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股東與實控人家族瘋狂套現,東鵬飲料“造血輸血”機制遭拷問,歡迎閱讀。
在 A 股功能性飲料賽道,東鵬飲料穩坐龍頭之位。自 2021 年 5 月成功登陸上交所後,便開啟了一場資本市場的 " 造富盛宴 "。公司市值從上市之初的不足 200 億元一路高歌猛進,如今已突破 1200 億元大關,創始人林木勤家族的身家也随之大幅攀升。
近日,東鵬飲料宣布啟動港股上市計劃,迅速在市場激起 " 千層浪 "。
近年來,東鵬飲料以 " 一招鮮吃遍天 " 的模式實現業績持續攀升,2024 年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均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2025 年一季度,東鵬飲料營收再度增長 39.23%,淨利增長 47.62%。目前,大單品東鵬特飲收入占比依然超八成,存在產品結構單一、營收依賴較強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東鵬飲料自上市後累計分紅金額已超過 40 億元,其中實際控制人林木勤家族通過持股平台獲得分紅逾 25 億元,占比超六成。與此同時,重要股東及管理層近年持續進行股份減持操作,僅控股股東君正投資在 2024 年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就實現資金回籠超 30 億元,引發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結構的關注。
頻現大額套現與分紅,成林木勤家族與股東高管 " 财富收割機 "?
公開資料顯示,東鵬飲料的主營業務為飲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產品類别包括能量飲料、電解質飲料、咖啡(類)飲料、茶(類)飲料、預調制酒飲料以及果蔬汁類飲料等。
2024 年,東鵬飲料營收 158.39 億元,同比增長 40.63%;歸母淨利潤 33.27 億元,同比增長 63.09%。其中,核心產品東鵬特飲表現尤為突出,市場份額從 43% 躍升至 47.9%。
然而,在業績高速增長的表象之下,這家公司在卻暗藏着創始團隊及機構股東密集套現與巨額分紅的隐患,這也引發了市場對其 " 造血輸血 " 機制失衡的深度質疑。
自 2022 年限售股解禁後,東鵬飲料的股東減持之風便盛行起來,呈現出 " 多輪次、高頻次 " 的顯著特征。
從公開披露的 6 份減持公告來看,二股東君正投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完成了 4 輪減持操作,累計套現金額超過 41 億元,其持股比例也從 9% 急劇下降至不足 4%。與此同時,包括副總裁劉美麗在内的 11 名董監高及股東也紛紛加入減持行列,合計套現達 13.69 億元。機構投資者的加速撤離與核心管理層的 " 落袋為安 " 行為相互交織,折資本對該公司長期價值持觀望态度的現實。
與此同時,東鵬飲料的分紅計劃也再次引發争議。2024 年業績發布後,東鵬飲料宣布每 10 股派發現金紅利 25 元(含稅),合計分紅 13 億元。然而,由于東鵬飲料股權結構高度集中于創始人林木勤及其家族成員,按本次分紅方案,林木勤家族将獲得約 8.71 億元,占據分紅總額的 67%。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使得不少人質疑,公司的分紅政策實際上成為了創始人 " 套現 " 的重要手段。而這樣的質疑,或許正是來源于過往股東及高管的瘋狂減持行為。
事實上,從尼爾森 IQ 數據來看,東鵬飲料在能量飲料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不僅能量飲料市占率有所提升,且銷售額份額突破 34.9%,500ml 瓶裝單品穩居全國前三。盡管在能量飲料市場,華彬紅牛的收入仍舊超過東鵬特飲,但論銷量,東鵬飲料已連續 3 年位列中國市場第一。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無論是業績預增公告之後,還是業績正式發布之後,東鵬特飲的股價均有所下跌。
有市場人士指出,雖然高比例分紅并不違規,但結合頻繁的減持行為來看,很容易引發投資者對公司成長性透支的擔憂,尤其是當分紅資金主要流向實控人家族時,這種擔憂就會更加明顯。
" 大存大貸 " 模式被疑信用套利轉移經營利潤
在 A 股市場流動性充裕背景下,東鵬飲料二次赴港上市的決策邏輯與運營現實呈現多維矛盾。
盡管公司招股書宣稱募資将投向全球化布局,但其業務版圖呈現顯著 " 戰略割裂 " ——一方面東南亞及歐美市場仍處于探索期,子公司未形成規模化收益;另一方面國内產能已高度飽和,2024 年華東、華中基地投產後總產能達 480 萬噸 / 年(實際運營效率未披露),天津基地仍在建設中。這種產能投放超前于市場消化能力的布局,與公司全球化擴張的長周期特性形成衝突。
此外,東鵬飲料區網域營收結構,也揭示其戰略重心深度依賴本土市場。2024 年,公司超八成收入集中于廣東、華東、華中、華北、西南及廣西六大板塊,其中廣東作為核心市場貢獻 43.6 億元,占比 27.6%,全國其他區網域貢獻 90.1 億元,占比 56.9%。新興增長極表現突出,華北、西南增速分别達 83.9% 和 54.7%,主要得益于渠道下沉與終端覆蓋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4 年末東鵬飲料的賬面現金類資產達 142.23 億元(含 56.53 億元貨币資金及理财),卻維持 65.51 億元短期借款,同比增 118.69%;有息負債率飙升至 86.46%,資產負債率從 57.01% 升至 66.08%,流動比率僅 0.85,不及行業均值。
而東鵬飲料這種 " 大存大貸 " 模式,被質疑是通過低息借款(利率 2.20%-2.50%)套取利差收益。2024 年,東鵬飲料的利息收入 2.6 億元、理财收益 9531 萬元,綜合收益率約 2.66%,淨息差收益超 2.85 億元。财務專家羅曉敏指出,此舉本質是利用信用套利轉移經營利潤,将償債壓力留存在上市公司體内,形成對中小股東的風險轉嫁機制。
2024 年财報顯示,公司委托理财發生額達 139.07 億元(同比增 148%),但投資收益僅 9531 萬元,綜合收益率約 2.66%,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其中 48.97 億元為短期銀行理财,36.73 億元配置長期大額存單,另有 4.6 億元投資貨币基金,而權益工具投資虧損 4623 萬元,暴露出資產配置的結構性矛盾。
業内人士分析稱,這種操作雖能產生賬面收益,但實質是 " 賺小錢、擔大險 "。若理财收益無法持續覆蓋融資成本,或遭遇流動性衝擊,極易引發連鎖反應。
大單品單一風險與第二曲線之争
東鵬飲料的發展歷程始于 1994 年深圳東鵬飲料廠的創立,初期以涼茶和豆奶產品為主。1997 年企業更名後戰略轉向功能性飲料領網域,次年推出核心單品東鵬特飲。
歷經 2003 年股份制改革,公司于 2021 年成功登陸 A 股市場,成為能量飲料領網域首家上市公司。據第三方機構數據,其主力產品東鵬特飲自 2021 年起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功能飲料銷量冠軍,市場份額從 15% 攀升至 26.3%,有效承接了紅牛商标争議期的市場缺口。
雖然業績實現高速增長,但公司依然存在產品結構過于單一的風險。近三年來其核心大單品東鵬特飲在公司收入占比仍超八成,2022 至 2024 年,東鵬特飲收入在公司營收中的占比分别為 96.6%、91.9%、84%,年復合增長率為 27.3%。
當功能飲料賽道競争持續升溫,新興品牌與跨國巨頭湧入,產品形态與營銷模式快速迭代,價格戰與渠道争奪加劇,過度集中的產品結構可能放大經營風險。
為破解單一產品依賴風險,加速布局多元化,2023 年公司推出的電解質飲料 " 補水啦 " 雖快速起量,2024 年創收 14.95 億元并占據 9.4% 營收比重,形成第二增長曲線,然其突圍之路并不平坦。
研發投入的持續萎縮,削弱了東鵬飲料的長期競争力。2019-2022 年,其研發費率從 0.67% 降至 0.51%,年均投入僅 0.4 億元,顯著低于行業均值。對比競品元氣森林同期研發成本激增 350%、新品迭代周期壓縮至 5.5 個月,東鵬產品創新能力明顯滞後。
在飲料市場細分化競争加劇的背景下,其低研發投入導致新品儲備不足,多元化戰略推進艱難,難以應對電解質水、無糖茶等新興賽道的競争。
一方面,該賽道已呈現紅海競争态勢,元氣森林旗下 " 外星人 " 電解質水 2023 年銷售額突破 30 億元,占據 25% 市場份額,新品需在巨頭夾縫中争奪生存空間;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功能飲料的多元化需求與快速迭代的消費偏好,對企業持續創新提出更高要求。
為鞏固市場地位,企業持續加碼營銷投入,2024 年銷售費用同比激增 37% 至 26.8 億元,其中廣告與渠道推廣費用增幅均超 54%。
與此同時,在健康消費趨勢下,高糖及含咖啡因產品的合規風險日益凸顯,若未來行業監管趨嚴或消費偏好轉向,傳統配方面臨需求收縮壓力。此外,國際化拓展亦存不确定性,功能飲料在不同市場的消費習慣、分銷體系及法規環境差異顯著,東鵬飲料簡單復制國内模式恐難奏效。
在功能飲料紅海競争加劇、新品迭代壓力陡增的行業背景下,既要守護大單品的市場地位,又需突破第二增長曲線的天花板,破解大單品依賴困局,已成為東鵬飲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命題。而這場資本與實業的雙重突圍戰,将深刻影響其作為中國功能飲料龍頭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