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躺平后,孩子居然自己超前学,早该这样了”,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逃妈。
最近 " 闪电式 " 地回了趟国,看望了父母,也和很多老同学聚了聚。
三年没回来了,整体环境看起来差别不大,但人的心境有些变化。
高中一闺蜜,前几年是坚定的 " 鸡娃派 ",现在居然佛了起来。
" 没办法啊,之前的公司绩效越来越差,完全看不到前景。年初换了份工,收入稍微增加了些,但工作内容变了,三天两头要出差。老公待的国企倒是稳定,但其实变相降薪,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不止一倍。"
" 每天回到家都累瘫了,完全没空管娃。不过倒也好,不知是不是前些年把习惯养好了,娃还是挺自觉的,自己该做的事情都会去做。前阵子老师还专门表扬了他,说悟性高,课堂上表现很积极,比如前几天学分数除法,老师都还没讲呢,他自己就能理解个七七八八,给同学讲得头头是道。"
" 本来还有些内疚,但发现我们少管些,他反而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时间,有时甚至会超前学,也就还好吧。"
关于自由发展、超前学,我是很有感的。
美国的小学教育环境很宽松。这种环境容易产生两级分化,家长完全不管不顾,小时候不注重培养阅读、思维、学习习惯的,真就可能一直得过且过地混混下去;而比较注重教育的家庭,宽松的环境反而有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深入下去,不受限制地 " 超前学 "。
超前学我觉得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对基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用已知推出未知,不知不觉地 " 超前学 "。
就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分数除法。
考大家一个问题,2 ÷ ( 1/3 ) =?
你肯定说,这简单嘛,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2 ÷ ( 1/3 ) =2* ( 3/1 ) =6
我想大部分孩子,即便校内没学过,但上过课外班,刷过题的肯定也能根据这个法则迅速给出答案。这当然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超前学,但假如孩子没有深刻理解,只是套公式做运算,久而久之反而会对数学失去感觉和兴趣。
而还有一类孩子,他们是真正的,自己悟出来的 " 超前学 "。
他们只学过除法、分数,还从来没接触过分数除法。
但是,因为这些基础概念学得很扎实,他们能理解到这个算式的真实含义。
2 ÷ ( 1/3 ) ,就是 " 把两个物品平均抽成若干份,每一份是 1/3 个,问能抽成几份 " 的意思嘛。把它这样表示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相对宽松的环境,能让孩子有时间也有精力通过一些形象的、有趣的方法去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上面的截图,是来自一款专门培养孩子数感和基本运算概念的 APP,叫Ahaaa math,对低年级孩子来讲,就比传统的刷题方法要有效得多。
这个 APP 的国内版本叫" 数感星球 ",我们之前也有给大家推荐过,现在它推出了免费试用版本,家有 5-9 岁孩子的,完全值得试试。我们明天中午的直播会给大家详细讲讲,欢迎预约围观:
点击下方按钮预约直播
通过思考、理解、转化,把新问题变成一些可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老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的 " 超前学 "。这种研究问题的思路,也是学好数学所必须的。
而另一种 " 超前学 ",则是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书籍学习资源,让他顺着自己的兴趣,不受限制地往前走。
逃逃小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去图书馆看书,就特别深刻地体会到这点。
那段时间他在玩一款叫平衡豆的桌游,是有关物理杠杆原理的,玩得乐此不疲,也激发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好奇心,所以去图书馆也拉着我找相关的书来看。
本来我想可能得到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区才能找到这种物理类的书籍,结果在学前班和低年级的区網域就找到不少,单以 "Levers"(杠杆)为标题的书都摆了一整排。
逃逃随便抱了几本来读,我在一旁也瞄了几眼。不禁感叹,这些绘本对知识点的讲解真是太细致了,杠杆原理我们都学过,但怎么让还没正式开始学物理的孩子明白呢?我随便摘了些绘本中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下。
首先,给孩子看的书肯定是非常童趣的,卡通图的解释很清楚:一个杠杆,它是由 Fulcrum(支点),Load(阻力)和 Effort(动力)组成的简单机械。
看到这个解释后,孩子可能会对杠杆的概念有个模糊的印象。接着,绘本用大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诠释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杠杆。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支点在中间,阻力和动力分别在两头的杠杆:
比如天平,跷跷板,还有我们经常用到的剪刀,或者起钉子的起子,都是这类杠杆。
第二种杠杆的支点在一头,阻力在中间,而动力在另一头。
这类杠杆在我们生活中相当常见,因为它可以帮我们省劲儿,比如夹核桃,如果用手来握开,实在太困难。而用核桃夹子就要省力很多,支点在一头,制造阻力的核桃在中间,我们的手在另一头,这时不需要花很大力气就能把核桃夹开。
做饭时用到的压蒜器也是同样的道理,
开汽水瓶时,同样也用到了杠杆,支点是开瓶器的一头,我们的手在另一头使劲儿,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把处于中间的瓶盖撬开。
而第三种就是我们所说的 " 费力杠杆 ",支点也是在一头,但阻力在另一头,动力在中间,虽然费劲儿,但它能帮助我们节省运动的距离。就像图中钓鱼的小朋友一样,保持右手不动(作为支点),只需要稍微把左手稍微往上提一点儿,就能把鱼提上来。
这类杠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平时拿的筷子 , 筷子的一头相当于支点,我们在中间用力,这样只需要移动一点点就能把筷子的另一头张开到比较大的范围。
或者拿扫帚扫地时,通常也是两手握扫把,上面那头相当于支点,这样只要稍微摆动在下面的这只手,就可以扫比较大的范围。
你看,尽管杠杆原理 " 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的公式已经是初中物理的知识,但只要孩子有兴趣,用适合他的年龄和方式去学习,也完全能理解,甚至能理解得更深刻。
虽然我上面用的是英文桌游、绘本的例子,但其实现在的中文资源也非常丰富,我们平时也都给大家推荐过不少。
比如,小宝宝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数学,但在《好饿的毛毛虫》里,他可以学会数数、了解星期几的概念;孩子可能还不知道汽车是由什么组成的,但在《揭秘系列》里他认识了发动机的构造;再比如,孩子还完全不知道啥是几何,但在《形对形》等桌游里,他能熟练掌握了图形的分割、平移、翻转、重组;孩子对光学一无所知,但在《镭射迷宫》里他体验到光的穿透、折射……
资源不是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在时间上比较宽松,才能有充足的时间用更轻松有趣的方式去学习,去尝试不同的桌游,从桌游中激发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再去阅读同类绘本书籍,读完后还能和生活中的观察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刻地掌握了 " 本该 " 几年后才会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
所以,挺同意同学的感慨,在孩子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后,家长的 " 躺平 ",既是轻松了自己,也给了孩子超前探索的可能性。
大家觉得呢?
生活不易,鸡娃也不易,大家来聊聊怎么能让这两件事都容易一点儿吧~
直播预告丨今天中午有场英语专场直播,欢迎大家来直播间领资源,领干货。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