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冬季不用再供着“电动爹”了,欢迎阅读。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一到冬天,电动车成了 " 电动爹 " 的新闻又多了起来。
续航 " 缩水 "、充电变慢、座舱太冷,以至于车主们纷纷上演人在囧途,裹着被子在车里舍不得开空调的,在冻雨暴雪的高速上直接 " 趴窝 " 的,还有车主们充电时充电枪直接冻上的……
总之,冬天似乎成了新能源车使用体验最差的季节,一系列冬日用车窘境也成了横在消费者面前,购置新能源车的阻碍。这也成了新能源车企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最近的理想汽车 2024 冬季用车技术日活动上,理想展示了自家在提升冬季续航、冬季补能、冬季座舱舒适度方面的一些成果。借此,它希望打消消费者的冬日用车顾虑。
续航缩减就是冬季用车的头号大敌。理想发现,在冬季续航的下降中,空调消耗占比 15%、电池损耗占比 10% 左右,理想汽车针对这两项问题提出了一套 " 开源节流 " 的解决方案。
在 " 开源 " 方面,理想致力于提升电池低温放电量。
这主要是通过行业首发的麒麟 5C 电池来体现。在这一电池上,理想汽车对电芯内阻构成进行了分析,拆解了三个层级共 17 项内阻成分,再针对每一项内阻成分进行优化可行性分析。
通过采用超导电高活性正极、低粘高导电解液等技术,成功将 MEGA 5C 电芯的低温阻抗降低了 30%,功率能力相应提升 30% 以上。
如果放到整车低温续航测试工况来看,这意味着内阻能量损失减少 1%,电池加热损耗减少 1%,整体续航可以增加 2%。
在 " 节流 " 上,理想将重点放在消耗占比 15% 的空调上面,设计了双层流空调箱。
双层流空调箱是指对空调进气结构进行上下分层,引入适量外部空气分布在上层空间,在解决玻璃起雾风险的同时,也能让成员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同时,结合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丰富的传感单元,理想汽车开发了更智能的控制算法,在确保不起雾的前提下可以将内循环空气的比例提升到 70% 以上。以理想 MEGA 为例,在 -7 ° C CLTC 标准工况下,双层流空调箱带来了 57W 的能耗降低,这也意味着 3.6km 的续航提升。
除此之外,理想还全栈自研热管理架构,主要是通过灵活分配热量,来达到热量的合理利用。比如在热管理系统的回路中增加了绕过电池的选项,让电驱直接为座舱供热,相比传统方案节能 12% 左右。
麒麟 5C 电池使用之后,不仅在冬天续航上有所提升,在补能方面,也超越了传统的电池。
在常温下,传统 2C 电池系统从 10% 充至 80% 通常在 30 分钟左右,但是在低温环境下,相应的充电时间会延长到 50 分钟左右。补能效率的降低,对于定位豪华的车型来说,更加不利。
为了实现四季如常的充电体验这一目标,理想在硬軟體两个维度进行技术更新,从高倍率电芯设计、高效热管理设计,以及多项智能充电控制策略等多领網域全面优化。
在硬體上,理想 MEGA 搭载的麒麟 5C 电池从微观层面上,对电芯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改善了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实现高倍率性能,在低温条件下,充电倍率能力相对传统 2C 电芯提升超过 100%。
在軟體方面,理想设计了一套非常周密的智能预冷预热算法。
例如在设定好去超充站的导航路线后,车辆在到达超充场站前,算法就可以根据电池的实时状态、场站的实时距离,自适应地调节电池预热开启时间和预热水温,确保到达充电站开始充电时,电池温度得以控制在最优温度区间。
这一系列更新之后,搭载麒麟 5C 电池的车型从 10% 充到 95%,仅需 17 分钟时间,相比之前缩短了 5 分钟。
续航和补能方面的变化车主本身感受更深,但对于理想的用户而言,很多时候是家庭出行,因此对于坐在车里的家人而言,实实在在的舒适也同样重要,更不要说一家人坐在车里舍不得开空调了。
在行业主流的 PTC 直接加热水或空气采暖和热气旁通方案之外,理想 MEGA 采用了自研多源热泵系统,具备 43 种模式可以应对全温網域多场景下的能量调配。
对于低温下空调采暖效果不好的问题,可通过压缩机 " 自产自销 " 快速制热:利用空调采暖后温度依然比较高的冷却液快速加热冷媒,激活热泵单元,使电动压缩机产生额外的制热能力。这套方案与行业常规做法的制热能力的对比: 采暖速度更快,峰值制热能力更大。
针对一排热得快、二排热得慢或不热这一行业常见问题,在理想 MEGA 上,理想汽车借助舒适性仿真计算,不断优化整车的风量分配,把一排和二排脚部风量的比例设定在 1 比 0.87,相比于行业内常见的 1 比 0.55、1 比 0.66,更能让一二排乘客享受到同等的舒适性体验。
并且,为了提供更好的舒适性体验,理想也考虑到了面脚温度分层,保障低温驾驶过程脚部感受温暖与头部感受清爽。
当前,理想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 100 万辆,但行业的竞争还在愈加激烈,100 万只能算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今,中国汽车也在逐渐告别过去以 " 性价比 " 取胜的路子,转向靠产品、靠用户体验取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就要不断交出超越用户体验的产品。对行业的众玩家来说,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