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讓中國從消費市場向戰略市場轉型,2023 年豐田做了這三件事,歡迎閱讀。
· 汽車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不到一個月,2023 年就要過去。這一年,各行各業都透露出不容易,汽車行業尤甚。這一年,中國車市先後經歷四輪價格戰,傳統車企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合資品牌首當其衝。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品牌積極應對采取戰略戰術調整,依然表現出了強大的品牌韌性,豐田便是最顯著的代表之一。
11 月 28 日,豐田公布了 2024 财年上半年(2023 年 4-9 月)财報,半年淨利潤約合人民币 1290 億元,比中國十家自主品牌淨利潤之和還要高一半以上。中國作為豐田全球的重要市場,數據顯示,1-10 月,豐田在中國累計銷量為 136.4 萬輛,其中電動化車型銷售 4.8 萬輛,占比 3.5%,豐田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 5.1%,高居美系、韓系、及法系合資品牌。
今年 4 月 1 日起,豐田汽車開始啟動新體制經營,增加 BEV 領網域的投入成為轉型重點。豐田新任社長佐藤恒治在财報說明會上表示,豐田汽車将在 2030 年前向純電動汽車相關領網域投資 5 萬億日元。與此同時,豐田汽車于 5 月 15 日設立 BEV 工廠。按照最新規劃,2026 年,豐田汽車将投入 10 款全新 BEV 車型,年銷量達到 150 萬輛,中國市場将成為這一目标的主要執行者。
回顧 2023 年,豐田在華所走出的每一個腳印,似乎都是圍繞這一目标展開。豐田直言,今後在中國市場堅定不移推進電動化產品發展。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豐田滿足用戶需求将不做選擇題。
豐田中國如何徹底變成 " 中國豐田 "
今年年初,豐田汽車宣布新的人事調整,成為首家宣布人事大調整的跨國車企。從今年 4 月 1 日起,豐田章男卸任社長職位,出任會長職位,同時任命豐田首席品牌官兼雷克薩斯品牌負責人佐藤恒治接棒新社長職務。佐藤恒治表示,将大幅改革緩慢的電動汽車戰略,将豐田重塑為移動出行公司。為了提供人們期望駕駛的電動汽車,公司 " 必須簡化汽車的結構 "。
中國市場連續 8 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豐田的電動化布局自然與中國市場高度綁定。4 月 17 日,豐田在 " 新體制方針說明會 " 上提出,将在 2026 年前推出 10 款新的純電動車型,并将在 2026 年前實現每年銷售 150 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标。豐田汽車公司 CTO、副社長、執行役員中嶋裕樹表示," 這 150 萬輛的銷量目标中,大部分需要中國市場來完成。中國市場的重要程度,在我們心中是不會變化的。豐田今後在中國市場堅定不移推進電動化產品發展。"
豐田是這麼說,更是這麼做。今年上海車展前夕,豐田正式上市了 bZ3 車型,這是豐田 bZ 系列的第二款車型,而且還是豐田與中國本土車企合作開發的市場戰略產品。豐田 bZ3 在今年 3 月份至 10 月份的累計銷量為 21555 台,全球單月銷量近 6000 輛,位居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銷量排行前列。
此外,中嶋裕樹以及上田達郎(豐田汽車公司執行役員、中國本部長、豐田中國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豐田核心管理團隊來到上海車展現場,其中中嶋裕樹是豐田 8 人新團隊中的技術負責人,上田達郎是中國業務板塊的直接負責人。在上海車展期間,中嶋裕樹代表整個豐田技術體系表示,豐田對中國市場和中國團隊進行充分信任放權。
中嶋裕樹在接受汽車十三行采訪時強調," 中國汽車市場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非常迅速,今後豐田在中國業務開展的工作方式不是說中國和日本商量着來,因為有中國現地的需求、中國現地的聲音,只有當機立斷在中國現地做決策,才能開發出令中國消費者滿意的商品。" 上田達郎更是明确指出,佐藤恒治與中嶋裕樹對其明确表示,在中國行事不用事事請示日本總部,自己可以當機立斷。 據接近豐田高層的消息人士稱,這 8 人已經使用了來自中國的即時通訊軟體 " 微信 " 建立工作群,即時溝通問題,即時做出決策,這在豐田歷史上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在人才培養方面,并不是由日本總部派日方的技術人員過來在中國做研發,而是通過不斷的研發培養中國現地的技術人員。上海車展上亮相的 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 智享跨界車型就是由中國團隊主導設計。此外,豐田還積極加強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僅在今年,豐田與海馬汽車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雙方将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網域開展戰略合作。豐田還與比亞迪保持着戰略合作關系,目前比亞迪旗下弗迪動力提供的電機和電池已經搭載在豐田全球首款純電轎車 bZ3 上。
豐田成體系化推進在華的新能源智能化變革,今年 8 月 1 日,豐田在中國最大的研發基地,位于江蘇常熟的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TMEC)正式更名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下稱 " IEM by TOYOTA")。
在 TMEC 改名的背後,豐田在華的三家合資公司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将共同打破組織壁壘加入到 IEM by TOYOTA 主導的研發項目中。根據豐田披露的信息顯示,目前 IEM by TOYOTA 的研發團隊正在不斷壯大。豐田特别重視本土研發人才的導入與培養,其中本土研發人才已經占到整體研發隊伍的 80%,今後還将繼續吸納更多中國優秀的專業研發人才。此次 TMEC 更名,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是豐田在兌現豐田在華所作出的承諾。
有行業評論人士表示,2023 年豐田在華的中心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圍繞 " 把豐田中國變為‘中國豐田’ " 展開,今年是豐田電動化變革的蓄力期,明年豐田的轉型成果将陸續落地,一個電感十足的豐田将刷新市場對豐田的固有認知。
02
把 " 看不見 " 智能化戰略變為用戶 " 可看見 " 的感受
對豐田 2023 年全年發展進行梳理發現,上下半年豐田完全展示出兩種不同節奏風格。上半年,豐田汽車埋頭苦幹辛勤耕耘,實現了人事架構到戰略舉措的陸續布局。進入下半年,豐田汽車開始慢慢對外展示成果進展,一個外界可看得見可感知的電動化智能化變革的豐田正快步走向台前。
今年 8 月,豐田常熟 TMEC 更名事件中,對比更名前後發現,新公司名字中多出 " 智能電動 " 四個字,TMEC 的更名也道出了豐田強化中國本土化研發方向。在豐田決定進一步強化智能化、電動化技術的本土研發的五大舉措中,智能化成為重中之重。在智能化方面,豐田通過活用空間設計以及 AI 技術,加速設計、研發,努力實現有更好用戶體驗的智能座艙,以及更符合中國實際道路狀況的自動駕駛技術、先進安全技術。此外,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網域,為了提升競争力,将通過 " 拓展本土供應商 "、" 改良零部件設計 "、" 改革生產技術和制造工藝 " 三個領網域的舉措,力争實現制造成本的大幅削減。
豐田将在中國的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的研發中心以及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家研發中心形成一體化研發體制,統一意識與行動步伐,形成人才與資源的優勢互補,提高研發效率、縮短研發周期。
信息顯示,IEM by TOYOTA 經過 13 年發展,從設立之初至今已累計投入 6.89 億美元。其中智能化、電動化領網域的專屬研發設施(包括設備及跑道)投入約占研發設施投資的 50%,成為 IEM by TOYOTA 最鮮明的特性體現。據介紹,在 IEM by TOYOTA 擁有 30 多種類的測試跑道,包括高速周回路、惡性耐久路、各類性能測試的特性路、以及城市綜合評價路等,全面再現中國所有路面情況。多樣化的跑道資源,可支持進行更多電動化、智能化車輛的路面評價,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測試,為研發、試驗、評價提供了完備的環境,大大提升研發效率。同時,IEM by TOYOTA 已建造涵蓋整車、動力總成、新能源、智能化等領網域的研發設施。為豐田智能化嚴謹提供充足的後勁。
在豐田常熟 TMEC 更名後的第三天,豐田與小馬智行、廣汽豐田成立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合資公司,投資總額預計 10 億元人民币以上,計劃推出以廣汽豐田生產的豐田品牌純電動車輛為原型車的 Robotaxi 車輛,配備豐田 T-Pilot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 PCS(預碰撞安全系統)功能,同時還将充分發揮豐田 TPS(豐田生產方式) 的優勢、利用廣汽豐田經銷商成熟的服務運營體系,為小馬智行 Robotaxi 的完全無人化安全運營保駕護航。這是第二家圍繞自動駕駛等智能化技術在中國開展技術合資的跨國車企。
自今年開始,豐田便着手建設以中國為自循環的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車研發體系。2024 年,豐田在華将推出兩款本土研發的純電動車汽車。之所以選擇小馬智行,這是因為小馬智行不僅在中國與美國兩地獲得多項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相關運營牌照,還與多家整車、上下遊頭部企業合作,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自動駕駛公司之一。此次自動駕駛合作中,承擔用于 Robotaxi 的豐田純電動車輛平台生產主體是廣汽豐田,這同樣與小馬智行在廣州的提前成熟布局有關,對于豐田與小馬智行來說,未來圍繞 Robotaxi 運行更具效率。截至 2023 年 6 月,小馬智行自動駕駛運營裡程累計超過 2200 萬公裡,成為極具商業化潛力表現,更加有助于豐田智能化的成果落地,屆時用戶可以直觀感受豐田智能化的成果體驗。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變革浪潮加劇,無論是用戶 " 看得見 " 還是 " 看不見 " 的智能化,豐田均将智能化做到了實處,由内而外為用戶提供了日系合資智能化體驗感知。
03
新能源三線并舉,豐田不做能源選擇題
今年廣州車展,豐田攜旗下 bZ 系列、全新第九代凱美瑞、全新皇冠 Sedan 等展車亮相,形成覆蓋純電、混動、氫燃料等動力的全覆蓋。相比于過去幾年新能源市場對于純電路線的追捧,豐田一直選擇比較務實的技術路線——混動技術。4 月上海車展期間,一汽豐田對外展出搭載第五代智能電混雙擎技術的新卡羅拉。與過去數代混動技術圍繞 " 油混 " 概念打造不同,此次智能電混核心是實現混動技術全面 " 電混 ",并且繼續保持豐田混動技術的平順、可靠、靜谧等優勢。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曾預測,随着中國排放法規不斷提升,加上全球碳中和對汽車能源轉型的要求,未來汽車市場将形成三分之一混動、三分之一插混、三分之一純電的消費格局。佐藤恒治表示,豐田并不會一舉将重心轉移到純電動汽車,而是維持視各國家和地區特點提供油電混合動力車 ( HEV ) 、氫燃料電池車 ( FECV ) 等多種選項的 " 全方位戰略 "。豐田汽車是鉚足了勁要實現 " 新體制方針說明會 " 所提出的目标。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 10 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735.2 萬輛和 728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3.9% 和 37.8%,市場占有率達到 30.4%,且新能源三大技術路線車型增速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高增長态勢,這意味着在可預見的時間内,新能源的汽車仍有很大容量空間。
為此,豐田汽車于今年 5 月成立了一個專門攻堅純電動(BEV)技術的組織—— BEV Factory。在 BEV Factory 首場技術說明會上,BEV Factory 公布了多項次世代汽車黑科技,包括固态電池。據了解,次世代 BEV 對電池、平台、制作方式進行全維度創新,作為 "BEV 遊戲規則改寫者 " 的全固态電池,在交流會上,豐田宣布已在全固态電池上取得重大突破。豐田官方表示,固态電池已經研究成熟,并找到了最新的材料以提升電池的耐用性,解決了固态電池的壽命問題。核算成本後,豐田将全面進入面向量產研發的階段。豐田全固态電池充電不到 10 分鍾,即可行駛約 1200 公裡,而且電池耐用年限可達 10 年左右,是目前年限 3 年锂電池的三倍以上。同時,豐田還會将全固态電池用于混合動力車上,使混動車型在充電十分鍾的情況下,續航能力提升至 1500 公裡。按照規劃,豐田全固态電池将搭載到 BEV 車型上,并挑戰于 2027-2028 年投入實際應用。
除了制定純電車型目标,發力純電產品技術外,對于視為新能源終極路線的氫燃料電池技術,豐田在華積極加強產學研企的合作。今年 3 月,豐田與海馬汽車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根據協定,兩者将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網域開展戰略合作。對此豐田中國回應,在與海馬此次的合作中,豐田是零部件供應商的定位,将 MIRAI 的乘用車氫能驅動系統提供給海馬,海馬則在它自有車輛的平台和框架上進行搭載,然後再結合海南的一些比較特殊的地網域性政策,進行實際運營。
豐田于 7 月起成立氫能 Factory,從銷售,研發,再到生產,都在 One Leader 統籌之下,實現信息通暢、當機立斷的決策體制。豐田預測到 2030 年歐洲,中國,北美的氫能市場規模将爆發式增長,燃料電池市場面向 2030 年規模也将迅速擴大,達到每年 5 兆日元的水平。豐田将使用 MIRAI 的氫能部件,推進燃料電池的對外銷售,在 2030 年預計達到 10 萬台的外銷訂單規模,其中大部分來自商用車。豐田認為,氫能的成熟推廣離不開商業化應用,豐田将綜合次世代的氫燃料系統、技術進化、量產效果和本地化,預計能實現 37% 的成本降低。此外,通過與各位合作夥伴協作,如果 2030 年的訂單能達到 20 萬台,成本将有可能降低到目前的一半。
相較于當前市場熱衷的混動技術路線,豐田認為,去碳化不僅要靠純電,還需混動車型,其中對于當前盛行的插電式混動車型中,有部分品牌車型過分追求純電續航裡程,豐田認為并不是純電續航裡程越高越好,而是需要跟整體混動系統匹配,只有這些才能充分保障混動車型的安全。作為混動技術領網域的開創者,豐田早在 1997 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混合動力車型 "PRIUS 普銳斯 ",豐田混動技術歷經 26 年發展,全球累計銷量突破 2420 萬輛。目前,豐田在車展上亮相的第五代智能電混雙擎技術已經實現在華量產上車。
根據豐田對 2023 年 4 月 1 日 -2024 年 3 月 31 日的财年的預測顯示,其新能源銷售目标其中 12.3 萬輛為純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為 5000 輛,可以看出,豐田是真正積極推動多能源路線發展,針對用戶的能源需求,豐田從來不做選擇題,這是對豐田 2023 年的總結之一,也是豐田赢得未來市場制勝的關鍵戰略武器。
從有路必有豐田車到更加中國的豐田,2023 年,豐田汽車圍繞智能化與新能源在中國打造新的聚合技術與戰略機構,發揮豐田在全球產業規模、技術和能源驅動優勢,讓中國從豐田最重要的銷售市場向更重要的技術前沿市場轉型。
—— END ——
目前已入駐平台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微博|汽車之家
新浪财經|富途牛牛|同花順|東方财富|雪球
鳳凰|騰訊|搜狐|網易|易車|知乎|百家号
商務合作
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汽車十三行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