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让中国从消费市场向战略市场转型,2023 年丰田做了这三件事,欢迎阅读。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不到一个月,2023 年就要过去。这一年,各行各业都透露出不容易,汽车行业尤甚。这一年,中国车市先后经历四轮价格战,传统车企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合资品牌首当其冲。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品牌积极应对采取战略战术调整,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品牌韧性,丰田便是最显著的代表之一。
11 月 28 日,丰田公布了 2024 财年上半年(2023 年 4-9 月)财报,半年净利润约合人民币 1290 亿元,比中国十家自主品牌净利润之和还要高一半以上。中国作为丰田全球的重要市场,数据显示,1-10 月,丰田在中国累计销量为 136.4 万辆,其中电动化车型销售 4.8 万辆,占比 3.5%,丰田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 5.1%,高居美系、韩系、及法系合资品牌。
今年 4 月 1 日起,丰田汽车开始启动新体制经营,增加 BEV 领網域的投入成为转型重点。丰田新任社长佐藤恒治在财报说明会上表示,丰田汽车将在 2030 年前向纯电动汽车相关领網域投资 5 万亿日元。与此同时,丰田汽车于 5 月 15 日设立 BEV 工厂。按照最新规划,2026 年,丰田汽车将投入 10 款全新 BEV 车型,年销量达到 150 万辆,中国市场将成为这一目标的主要执行者。
回顾 2023 年,丰田在华所走出的每一个脚印,似乎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丰田直言,今后在中国市场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产品发展。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丰田满足用户需求将不做选择题。
丰田中国如何彻底变成 " 中国丰田 "
今年年初,丰田汽车宣布新的人事调整,成为首家宣布人事大调整的跨国车企。从今年 4 月 1 日起,丰田章男卸任社长职位,出任会长职位,同时任命丰田首席品牌官兼雷克萨斯品牌负责人佐藤恒治接棒新社长职务。佐藤恒治表示,将大幅改革缓慢的电动汽车战略,将丰田重塑为移动出行公司。为了提供人们期望驾驶的电动汽车,公司 " 必须简化汽车的结构 "。
中国市场连续 8 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丰田的电动化布局自然与中国市场高度绑定。4 月 17 日,丰田在 " 新体制方针说明会 " 上提出,将在 2026 年前推出 10 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在 2026 年前实现每年销售 150 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丰田汽车公司 CTO、副社长、执行役员中嶋裕树表示," 这 150 万辆的销量目标中,大部分需要中国市场来完成。中国市场的重要程度,在我们心中是不会变化的。丰田今后在中国市场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产品发展。"
丰田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今年上海车展前夕,丰田正式上市了 bZ3 车型,这是丰田 bZ 系列的第二款车型,而且还是丰田与中国本土车企合作开发的市场战略产品。丰田 bZ3 在今年 3 月份至 10 月份的累计销量为 21555 台,全球单月销量近 6000 辆,位居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排行前列。
此外,中嶋裕树以及上田达郎(丰田汽车公司执行役员、中国本部长、丰田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等丰田核心管理团队来到上海车展现场,其中中嶋裕树是丰田 8 人新团队中的技术负责人,上田达郎是中国业务板块的直接负责人。在上海车展期间,中嶋裕树代表整个丰田技术体系表示,丰田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团队进行充分信任放权。
中嶋裕树在接受汽车十三行采访时强调," 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今后丰田在中国业务开展的工作方式不是说中国和日本商量着来,因为有中国现地的需求、中国现地的声音,只有当机立断在中国现地做决策,才能开发出令中国消费者满意的商品。" 上田达郎更是明确指出,佐藤恒治与中嶋裕树对其明确表示,在中国行事不用事事请示日本总部,自己可以当机立断。 据接近丰田高层的消息人士称,这 8 人已经使用了来自中国的即时通讯軟體 " 微信 " 建立工作群,即时沟通问题,即时做出决策,这在丰田历史上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在人才培养方面,并不是由日本总部派日方的技术人员过来在中国做研发,而是通过不断的研发培养中国现地的技术人员。上海车展上亮相的 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 智享跨界车型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此外,丰田还积极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仅在今年,丰田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協定,双方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網域开展战略合作。丰田还与比亚迪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比亚迪旗下弗迪动力提供的电机和电池已经搭载在丰田全球首款纯电轿车 bZ3 上。
丰田成体系化推进在华的新能源智能化变革,今年 8 月 1 日,丰田在中国最大的研发基地,位于江苏常熟的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正式更名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下称 " IEM by TOYOTA")。
在 TMEC 改名的背后,丰田在华的三家合资公司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将共同打破组织壁垒加入到 IEM by TOYOTA 主导的研发项目中。根据丰田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 IEM by TOYOTA 的研发团队正在不断壮大。丰田特别重视本土研发人才的导入与培养,其中本土研发人才已经占到整体研发队伍的 80%,今后还将继续吸纳更多中国优秀的专业研发人才。此次 TMEC 更名,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丰田在兑现丰田在华所作出的承诺。
有行业评论人士表示,2023 年丰田在华的中心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围绕 " 把丰田中国变为‘中国丰田’ " 展开,今年是丰田电动化变革的蓄力期,明年丰田的转型成果将陆续落地,一个电感十足的丰田将刷新市场对丰田的固有认知。
02
把 " 看不见 " 智能化战略变为用户 " 可看见 " 的感受
对丰田 2023 年全年发展进行梳理发现,上下半年丰田完全展示出两种不同节奏风格。上半年,丰田汽车埋头苦干辛勤耕耘,实现了人事架构到战略举措的陆续布局。进入下半年,丰田汽车开始慢慢对外展示成果进展,一个外界可看得见可感知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丰田正快步走向台前。
今年 8 月,丰田常熟 TMEC 更名事件中,对比更名前后发现,新公司名字中多出 " 智能电动 " 四个字,TMEC 的更名也道出了丰田强化中国本土化研发方向。在丰田决定进一步强化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本土研发的五大举措中,智能化成为重中之重。在智能化方面,丰田通过活用空间设计以及 AI 技术,加速设计、研发,努力实现有更好用户体验的智能座舱,以及更符合中国实际道路状况的自动驾驶技术、先进安全技术。此外,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網域,为了提升竞争力,将通过 " 拓展本土供应商 "、" 改良零部件设计 "、" 改革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 " 三个领網域的举措,力争实现制造成本的大幅削减。
丰田将在中国的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的研发中心以及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家研发中心形成一体化研发体制,统一意识与行动步伐,形成人才与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信息显示,IEM by TOYOTA 经过 13 年发展,从设立之初至今已累计投入 6.89 亿美元。其中智能化、电动化领網域的专属研发设施(包括设备及跑道)投入约占研发设施投资的 50%,成为 IEM by TOYOTA 最鲜明的特性体现。据介绍,在 IEM by TOYOTA 拥有 30 多种类的测试跑道,包括高速周回路、恶性耐久路、各类性能测试的特性路、以及城市综合评价路等,全面再现中国所有路面情况。多样化的跑道资源,可支持进行更多电动化、智能化车辆的路面评价,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测试,为研发、试验、评价提供了完备的环境,大大提升研发效率。同时,IEM by TOYOTA 已建造涵盖整车、动力总成、新能源、智能化等领網域的研发设施。为丰田智能化严谨提供充足的后劲。
在丰田常熟 TMEC 更名后的第三天,丰田与小马智行、广汽丰田成立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合资公司,投资总额预计 10 亿元人民币以上,计划推出以广汽丰田生产的丰田品牌纯电动车辆为原型车的 Robotaxi 车辆,配备丰田 T-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 PCS(预碰撞安全系统)功能,同时还将充分发挥丰田 TPS(丰田生产方式) 的优势、利用广汽丰田经销商成熟的服务运营体系,为小马智行 Robotaxi 的完全无人化安全运营保驾护航。这是第二家围绕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在中国开展技术合资的跨国车企。
自今年开始,丰田便着手建设以中国为自循环的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2024 年,丰田在华将推出两款本土研发的纯电动车汽车。之所以选择小马智行,这是因为小马智行不仅在中国与美国两地获得多项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相关运营牌照,还与多家整车、上下游头部企业合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此次自动驾驶合作中,承担用于 Robotaxi 的丰田纯电动车辆平台生产主体是广汽丰田,这同样与小马智行在广州的提前成熟布局有关,对于丰田与小马智行来说,未来围绕 Robotaxi 运行更具效率。截至 2023 年 6 月,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运营里程累计超过 2200 万公里,成为极具商业化潜力表现,更加有助于丰田智能化的成果落地,届时用户可以直观感受丰田智能化的成果体验。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变革浪潮加剧,无论是用户 " 看得见 " 还是 " 看不见 " 的智能化,丰田均将智能化做到了实处,由内而外为用户提供了日系合资智能化体验感知。
03
新能源三线并举,丰田不做能源选择题
今年广州车展,丰田携旗下 bZ 系列、全新第九代凯美瑞、全新皇冠 Sedan 等展车亮相,形成覆盖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动力的全覆盖。相比于过去几年新能源市场对于纯电路线的追捧,丰田一直选择比较务实的技术路线——混动技术。4 月上海车展期间,一汽丰田对外展出搭载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技术的新卡罗拉。与过去数代混动技术围绕 " 油混 " 概念打造不同,此次智能电混核心是实现混动技术全面 " 电混 ",并且继续保持丰田混动技术的平顺、可靠、静谧等优势。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曾预测,随着中国排放法规不断提升,加上全球碳中和对汽车能源转型的要求,未来汽车市场将形成三分之一混动、三分之一插混、三分之一纯电的消费格局。佐藤恒治表示,丰田并不会一举将重心转移到纯电动汽车,而是维持视各国家和地区特点提供油电混合动力车 ( HEV ) 、氢燃料电池车 ( FECV ) 等多种选项的 " 全方位战略 "。丰田汽车是铆足了劲要实现 " 新体制方针说明会 " 所提出的目标。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 10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735.2 万辆和 72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3.9% 和 37.8%,市场占有率达到 30.4%,且新能源三大技术路线车型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增长态势,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新能源的汽车仍有很大容量空间。
为此,丰田汽车于今年 5 月成立了一个专门攻坚纯电动(BEV)技术的组织—— BEV Factory。在 BEV Factory 首场技术说明会上,BEV Factory 公布了多项次世代汽车黑科技,包括固态电池。据了解,次世代 BEV 对电池、平台、制作方式进行全维度创新,作为 "BEV 游戏规则改写者 " 的全固态电池,在交流会上,丰田宣布已在全固态电池上取得重大突破。丰田官方表示,固态电池已经研究成熟,并找到了最新的材料以提升电池的耐用性,解决了固态电池的寿命问题。核算成本后,丰田将全面进入面向量产研发的阶段。丰田全固态电池充电不到 10 分钟,即可行驶约 1200 公里,而且电池耐用年限可达 10 年左右,是目前年限 3 年锂电池的三倍以上。同时,丰田还会将全固态电池用于混合动力车上,使混动车型在充电十分钟的情况下,续航能力提升至 1500 公里。按照规划,丰田全固态电池将搭载到 BEV 车型上,并挑战于 2027-2028 年投入实际应用。
除了制定纯电车型目标,发力纯电产品技术外,对于视为新能源终极路线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丰田在华积极加强产学研企的合作。今年 3 月,丰田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協定,根据協定,两者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網域开展战略合作。对此丰田中国回应,在与海马此次的合作中,丰田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定位,将 MIRAI 的乘用车氢能驱动系统提供给海马,海马则在它自有车辆的平台和框架上进行搭载,然后再结合海南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地網域性政策,进行实际运营。
丰田于 7 月起成立氢能 Factory,从销售,研发,再到生产,都在 One Leader 统筹之下,实现信息通畅、当机立断的决策体制。丰田预测到 2030 年欧洲,中国,北美的氢能市场规模将爆发式增长,燃料电池市场面向 2030 年规模也将迅速扩大,达到每年 5 兆日元的水平。丰田将使用 MIRAI 的氢能部件,推进燃料电池的对外销售,在 2030 年预计达到 10 万台的外销订单规模,其中大部分来自商用车。丰田认为,氢能的成熟推广离不开商业化应用,丰田将综合次世代的氢燃料系统、技术进化、量产效果和本地化,预计能实现 37% 的成本降低。此外,通过与各位合作伙伴协作,如果 2030 年的订单能达到 20 万台,成本将有可能降低到目前的一半。
相较于当前市场热衷的混动技术路线,丰田认为,去碳化不仅要靠纯电,还需混动车型,其中对于当前盛行的插电式混动车型中,有部分品牌车型过分追求纯电续航里程,丰田认为并不是纯电续航里程越高越好,而是需要跟整体混动系统匹配,只有这些才能充分保障混动车型的安全。作为混动技术领網域的开创者,丰田早在 1997 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型 "PRIUS 普锐斯 ",丰田混动技术历经 26 年发展,全球累计销量突破 2420 万辆。目前,丰田在车展上亮相的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已经实现在华量产上车。
根据丰田对 2023 年 4 月 1 日 -2024 年 3 月 31 日的财年的预测显示,其新能源销售目标其中 12.3 万辆为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为 5000 辆,可以看出,丰田是真正积极推动多能源路线发展,针对用户的能源需求,丰田从来不做选择题,这是对丰田 2023 年的总结之一,也是丰田赢得未来市场制胜的关键战略武器。
从有路必有丰田车到更加中国的丰田,2023 年,丰田汽车围绕智能化与新能源在中国打造新的聚合技术与战略机构,发挥丰田在全球产业规模、技术和能源驱动优势,让中国从丰田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向更重要的技术前沿市场转型。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汽车之家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