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别光看到他的「色」,欢迎阅读。
关于春节档的喧喧嚷嚷快要落下帷幕。
但 Sir 还想要叨叨两句,关于张艺谋,这位中国电影界的真 · 劳模。
去年的《满江红》后,目前《第二十条》的票房 21 亿,日票房已经逆袭到首位。
这次可以看到张艺谋在镜头语言上的自我革新:
在《第二十条》里,极少大铺色、大场面、强对比,色彩、灯光、场面调度都透出一股平实感。
对于大众而言,这很不张艺谋。
大家更熟悉的张艺谋是这样的:
设色鲜明,场面宏大且精细,镜头语言饱满。
斯皮尔伯格说,张艺谋是可以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
而《第二十条》所表现的自我颠覆,其实在张艺谋身上,也并非是新鲜事了。
从工人到摄影师,再到演员、导演,从影 40 年,张艺谋一直在探索。
光是电影题材,就有历史、爱情、武侠、战争、犯罪、法律等等,有人说老谋子差一部科幻片就能集齐电影类型了。
他回忆过去,说自己是少数的、率先采用数字摄影的中国导演。
他一直跟着时代的前头,很难想象,看起来严肃的张艺谋,会去刷抖音、看短视频,因为——
对人很有启发,你会看到不加掩饰的大众的那个心理。他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你能看到人心,哪怕是人心的很多叛逆啊、人的发泄。
张艺谋总是能看到,国人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东西。
叛逆的、发泄的,以及隐而不发的恒久渴望。
国人的百味人生,都在张艺谋的光影世界里。
01
欲
张艺谋的电影,着色浓郁。
第一个给观众带来冲击的色调,是红。
是漫天黄沙中,无法自我掌控的红轿子。
是跳脱出纲常伦理,向封建父权进行报复的一池红布。
是密不透风的高墙中,逃不出的红灯笼。
欲望,以及被压抑的欲望,张艺谋都将它们揉在浓得抹不开的红里。
就拿《红高粱》来说。
里头有爱欲。
高粱地里的红棉袄,与周围的野高粱相衬,衬出的是九儿(巩俐 饰)与余占鳌(姜文 饰)野蛮盛放的情与爱。
有对自由的渴望。
露出轿子外的半截红绣花鞋,是九儿挣脱包办婚姻的试探。
" 红 " 里面,更有一种粗犷昂扬的生命力量。
高粱酒本色是透明的,但张艺谋特意将《红高粱》里的高粱酒变成红色。
电影中有一幕。
烧锅坊里,焰火在跳动,汉子们在忙活。
张艺谋将镜头对准了九儿的脸。
看到红色的高粱酒像鲜血一般从烧锅流出,九儿的神色亮了起来,带上了喜悦。
看到红高粱烧成了,还只是九儿的第一层喜悦。
更深一层的欢喜,是潜藏在心中的生命渴望,被面前散发着野性气味的高粱酒点燃了。
所以在下一幕,余占鳌前来找她的时候,九儿没有再掩饰与拒绝。
影片最后的红色,是浸润泥土的鲜血,夕阳下血红一片。
但野高粱仍在其中翻涌不停。
就像生命的力量仍然生生不息。
以 " 红色 " 表示血性和悲壮。
而到了《活着》。
红色是平凡人生活里,不太多却十分坚持的希望和奔头。
原著中写了太多生命的无常。
福贵的父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战友老全、赌友龙二 ……
亲人一个个离去,社会的政治巨浪一个个打来,各种各样的荒诞都在他身上发生。
但,生机,也总降临到他的头上,即使这是大难逃學生。
每逢此时,张艺谋都会在画面里添上一点红色。
福贵被抓壮丁,好不容易回到家中,见到妻儿。
在幽蓝的巷景里,张艺谋在角落布上了红旗、红纸条。
凤霞怀孕了,一家子喜气洋洋地想着为凤霞的孩子起名。
凤霞穿了件红棉袄,预示着即将要诞下新生命。
遭受了接二连三打击的福贵与凤霞,依然笑着跟孙子畅想未来。
红被子、红灯罩、红墙画。
张艺谋以红色元素来表现这一家打不垮的生命力。
活着,即使再苦再难,也要活着。
这就是国人的活着,国人对生的渴望。
而这种对国民性里不屈、坚韧的生命力的挖掘,张艺谋都以各色各样的红色景观表达出来。
02
情
张艺谋善于极致的色彩实验。
也懂得用质朴的色调,刻画人与人之间如涓涓流水的情谊。
《一秒钟》。
电影开场,烈日当空,黄沙万里。
行走着一个人。
身形瘦削,面容黢黑,嘴唇干裂。
看上去很累,又很急。
他为何在这里、忙着干什么?
自然而然唤起观众的好奇心。
他叫张九声(张译 饰),是个劳改犯。
从农场逃了出来,徒步穿越沙漠,只为了去看一场电影。
原本,这里是出自原小说的一个片段——
陆焉识为了看银幕上的女儿,逃出劳改农场。
他的那种执着和孤注一掷。
一下把张艺谋召唤回了那个对电影极度痴迷的年代,拍出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一秒钟》浮动着一层光影的情怀,有一种难得一见的对 " 物 " 的关注。
但光影之下,张艺谋念念不忘的,还是对人的关注。
他多次重复人在黄沙里行走的场景,从张九声一个人,再到他身后多了个 " 跟屁虫 "。
其中大幅度穿插的,是俩人围绕着一卷胶片的争抢。
在远与近、争与夺之间,张艺谋终于让我们看到,在席卷着黄沙的大时代下,个人坚守私人情感的清澈。
在俩人吐露真相的时候,张艺谋聚焦他们的神情,虚化周边的背景,力求将他们不加掩饰的真实,层层推进给观众。
" 跟屁虫 " 刘闺女。
垂着眼,看着地上,说出 " 做灯罩 "。
电影对她来说是一个灯罩,是保护弟弟的方式。
给弟弟借来学习的灯罩被烧坏了,出借方蛮力相逼,要求归还一个同样由电影胶片缠成的灯罩。
没爸没妈,没有大人撑腰的刘闺女,为了不让弟弟被欺负,她只能去偷胶片。
面露不甘、赌气与无奈,是想起被欺负的过程,以及这一路追赶的徒劳与疲惫。
劳改犯张九声,他抢胶片是为了看女儿。
在得知女儿在胶卷里有一个镜头后,他冒着被加重罪名的危险,四处奔波,也要来看一眼。
终于看到了,他咬了咬牙,依然情难自制地落下眼泪。
在《归来》里,这样的私人情感与情绪更为浓烈。
从劳改农场逃出的陆焉识,约了妻子在火车站见面。
他不敢直接露面,躲在天桥底下,四处张望。
妻子则拎着连夜做的馒头,夹着衣服行李,苦苦寻找。
她终于远远望见了丈夫,也望见了追捕丈夫的人,她第一反应是:快跑,别让追上。
而陆焉识看到妻子后,慌不择路地想与妻子见面。
张艺谋以特写镜头,摇过此时逆着人流奔跑的众人,将他们的情绪放大——
夫妻俩的着急,是渴望与对方见面,同时又担心对方;
女儿的着急,是生怕母亲与父亲见面后,自己会遭到连累;
而另一头冲出的调查队,更是加剧了场面的紧张氛围。
若是按照张艺谋一贯的场面调度,他完全可以一开始就将这场戏放远放大,在远景中将各路人马的动向放到观众眼皮子底下。
但他没有,他更愿意以近景、特写让人物脸上的私心先泄露出来。
然后再慢慢推近,让观众看到当时的荒诞——
明明就在一条天桥上,明明夫妻俩就咫尺天涯,却被拦着相见相拥。
张艺谋懂得。
中国人最有张力的爆发,那能穿越一切阻隔的信仰,永远都与情有关。
这才是张艺谋的色彩背后,始终触动人心的力量。
03
理
从黑白水墨的《影》,到霓虹感十足的《坚如磐石》,再到看似失去美术与场面架构的《第二十条》。
老谋子似乎在创作彼此毫不相关的作品。
但它们其实都在讲述同一个事情:
权力的食物链。
在《影》中看似写意的水墨,实则在渲染权力的重压。
直观上,画面只有黑与白。
可 " 墨分五彩 ",在黑白之间,分远近,有层次,成万物。
在或深或淡或强或弱的墨色里,张艺谋用中远景,贯穿全片,绷出一种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的急促感。
这片 " 黑云 ",便是遮盖了境州内外上下的、罔顾底层百姓的、一场对权力的争夺。
在《坚如磐石》里的五光十色,则是在喻示权力的欺诈与勾结。
" 钱外有钱,官外有官。"
但官外的官,大众永远都无法直接目见。
张艺谋则以难以忽略的灯光色彩,隐喻看不见的官与权。
斑驳的、多彩的暖光(以黄绿为主)与冷光(以深蓝为主)交错变换,形成充满现代都市质感的画面,妖娆、艳丽、晃人。
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 " 过河之卒 ",权力下身不由己的棋子。
而《第二十条》里,张艺谋收敛了色彩与灯光,连大场面也少有出现。
但预告片里一闪而过的,郝秀萍在天台上与众人对峙的画面,还是露出了权力的獠牙——
在私权横行与公权受阻下,无权无势的草根小人物,被逼到绝望的边缘。
张艺谋之所以如此极力、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剖权力的深度与复杂度,是因为他想找出一个 " 理 " ——
在中国社会秘而不宣的权力食物链中,普通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
在《坚如磐石》《第二十条》里,他找到了更高级别的上层力量,法。
"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不管这个答案,力道到底有多大。
难以否认的是," 国师 " 张艺谋。
从视听艺术到内核表达上,依然以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与革新,划向社会的沉默处,捕捉国人的所向、所想、所感、所思。
" 超越人眼,感知人心。"
他的电影追求与小米的影像理念不约而同,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合作的契机:
张艺谋成为 " 影像首席顾问 ",和小米团队对人像摄影进行深度探讨。
在小米与张艺谋共同研讨的纪录片中,张艺谋吐露了对 " 真实有层次 " 的理解。
其实就是比生活中的那个颜色
稍微漂亮一点
比生活中好看一点
隐隐的提升
又不是很夸张
俗话就叫层次感
在画面的具体表现上,不要太毛、高光不要太亮,光线底下的细节,要接近自然的色彩,是有过渡而细腻的,更要将镜头对准人与故事的。
这一切,在小米 14 Ultra 的镜头下,都得到实现。
在小米发布的影像样张中,真实有层次的影像审美呼之欲出:
在人间烟火中,忙碌的劳动者;
在树影映衬下,专注喝水的小孩儿;
在阳光照耀下,开怀大笑的老奶奶。
镜头对准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光与影,人与景,相得益彰,共同组成禁得起一看再看的生活纪录片。
张艺谋和小米人文影像的核心,都是在层次感的背后,关注普通人,关注人的真实情感和故事,定格人生中的重要瞬间。
据张艺谋在棉纺八厂的工友雷佩云介绍,1973 年张艺谋拍过一张名为《还我自由》的照片。
有个工友看到一个法国广告《还我自由》,便想叫张艺谋拍个类似风格的。
张艺谋一听,痛快地应承下来:
我就想着要有自由
在他的指导下,三五好友摆出各色神态。
" 喀嚓 " 一声,《还我自由》便诞生了。
在次年,还是棉纺工人的张艺谋,就用攒了三年的工资和献血补助,花 186 块 6 买了台相机。
用相机、摄影与影像,为他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也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张艺谋的艺术世纪。
随着技术和拍照习惯的迭代,摄影不再那么昂贵和稀有。
更多走进我们日常生活,但那击中人心的一瞬,始终流传。
在 2024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还能用影像语言,记录更多的时刻,留住那些爱与被爱的面孔,用摄影与影像讲述人心、感知人心。
体会人心
把握人心
了解人心
感情人心
当回望的时候,那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已然成为人生故事的见证者。
如今,年逾古稀的张艺谋,还依然用一个个镜头,聚焦国人生活。
以或大胆、或新颖、或 " 很不张艺谋 " 的方式,来展现国人生活中的不同层次——苦与乐、情与欲、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跃动的是色彩,沉淀的是人心和时代。
用你的镜头。
一起来探索生活的层次感吧,仔细看,平凡中会有超乎你想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