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别光看到他的「色」,歡迎閲讀。
關于春節檔的喧喧嚷嚷快要落下帷幕。
但 Sir 還想要叨叨兩句,關于張藝謀,這位中國電影界的真 · 勞模。
去年的《滿江紅》後,目前《第二十條》的票房 21 億,日票房已經逆襲到首位。
這次可以看到張藝謀在鏡頭語言上的自我革新:
在《第二十條》裏,極少大鋪色、大場面、強對比,色彩、燈光、場面調度都透出一股平實感。
對于大眾而言,這很不張藝謀。
大家更熟悉的張藝謀是這樣的:
設色鮮明,場面宏大且精細,鏡頭語言飽滿。
斯皮爾伯格説,張藝謀是可以用色彩講故事的導演。
而《第二十條》所表現的自我颠覆,其實在張藝謀身上,也并非是新鮮事了。
從工人到攝影師,再到演員、導演,從影 40 年,張藝謀一直在探索。
光是電影題材,就有歷史、愛情、武俠、戰争、犯罪、法律等等,有人説老謀子差一部科幻片就能集齊電影類型了。
他回憶過去,説自己是少數的、率先采用數字攝影的中國導演。
他一直跟着時代的前頭,很難想象,看起來嚴肅的張藝謀,會去刷抖音、看短視頻,因為——
對人很有啓發,你會看到不加掩飾的大眾的那個心理。他喜歡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你能看到人心,哪怕是人心的很多叛逆啊、人的發泄。
張藝謀總是能看到,國人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東西。
叛逆的、發泄的,以及隐而不發的恒久渴望。
國人的百味人生,都在張藝謀的光影世界裏。
01
欲
張藝謀的電影,着色濃郁。
第一個給觀眾帶來衝擊的色調,是紅。
是漫天黃沙中,無法自我掌控的紅轎子。
是跳脱出綱常倫理,向封建父權進行報復的一池紅布。
是密不透風的高牆中,逃不出的紅燈籠。
欲望,以及被壓抑的欲望,張藝謀都将它們揉在濃得抹不開的紅裏。
就拿《紅高粱》來説。
裏頭有愛欲。
高粱地裏的紅棉襖,與周圍的野高粱相襯,襯出的是九兒(鞏俐 飾)與餘占鳌(姜文 飾)野蠻盛放的情與愛。
有對自由的渴望。
露出轎子外的半截紅繡花鞋,是九兒掙脱包辦婚姻的試探。
" 紅 " 裏面,更有一種粗犷昂揚的生命力量。
高粱酒本色是透明的,但張藝謀特意将《紅高粱》裏的高粱酒變成紅色。
電影中有一幕。
燒鍋坊裏,焰火在跳動,漢子們在忙活。
張藝謀将鏡頭對準了九兒的臉。
看到紅色的高粱酒像鮮血一般從燒鍋流出,九兒的神色亮了起來,帶上了喜悦。
看到紅高粱燒成了,還只是九兒的第一層喜悦。
更深一層的歡喜,是潛藏在心中的生命渴望,被面前散發着野性氣味的高粱酒點燃了。
所以在下一幕,餘占鳌前來找她的時候,九兒沒有再掩飾與拒絕。
影片最後的紅色,是浸潤泥土的鮮血,夕陽下血紅一片。
但野高粱仍在其中翻湧不停。
就像生命的力量仍然生生不息。
以 " 紅色 " 表示血性和悲壯。
而到了《活着》。
紅色是平凡人生活裏,不太多卻十分堅持的希望和奔頭。
原著中寫了太多生命的無常。
福貴的父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戰友老全、賭友龍二 ……
親人一個個離去,社會的政治巨浪一個個打來,各種各樣的荒誕都在他身上發生。
但,生機,也總降臨到他的頭上,即使這是大難逃學生。
每逢此時,張藝謀都會在畫面裏添上一點紅色。
福貴被抓壯丁,好不容易回到家中,見到妻兒。
在幽藍的巷景裏,張藝謀在角落布上了紅旗、紅紙條。
鳳霞懷孕了,一家子喜氣洋洋地想着為鳳霞的孩子起名。
鳳霞穿了件紅棉襖,預示着即将要誕下新生命。
遭受了接二連三打擊的福貴與鳳霞,依然笑着跟孫子暢想未來。
紅被子、紅燈罩、紅牆畫。
張藝謀以紅色元素來表現這一家打不垮的生命力。
活着,即使再苦再難,也要活着。
這就是國人的活着,國人對生的渴望。
而這種對國民性裏不屈、堅韌的生命力的挖掘,張藝謀都以各色各樣的紅色景觀表達出來。
02
情
張藝謀善于極致的色彩實驗。
也懂得用質樸的色調,刻畫人與人之間如涓涓流水的情誼。
《一秒鍾》。
電影開場,烈日當空,黃沙萬裏。
行走着一個人。
身形瘦削,面容黢黑,嘴唇幹裂。
看上去很累,又很急。
他為何在這裏、忙着幹什麼?
自然而然喚起觀眾的好奇心。
他叫張九聲(張譯 飾),是個勞改犯。
從農場逃了出來,徒步穿越沙漠,只為了去看一場電影。
原本,這裏是出自原小説的一個片段——
陸焉識為了看銀幕上的女兒,逃出勞改農場。
他的那種執着和孤注一擲。
一下把張藝謀召喚回了那個對電影極度痴迷的年代,拍出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一秒鍾》浮動着一層光影的情懷,有一種難得一見的對 " 物 " 的關注。
但光影之下,張藝謀念念不忘的,還是對人的關注。
他多次重復人在黃沙裏行走的場景,從張九聲一個人,再到他身後多了個 " 跟屁蟲 "。
其中大幅度穿插的,是倆人圍繞着一卷膠片的争搶。
在遠與近、争與奪之間,張藝謀終于讓我們看到,在席卷着黃沙的大時代下,個人堅守私人情感的清澈。
在倆人吐露真相的時候,張藝謀聚焦他們的神情,虛化周邊的背景,力求将他們不加掩飾的真實,層層推進給觀眾。
" 跟屁蟲 " 劉閨女。
垂着眼,看着地上,説出 " 做燈罩 "。
電影對她來説是一個燈罩,是保護弟弟的方式。
給弟弟借來學習的燈罩被燒壞了,出借方蠻力相逼,要求歸還一個同樣由電影膠片纏成的燈罩。
沒爸沒媽,沒有大人撐腰的劉閨女,為了不讓弟弟被欺負,她只能去偷膠片。
面露不甘、賭氣與無奈,是想起被欺負的過程,以及這一路追趕的徒勞與疲憊。
勞改犯張九聲,他搶膠片是為了看女兒。
在得知女兒在膠卷裏有一個鏡頭後,他冒着被加重罪名的危險,四處奔波,也要來看一眼。
終于看到了,他咬了咬牙,依然情難自制地落下眼淚。
在《歸來》裏,這樣的私人情感與情緒更為濃烈。
從勞改農場逃出的陸焉識,約了妻子在火車站見面。
他不敢直接露面,躲在天橋底下,四處張望。
妻子則拎着連夜做的饅頭,夾着衣服行李,苦苦尋找。
她終于遠遠望見了丈夫,也望見了追捕丈夫的人,她第一反應是:快跑,别讓追上。
而陸焉識看到妻子後,慌不擇路地想與妻子見面。
張藝謀以特寫鏡頭,搖過此時逆着人流奔跑的眾人,将他們的情緒放大——
夫妻倆的着急,是渴望與對方見面,同時又擔心對方;
女兒的着急,是生怕母親與父親見面後,自己會遭到連累;
而另一頭衝出的調查隊,更是加劇了場面的緊張氛圍。
若是按照張藝謀一貫的場面調度,他完全可以一開始就将這場戲放遠放大,在遠景中将各路人馬的動向放到觀眾眼皮子底下。
但他沒有,他更願意以近景、特寫讓人物臉上的私心先泄露出來。
然後再慢慢推近,讓觀眾看到當時的荒誕——
明明就在一條天橋上,明明夫妻倆就咫尺天涯,卻被攔着相見相擁。
張藝謀懂得。
中國人最有張力的爆發,那能穿越一切阻隔的信仰,永遠都與情有關。
這才是張藝謀的色彩背後,始終觸動人心的力量。
03
理
從黑白水墨的《影》,到霓虹感十足的《堅如磐石》,再到看似失去美術與場面架構的《第二十條》。
老謀子似乎在創作彼此毫不相關的作品。
但它們其實都在講述同一個事情:
權力的食物鏈。
在《影》中看似寫意的水墨,實則在渲染權力的重壓。
直觀上,畫面只有黑與白。
可 " 墨分五彩 ",在黑白之間,分遠近,有層次,成萬物。
在或深或淡或強或弱的墨色裏,張藝謀用中遠景,貫穿全片,繃出一種 " 黑雲壓城城欲摧 " 的急促感。
這片 " 黑雲 ",便是遮蓋了境州内外上下的、罔顧底層百姓的、一場對權力的争奪。
在《堅如磐石》裏的五光十色,則是在喻示權力的欺詐與勾結。
" 錢外有錢,官外有官。"
但官外的官,大眾永遠都無法直接目見。
張藝謀則以難以忽略的燈光色彩,隐喻看不見的官與權。
斑駁的、多彩的暖光(以黃綠為主)與冷光(以深藍為主)交錯變換,形成充滿現代都市質感的畫面,妖娆、豔麗、晃人。
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 " 過河之卒 ",權力下身不由己的棋子。
而《第二十條》裏,張藝謀收斂了色彩與燈光,連大場面也少有出現。
但預告片裏一閃而過的,郝秀萍在天台上與眾人對峙的畫面,還是露出了權力的獠牙——
在私權橫行與公權受阻下,無權無勢的草根小人物,被逼到絕望的邊緣。
張藝謀之所以如此極力、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剖權力的深度與復雜度,是因為他想找出一個 " 理 " ——
在中國社會秘而不宣的權力食物鏈中,普通人如何有尊嚴地活着。
在《堅如磐石》《第二十條》裏,他找到了更高級别的上層力量,法。
"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不管這個答案,力道到底有多大。
難以否認的是," 國師 " 張藝謀。
從視聽藝術到内核表達上,依然以一次又一次的颠覆與革新,劃向社會的沉默處,捕捉國人的所向、所想、所感、所思。
" 超越人眼,感知人心。"
他的電影追求與小米的影像理念不約而同,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合作的契機:
張藝謀成為 " 影像首席顧問 ",和小米團隊對人像攝影進行深度探讨。
在小米與張藝謀共同研讨的紀錄片中,張藝謀吐露了對 " 真實有層次 " 的理解。
其實就是比生活中的那個顏色
稍微漂亮一點
比生活中好看一點
隐隐的提升
又不是很誇張
俗話就叫層次感
在畫面的具體表現上,不要太毛、高光不要太亮,光線底下的細節,要接近自然的色彩,是有過渡而細膩的,更要将鏡頭對準人與故事的。
這一切,在小米 14 Ultra 的鏡頭下,都得到實現。
在小米發布的影像樣張中,真實有層次的影像審美呼之欲出:
在人間煙火中,忙碌的勞動者;
在樹影映襯下,專注喝水的小孩兒;
在陽光照耀下,開懷大笑的老奶奶。
鏡頭對準日常生活裏的普通人,光與影,人與景,相得益彰,共同組成禁得起一看再看的生活紀錄片。
張藝謀和小米人文影像的核心,都是在層次感的背後,關注普通人,關注人的真實情感和故事,定格人生中的重要瞬間。
據張藝謀在棉紡八廠的工友雷佩雲介紹,1973 年張藝謀拍過一張名為《還我自由》的照片。
有個工友看到一個法國廣告《還我自由》,便想叫張藝謀拍個類似風格的。
張藝謀一聽,痛快地應承下來:
我就想着要有自由
在他的指導下,三五好友擺出各色神态。
" 喀嚓 " 一聲,《還我自由》便誕生了。
在次年,還是棉紡工人的張藝謀,就用攢了三年的工資和獻血補助,花 186 塊 6 買了台相機。
用相機、攝影與影像,為他打開了更大的世界。
也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張藝謀的藝術世紀。
随着技術和拍照習慣的迭代,攝影不再那麼昂貴和稀有。
更多走進我們日常生活,但那擊中人心的一瞬,始終流傳。
在 2024 小米徕卡影像大賽,還能用影像語言,記錄更多的時刻,留住那些愛與被愛的面孔,用攝影與影像講述人心、感知人心。
體會人心
把握人心
了解人心
感情人心
當回望的時候,那一張張圖片,一段段影像,已然成為人生故事的見證者。
如今,年逾古稀的張藝謀,還依然用一個個鏡頭,聚焦國人生活。
以或大膽、或新穎、或 " 很不張藝謀 " 的方式,來展現國人生活中的不同層次——苦與樂、情與欲、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躍動的是色彩,沉澱的是人心和時代。
用你的鏡頭。
一起來探索生活的層次感吧,仔細看,平凡中會有超乎你想象。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