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股东与实控人家族疯狂套现,东鹏饮料“造血输血”机制遭拷问,欢迎阅读。
在 A 股功能性饮料赛道,东鹏饮料稳坐龙头之位。自 2021 年 5 月成功登陆上交所后,便开启了一场资本市场的 " 造富盛宴 "。公司市值从上市之初的不足 200 亿元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突破 1200 亿元大关,创始人林木勤家族的身家也随之大幅攀升。
近日,东鹏饮料宣布启动港股上市计划,迅速在市场激起 " 千层浪 "。
近年来,东鹏饮料以 " 一招鲜吃遍天 " 的模式实现业绩持续攀升,2024 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2025 年一季度,东鹏饮料营收再度增长 39.23%,净利增长 47.62%。目前,大单品东鹏特饮收入占比依然超八成,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营收依赖较强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东鹏饮料自上市后累计分红金额已超过 40 亿元,其中实际控制人林木勤家族通过持股平台获得分红逾 25 亿元,占比超六成。与此同时,重要股东及管理层近年持续进行股份减持操作,仅控股股东君正投资在 2024 年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就实现资金回笼超 30 亿元,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关注。
频现大额套现与分红,成林木勤家族与股东高管 " 财富收割机 "?
公开资料显示,东鹏饮料的主营业务为饮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类别包括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咖啡(类)饮料、茶(类)饮料、预调制酒饮料以及果蔬汁类饮料等。
2024 年,东鹏饮料营收 158.39 亿元,同比增长 40.63%;归母净利润 33.27 亿元,同比增长 63.09%。其中,核心产品东鹏特饮表现尤为突出,市场份额从 43% 跃升至 47.9%。
然而,在业绩高速增长的表象之下,这家公司在却暗藏着创始团队及机构股东密集套现与巨额分红的隐患,这也引发了市场对其 " 造血输血 " 机制失衡的深度质疑。
自 2022 年限售股解禁后,东鹏饮料的股东减持之风便盛行起来,呈现出 " 多轮次、高频次 " 的显著特征。
从公开披露的 6 份减持公告来看,二股东君正投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 4 轮减持操作,累计套现金额超过 41 亿元,其持股比例也从 9% 急剧下降至不足 4%。与此同时,包括副总裁刘美丽在内的 11 名董监高及股东也纷纷加入减持行列,合计套现达 13.69 亿元。机构投资者的加速撤离与核心管理层的 " 落袋为安 " 行为相互交织,折资本对该公司长期价值持观望态度的现实。
与此同时,东鹏饮料的分红计划也再次引发争议。2024 年业绩发布后,东鹏饮料宣布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25 元(含税),合计分红 13 亿元。然而,由于东鹏饮料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创始人林木勤及其家族成员,按本次分红方案,林木勤家族将获得约 8.71 亿元,占据分红总额的 67%。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不少人质疑,公司的分红政策实际上成为了创始人 " 套现 " 的重要手段。而这样的质疑,或许正是来源于过往股东及高管的疯狂减持行为。
事实上,从尼尔森 IQ 数据来看,东鹏饮料在能量饮料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仅能量饮料市占率有所提升,且销售额份额突破 34.9%,500ml 瓶装单品稳居全国前三。尽管在能量饮料市场,华彬红牛的收入仍旧超过东鹏特饮,但论销量,东鹏饮料已连续 3 年位列中国市场第一。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无论是业绩预增公告之后,还是业绩正式发布之后,东鹏特饮的股价均有所下跌。
有市场人士指出,虽然高比例分红并不违规,但结合频繁的减持行为来看,很容易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成长性透支的担忧,尤其是当分红资金主要流向实控人家族时,这种担忧就会更加明显。
" 大存大贷 " 模式被疑信用套利转移经营利润
在 A 股市场流动性充裕背景下,东鹏饮料二次赴港上市的决策逻辑与运营现实呈现多维矛盾。
尽管公司招股书宣称募资将投向全球化布局,但其业务版图呈现显著 " 战略割裂 " ——一方面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仍处于探索期,子公司未形成规模化收益;另一方面国内产能已高度饱和,2024 年华东、华中基地投产后总产能达 480 万吨 / 年(实际运营效率未披露),天津基地仍在建设中。这种产能投放超前于市场消化能力的布局,与公司全球化扩张的长周期特性形成冲突。
此外,东鹏饮料区網域营收结构,也揭示其战略重心深度依赖本土市场。2024 年,公司超八成收入集中于广东、华东、华中、华北、西南及广西六大板块,其中广东作为核心市场贡献 43.6 亿元,占比 27.6%,全国其他区網域贡献 90.1 亿元,占比 56.9%。新兴增长极表现突出,华北、西南增速分别达 83.9% 和 54.7%,主要得益于渠道下沉与终端覆盖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4 年末东鹏饮料的账面现金类资产达 142.23 亿元(含 56.53 亿元货币资金及理财),却维持 65.51 亿元短期借款,同比增 118.69%;有息负债率飙升至 86.46%,资产负债率从 57.01% 升至 66.08%,流动比率仅 0.85,不及行业均值。
而东鹏饮料这种 " 大存大贷 " 模式,被质疑是通过低息借款(利率 2.20%-2.50%)套取利差收益。2024 年,东鹏饮料的利息收入 2.6 亿元、理财收益 9531 万元,综合收益率约 2.66%,净息差收益超 2.85 亿元。财务专家罗晓敏指出,此举本质是利用信用套利转移经营利润,将偿债压力留存在上市公司体内,形成对中小股东的风险转嫁机制。
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委托理财发生额达 139.07 亿元(同比增 148%),但投资收益仅 9531 万元,综合收益率约 2.66%,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其中 48.97 亿元为短期银行理财,36.73 亿元配置长期大额存单,另有 4.6 亿元投资货币基金,而权益工具投资亏损 4623 万元,暴露出资产配置的结构性矛盾。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种操作虽能产生账面收益,但实质是 " 赚小钱、担大险 "。若理财收益无法持续覆盖融资成本,或遭遇流动性冲击,极易引发连锁反应。
大单品单一风险与第二曲线之争
东鹏饮料的发展历程始于 1994 年深圳东鹏饮料厂的创立,初期以凉茶和豆奶产品为主。1997 年企业更名后战略转向功能性饮料领網域,次年推出核心单品东鹏特饮。
历经 2003 年股份制改革,公司于 2021 年成功登陆 A 股市场,成为能量饮料领網域首家上市公司。据第三方机构数据,其主力产品东鹏特饮自 2021 年起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功能饮料销量冠军,市场份额从 15% 攀升至 26.3%,有效承接了红牛商标争议期的市场缺口。
虽然业绩实现高速增长,但公司依然存在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风险。近三年来其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在公司收入占比仍超八成,2022 至 2024 年,东鹏特饮收入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 96.6%、91.9%、84%,年复合增长率为 27.3%。
当功能饮料赛道竞争持续升温,新兴品牌与跨国巨头涌入,产品形态与营销模式快速迭代,价格战与渠道争夺加剧,过度集中的产品结构可能放大经营风险。
为破解单一产品依赖风险,加速布局多元化,2023 年公司推出的电解质饮料 " 补水啦 " 虽快速起量,2024 年创收 14.95 亿元并占据 9.4% 营收比重,形成第二增长曲线,然其突围之路并不平坦。
研发投入的持续萎缩,削弱了东鹏饮料的长期竞争力。2019-2022 年,其研发费率从 0.67% 降至 0.51%,年均投入仅 0.4 亿元,显著低于行业均值。对比竞品元气森林同期研发成本激增 350%、新品迭代周期压缩至 5.5 个月,东鹏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滞后。
在饮料市场细分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低研发投入导致新品储备不足,多元化战略推进艰难,难以应对电解质水、无糖茶等新兴赛道的竞争。
一方面,该赛道已呈现红海竞争态势,元气森林旗下 " 外星人 " 电解质水 2023 年销售额突破 30 亿元,占据 25% 市场份额,新品需在巨头夹缝中争夺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功能饮料的多元化需求与快速迭代的消费偏好,对企业持续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为巩固市场地位,企业持续加码营销投入,2024 年销售费用同比激增 37% 至 26.8 亿元,其中广告与渠道推广费用增幅均超 54%。
与此同时,在健康消费趋势下,高糖及含咖啡因产品的合规风险日益凸显,若未来行业监管趋严或消费偏好转向,传统配方面临需求收缩压力。此外,国际化拓展亦存不确定性,功能饮料在不同市场的消费习惯、分销体系及法规环境差异显著,东鹏饮料简单复制国内模式恐难奏效。
在功能饮料红海竞争加剧、新品迭代压力陡增的行业背景下,既要守护大单品的市场地位,又需突破第二增长曲线的天花板,破解大单品依赖困局,已成为东鹏饮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而这场资本与实业的双重突围战,将深刻影响其作为中国功能饮料龙头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