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判官型”导师成为内娱流行趋势,竞演类真人秀何时找回“初心”?,欢迎阅读。
近日,演技竞演类真人秀《无限超越班 2》播出后,立刻与第一季一样,开启了热搜屠榜模式,特别是导师吴镇宇的表现,更是激起了大众反复讨论的欲望。在节目中,他直言不讳且一针见血,面对朱梓骁对 " 鸡爪 " 这一考题不够到位的诠释,其他导师还想打下圆场,吴镇宇则犀利的吐槽:" 他表演功力不够而已 ",让网友们直呼:" 内娱判官真的来了 "。
无独有偶,《亚洲超星团》的导师朱正廷,也因为在节目里指出选手 " 麦麸太严重 "" 动作太夸张 ",而被网友们封为 " 烧麦判官 "。
为何在当下的竞演综艺中,导师们的 " 存在感 " 越来越强,甚至成为了节目出圈的助推器?" 内娱判官 " 又为何在今天成为了最流行的导师人设?在本文中,我们将尝试剖析这两个问题。
竞演类真人秀,为何 " 戏眼 " 全在导师身上?
纵观近年来的内娱,有一个趋势越发的明显,那就是观众观看竞演类综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相比早年间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选手,如今,观众的兴趣点明显在向导师偏移,无论是在讨论度还是出圈话题上,导师们的 " 存在感 " 都要比选手更胜一筹。从《无限超越班 1》到《无限超越班 2》,吴镇宇都扛起了节目的大半流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为什么这种 " 喧宾夺主 " 的生态会在竞演综艺中日渐成为主流?和该类型节目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有脱不开关系。
在内娱,主流竞演综艺大致上可以分为演技真人秀和唱跳选秀真人秀两大类。
那么,我们先来分析演技综艺为何要频频把 " 戏份 " 给到导师。2017 年,《演员的诞生》首开内娱演技竞演类真人秀先河,不仅热度斐然,且挖掘出了一众观众并不熟悉的优秀演员,例如蓝盈莹、彭昱畅等等。
可惜,开端的良好势头并没有延续下去,越来越多演技类综艺的出现,让这一模式中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明显。第一,电视剧、电影需要一定的创作时间,演员在正式拍摄之前也会有一定的准备期,但在综艺以天为部門的速成状态下,很难打磨出一个优质的作品。第二,演员在综艺里往往需要表演经典剧目中的一个小片段,在没有前情做基础的情况下,很难让观众代入进去,只有演技功底深厚,且有一定舞台表演经验的成熟演员才能 "hold 住 ",大部分只有出演电视剧经验的年轻演员很难不 " 翻车 "。第三,选角也是影响演技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演员都不是万能的,一旦在节目里不小心拿到了不合适自己的角色,就容易表现不佳,被观众 " 钉在耻辱柱上 "。
这样一来,不管是有演技的熟龄戏骨,还是有潜力的新生代演员,也就是亟待被这类综艺挖掘,属于 " 沧海遗珠 " 的那部分人,自然就大大降低了想要参与的热情。反而那些,非科班出身,演技从未被广泛认可,也不怕被吐槽的 " 唱跳偶像 ",和希望以 " 黑红 " 搏出位的话题型艺人,成为了这类节目中的常客。选手的业务能力欠奉,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看点,那么焦点自然就只能集中在导师身上。
选秀类综艺和演技类综艺面临的问题是 " 异曲同工 " 的。2021 年 5 月,"101 系 " 选秀被广电叫停,内娱选秀节目彻底进入了 " 冷冻期 ",直到今年,《亚洲超星团》《创造营亚洲》才开始登录视频平台海外版 " 曲线救市 ",不过由于缺乏正规的观看渠道和投票通道,让内娱观众对这两档节目兴趣缺缺,少有的关注这两档节目的秀粉也表示,选手的整体资质实在是太过一般,很难被圈粉," 回锅肉太多 "" 水平不拉胯的太少 "。所以,目前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有关这两档选秀的讨论,基本上都是由导师生发,选手们全部查无此人。
总而言之,当下的竞演类综艺,想找到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的选手,难度是非一般的大,所以,节目组只能选择在导师这一角色上 " 大做文章 ",要么像《创造营亚洲》中的王嘉尔,和《亚洲超星团》中的 Rain 一样,自带流量反哺节目,要么像吴镇宇和朱正廷一样,个性鲜明,主打有话直说的 " 判官 " 人设,瞬间就能掀起话题与讨论。
" 判官型 " 导师再时髦,也要注意点评尺度
要论当下竞演类节目中最 " 热门 " 的导师人设," 内娱判官 " 绝对是妥妥的第一名,毕竟,就算导师中肯专业,把选手的问题说的头头是道,只要没冲突、没吐槽、没有 " 梗 " 也很难出圈。相对的," 判官型 " 导师简直就是网友们的嘴替和代言人,用自己犀利的言辞,替大家发泄了对内娱艺人业务能力不断下降的不满,可谓是将情绪价值拉到了满点。
不过,如何当好 " 内娱判官 " 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有时候,招人喜欢与惹人讨厌之间,往往只是一句话的事儿,稍不注意,可能就会遭到舆论的反噬。那么,做 " 网友嘴替型导师 ",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点评可以犀利,切忌人身攻击。观众虽然喜欢看大实话和毒舌输出,但导师们也要注意 " 度 ",攻击性不能过强,否则不仅会让场面变得尴尬,还有可能导致观众的 " 恶感 "。例如当年《超级女声》的导师柯以敏,她在评审时公然骂人,让选手 " 滚 ",这种不能就事论事的人身攻击,直到今天仍旧是她的 " 黑历史 "。
第二,一针见血,产出 " 金句 "。" 判官型 " 导师有时候未必要一脸严肃,点火就着,正所谓 " 有理不在声高 ",只要精准产出戳中要害的 " 金句 ",就能让观众们最大程度的体会到 " 被嘴替 " 的爽感。
以朱正廷和吴镇宇为例,面对选手在排练时有些 "over" 的互动,朱正廷立刻犀利的指出 " 你们麦麸麦得太严重了 ",把男团中那些不能说的 " 小设计 " 拿到了台面上,引得一众网友直呼," 啊啊啊啊啊,这是可以说的吗?"。吴镇宇则主打一张嘴就不顾内娱死活,仅仅一期节目就创造了 " 他表演功力不够而已 "" 这关表演什么事?"" 你是不是上错节目了,你放这个我评价不了 " 等金句,平等的对每一个演技堪忧的艺人贴脸开大,让观众一边看一边忍俊不禁。
第三,资历不够深厚的年轻导师,要谨慎 " 开炮 "。随着视频平台的飞速发展和对流量的渴求,如今导师 " 年轻化 " 已经是一个不可逆的事实,特别是在唱跳类选秀中,90 后 00 后爱豆纷纷走上导师席,但他们的业务能力与选手相比,可能并没有 N 多个 level 的差距,所以如果走 " 判官型 " 人设,很容易翻车,不如主打一个陪伴共情的人设来的更合适。
值得一提的是,竞演类综艺这种先树好 " 靶子 ",再打造 " 判官型 " 导师吐槽的模式,虽然是瓶颈期吸引人气的 " 权宜之计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观众的耐心正在被消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意识到,所谓的 " 嘴替导师 ",不过是节目组用来拿捏观众情绪的引流工具人,重复的套路早晚会有失效的一天。
而该类型真人秀为娱乐圈输送新鲜血液、有生力量的初始立意,逐渐变成了一纸空谈,或许,当有一天竞演类综艺不仅能在热搜上挂满两个月,还能将好演员、优质爱豆、实力派歌手推送到观众面前时,内娱才算是迎来了更健康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