然持有較多的非成分股,在極端的市場行情下加上多重不利因素疊加,量化私募超額回撤突破歷史極值。而某頭部量化機構因異常交易被滬深交易所處罰,更是把量化私募行業放在了聚光燈之下。
某頭部量化私募表示,盡管随着市場回暖,不少量化私募的業績出現了較好的修復,但是此次量化私募危機帶給我們的影響是深刻的,其中最核心的肯定是持續進行策略優化,力求早日實現淨值修復,同時加強投研創新特别是低相關性的策略研究。
" 國内量化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數據庫和因子之間的相似性過高,尤其在趨同策略的情況下,各大量化機構的策略關聯度顯著。在市場下行時,這種關聯度疊加效應并進一步放大。" 另有量化私募機構表示,如何降低自身策略的關聯度成為一個核心問題,也是當前國内量化行業亟需解決的難題。
有量化私募機構直言,國内量化發展初期私募策略較為粗糙,很多學院派投研,沒有實戰經驗,拿着公開的 Barra 風險因子模型照抄去找 alpha 收益,導致各個成分股内做不出超額,以 300 和 500 表現最為明顯。
" 做不出來超額怎麼辦?于是大家使用更粗暴的辦法,去配置小市值、微盤股,風險下沉,這就導致 500 指增實際上投向的都是微盤,小市值,造成了交易的擁擠。" 該人士指出,等市場出現極端行情的時候,或者券商限制 DMA 交易的時候,公司已經無法挽回了,監管及時撥亂反正也給投機主義者一次很好的教訓,衍生品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利用衍生品來過度投機的機構。
此外,多家量化私募表示,會向着更加多元、低相關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避免市場趨同,探索投研創新,成為能夠容納多種子策略、疊加更加嚴格風險約束的系統化投資方法。在強監管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因子疊加效應,更靈活地響應政策的變化,也是考驗量化團隊實力的重要因素。
焦點二:各家量化私募強調風控管理
不少私募機構認為,此輪量化危機提升了量化行業的市場認知與風險管理水平,長期來看量化行業将會向着更加合規、專業、全面的方向發展,根據監管要求不斷完善自身風險管理和產品運營水平。
有量化私募機構指出,之前市場形成了一定的誤解,就是量化都可以賺錢的。各榜單渠道也 " 唯超額至上 ",導致内卷嚴重,為了争上榜單,各家無所不用其極,通過大量暴露風險因子去獲取多頭收益,失去了 alpha 策略的初心。
" 經此一役,我們内部已經多次強調加強風險管理,形成公司整體風控、產品單獨風控、市場交易風控和策略模型風控的多層面風控體系,将此類風險數據納入模型研究,更加嚴格地限制風險暴露特别是低流動性風險暴露。" 某量化私募機構表示,對于多數量化私募而言,必須加強對市場行情外部環境各項影響因素的持續學習,不斷提升基于政策預期、市場環境、模型調整、產品理解等多方面的專業綜合能力。
上述人士指出,因此,當前國内量化私募機構亟需優化風控、迭代策略,提升對極端風險的預判及應對能力,增強對 A 股市場特征的适應能力。
焦點三:規範交易環節的監管或将出台,業内呼籲監管三大方向
對于量化私募接下來發展方向,受訪私募表示,監管趨嚴将成為行業常态,尤其監管多次強調交易公平性,未來,或将不排除監管從券商交易系統設定上對高頻交易作出限制。
" 此前程式化交易新規明确了高頻交易為監管重點:即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 300 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 20000 筆以上的。監管的口徑是對這些高頻交易行為進行重點監控。未來會不會像融券 T+1,直接在券商系統上做出限制,這種可能性也并不小。" 有業内人士指出。
行業還呼籲,首先希望監管能夠規範量化私募管理人的成立,嚴格投資經理履歷的門檻,采用淘汰制度。杜絕沒有任何投資經驗的虛假履歷進行募資的可能性。有頭部私募認為,很多時候惹禍的是一些高頻、不合規的程式化交易,但最終由量化行業來買單,讓整個行業陷入信任危機。
其次,豐富指數對衝工具和融券工具,盡快開放中證 2000 股指期貨,監控裸空,但是支持純粹對衝策略和中性策略,支持成分股融券賣出,穩定各指數漲跌,在全面禁止了限售股融券,優化融券 T+1 之後,也能夠開放公募 ETF 成分股 T+1 預約券。
第三,規範券商和銀行渠道募集業務,正視市場的逐漸成熟,超額的衰減,杜絕唯收益至上的理念,避免不看策略僅以交易量為代銷準入的對價,做好投資者教育。
量化私募觀察人士、無魚創始人顧漢升認為,未來量化監管将有三個主要方向:一是在交易環節,量化交易不能對市場產生太大衝擊,同時不能利用交易優勢形成投資者之間的不公平局面;二是杠杆環節,主要體現在 DMA 業務上,平穩降杠杆,降低市場風險,促進市場的平穩健康運行。财聯社記者了解到,有頭部量化機構已收到相關杠杆下調的通知;三是提高合規意識,規避輿情衝擊的風險,去年以來,個别頭部量化公司在公司治理層面、市場交易層面均出現相關問題,給公司、行業和市場帶來輿情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