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躺平後,孩子居然自己超前學,早該這樣了”,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逃媽。
最近 " 閃電式 " 地回了趟國,看望了父母,也和很多老同學聚了聚。
三年沒回來了,整體環境看起來差别不大,但人的心境有些變化。
高中一閨蜜,前幾年是堅定的 " 雞娃派 ",現在居然佛了起來。
" 沒辦法啊,之前的公司績效越來越差,完全看不到前景。年初換了份工,收入稍微增加了些,但工作内容變了,三天兩頭要出差。老公待的國企倒是穩定,但其實變相降薪,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不止一倍。"
" 每天回到家都累癱了,完全沒空管娃。不過倒也好,不知是不是前些年把習慣養好了,娃還是挺自覺的,自己該做的事情都會去做。前陣子老師還專門表揚了他,說悟性高,課堂上表現很積極,比如前幾天學分數除法,老師都還沒講呢,他自己就能理解個七七八八,給同學講得頭頭是道。"
" 本來還有些内疚,但發現我們少管些,他反而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安排時間,有時甚至會超前學,也就還好吧。"
關于自由發展、超前學,我是很有感的。
美國的小學教育環境很寬松。這種環境容易產生兩級分化,家長完全不管不顧,小時候不注重培養閱讀、思維、學習習慣的,真就可能一直得過且過地混混下去;而比較注重教育的家庭,寬松的環境反而有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深入下去,不受限制地 " 超前學 "。
超前學我覺得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對基礎知識有深刻的理解,能用已知推出未知,不知不覺地 " 超前學 "。
就比如剛才同學提到的分數除法。
考大家一個問題,2 ÷ ( 1/3 ) =?
你肯定說,這簡單嘛,除以一個數等于乘以一個數的倒數。
2 ÷ ( 1/3 ) =2* ( 3/1 ) =6
我想大部分孩子,即便校内沒學過,但上過課外班,刷過題的肯定也能根據這個法則迅速給出答案。這當然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超前學,但假如孩子沒有深刻理解,只是套公式做運算,久而久之反而會對數學失去感覺和興趣。
而還有一類孩子,他們是真正的,自己悟出來的 " 超前學 "。
他們只學過除法、分數,還從來沒接觸過分數除法。
但是,因為這些基礎概念學得很扎實,他們能理解到這個算式的真實含義。
2 ÷ ( 1/3 ) ,就是 " 把兩個物品平均抽成若幹份,每一份是 1/3 個,問能抽成幾份 " 的意思嘛。把它這樣表示出來,就很好理解了:
相對寬松的環境,能讓孩子有時間也有精力通過一些形象的、有趣的方法去深刻理解數學概念。
比如上面的截圖,是來自一款專門培養孩子數感和基本運算概念的 APP,叫Ahaaa math,對低年級孩子來講,就比傳統的刷題方法要有效得多。
這個 APP 的國内版本叫" 數感星球 ",我們之前也有給大家推薦過,現在它推出了免費試用版本,家有 5-9 歲孩子的,完全值得試試。我們明天中午的直播會給大家詳細講講,歡迎預約圍觀:
點擊下方按鈕預約直播
通過思考、理解、轉化,把新問題變成一些可以用已有知識解決的老問題,這才是真正意義的 " 超前學 "。這種研究問題的思路,也是學好數學所必須的。
而另一種 " 超前學 ",則是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書籍學習資源,讓他順着自己的興趣,不受限制地往前走。
逃逃小時候有一次我帶他去圖書館看書,就特别深刻地體會到這點。
那段時間他在玩一款叫平衡豆的桌遊,是有關物理杠杆原理的,玩得樂此不疲,也激發了對這方面知識的好奇心,所以去圖書館也拉着我找相關的書來看。
本來我想可能得到小學高年級或中學區才能找到這種物理類的書籍,結果在學前班和低年級的區網域就找到不少,單以 "Levers"(杠杆)為标題的書都擺了一整排。
逃逃随便抱了幾本來讀,我在一旁也瞄了幾眼。不禁感嘆,這些繪本對知識點的講解真是太細致了,杠杆原理我們都學過,但怎麼讓還沒正式開始學物理的孩子明白呢?我随便摘了些繪本中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下。
首先,給孩子看的書肯定是非常童趣的,卡通圖的解釋很清楚:一個杠杆,它是由 Fulcrum(支點),Load(阻力)和 Effort(動力)組成的簡單機械。
看到這個解釋後,孩子可能會對杠杆的概念有個模糊的印象。接着,繪本用大量生活中随處可見的例子,诠釋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杠杆。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支點在中間,阻力和動力分别在兩頭的杠杆:
比如天平,跷跷板,還有我們經常用到的剪刀,或者起釘子的起子,都是這類杠杆。
第二種杠杆的支點在一頭,阻力在中間,而動力在另一頭。
這類杠杆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因為它可以幫我們省勁兒,比如夾核桃,如果用手來握開,實在太困難。而用核桃夾子就要省力很多,支點在一頭,制造阻力的核桃在中間,我們的手在另一頭,這時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能把核桃夾開。
做飯時用到的壓蒜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開汽水瓶時,同樣也用到了杠杆,支點是開瓶器的一頭,我們的手在另一頭使勁兒,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把處于中間的瓶蓋撬開。
而第三種就是我們所說的 " 費力杠杆 ",支點也是在一頭,但阻力在另一頭,動力在中間,雖然費勁兒,但它能幫助我們節省運動的距離。就像圖中釣魚的小朋友一樣,保持右手不動(作為支點),只需要稍微把左手稍微往上提一點兒,就能把魚提上來。
這類杠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平時拿的筷子 , 筷子的一頭相當于支點,我們在中間用力,這樣只需要移動一點點就能把筷子的另一頭張開到比較大的範圍。
或者拿掃帚掃地時,通常也是兩手握掃把,上面那頭相當于支點,這樣只要稍微擺動在下面的這只手,就可以掃比較大的範圍。
你看,盡管杠杆原理 " 動力 × 動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的公式已經是初中物理的知識,但只要孩子有興趣,用适合他的年齡和方式去學習,也完全能理解,甚至能理解得更深刻。
雖然我上面用的是英文桌遊、繪本的例子,但其實現在的中文資源也非常豐富,我們平時也都給大家推薦過不少。
比如,小寶寶可能還不知道什麼是數學,但在《好餓的毛毛蟲》裡,他可以學會數數、了解星期幾的概念;孩子可能還不知道汽車是由什麼組成的,但在《揭秘系列》裡他認識了發動機的構造;再比如,孩子還完全不知道啥是幾何,但在《形對形》等桌遊裡,他能熟練掌握了圖形的分割、平移、翻轉、重組;孩子對光學一無所知,但在《鐳射迷宮》裡他體驗到光的穿透、折射……
資源不是問題,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在時間上比較寬松,才能有充足的時間用更輕松有趣的方式去學習,去嘗試不同的桌遊,從桌遊中激發對相關知識的興趣和好奇心,再去閱讀同類繪本書籍,讀完後還能和生活中的觀察聯系在一起,從而深刻地掌握了 " 本該 " 幾年後才會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
所以,挺同意同學的感慨,在孩子養成了基本的學習習慣後,家長的 " 躺平 ",既是輕松了自己,也給了孩子超前探索的可能性。
大家覺得呢?
生活不易,雞娃也不易,大家來聊聊怎麼能讓這兩件事都容易一點兒吧~
直播預告丨今天中午有場英語專場直播,歡迎大家來直播間領資源,領幹貨。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