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冬季不用再供着“電動爹”了,歡迎閱讀。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一到冬天,電動車成了 " 電動爹 " 的新聞又多了起來。
續航 " 縮水 "、充電變慢、座艙太冷,以至于車主們紛紛上演人在囧途,裹着被子在車裡舍不得開空調的,在凍雨暴雪的高速上直接 " 趴窩 " 的,還有車主們充電時充電槍直接凍上的……
總之,冬天似乎成了新能源車使用體驗最差的季節,一系列冬日用車窘境也成了橫在消費者面前,購置新能源車的阻礙。這也成了新能源車企着力解決的問題。
在最近的理想汽車 2024 冬季用車技術日活動上,理想展示了自家在提升冬季續航、冬季補能、冬季座艙舒适度方面的一些成果。借此,它希望打消消費者的冬日用車顧慮。
續航縮減就是冬季用車的頭号大敵。理想發現,在冬季續航的下降中,空調消耗占比 15%、電池損耗占比 10% 左右,理想汽車針對這兩項問題提出了一套 " 開源節流 " 的解決方案。
在 " 開源 " 方面,理想致力于提升電池低溫放電量。
這主要是通過行業首發的麒麟 5C 電池來體現。在這一電池上,理想汽車對電芯内阻構成進行了分析,拆解了三個層級共 17 項内阻成分,再針對每一項内阻成分進行優化可行性分析。
通過采用超導電高活性正極、低粘高導電解液等技術,成功将 MEGA 5C 電芯的低溫阻抗降低了 30%,功率能力相應提升 30% 以上。
如果放到整車低溫續航測試工況來看,這意味着内阻能量損失減少 1%,電池加熱損耗減少 1%,整體續航可以增加 2%。
在 " 節流 " 上,理想将重點放在消耗占比 15% 的空調上面,設計了雙層流空調箱。
雙層流空調箱是指對空調進氣結構進行上下分層,引入适量外部空氣分布在上層空間,在解決玻璃起霧風險的同時,也能讓成員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同時,結合溫溼度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等豐富的傳感單元,理想汽車開發了更智能的控制算法,在确保不起霧的前提下可以将内循環空氣的比例提升到 70% 以上。以理想 MEGA 為例,在 -7 ° C CLTC 标準工況下,雙層流空調箱帶來了 57W 的能耗降低,這也意味着 3.6km 的續航提升。
除此之外,理想還全棧自研熱管理架構,主要是通過靈活分配熱量,來達到熱量的合理利用。比如在熱管理系統的回路中增加了繞過電池的選項,讓電驅直接為座艙供熱,相比傳統方案節能 12% 左右。
麒麟 5C 電池使用之後,不僅在冬天續航上有所提升,在補能方面,也超越了傳統的電池。
在常溫下,傳統 2C 電池系統從 10% 充至 80% 通常在 30 分鍾左右,但是在低溫環境下,相應的充電時間會延長到 50 分鍾左右。補能效率的降低,對于定位豪華的車型來說,更加不利。
為了實現四季如常的充電體驗這一目标,理想在硬軟體兩個維度進行技術更新,從高倍率電芯設計、高效熱管理設計,以及多項智能充電控制策略等多領網域全面優化。
在硬體上,理想 MEGA 搭載的麒麟 5C 電池從微觀層面上,對電芯材料(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進行了優化,進一步改善了锂離子的傳輸路徑,實現高倍率性能,在低溫條件下,充電倍率能力相對傳統 2C 電芯提升超過 100%。
在軟體方面,理想設計了一套非常周密的智能預冷預熱算法。
例如在設定好去超充站的導航路線後,車輛在到達超充場站前,算法就可以根據電池的實時狀态、場站的實時距離,自适應地調節電池預熱開啟時間和預熱水溫,确保到達充電站開始充電時,電池溫度得以控制在最優溫度區間。
這一系列更新之後,搭載麒麟 5C 電池的車型從 10% 充到 95%,僅需 17 分鍾時間,相比之前縮短了 5 分鍾。
續航和補能方面的變化車主本身感受更深,但對于理想的用戶而言,很多時候是家庭出行,因此對于坐在車裡的家人而言,實實在在的舒适也同樣重要,更不要說一家人坐在車裡舍不得開空調了。
在行業主流的 PTC 直接加熱水或空氣采暖和熱氣旁通方案之外,理想 MEGA 采用了自研多源熱泵系統,具備 43 種模式可以應對全溫網域多場景下的能量調配。
對于低溫下空調采暖效果不好的問題,可通過壓縮機 " 自產自銷 " 快速制熱:利用空調采暖後溫度依然比較高的冷卻液快速加熱冷媒,激活熱泵單元,使電動壓縮機產生額外的制熱能力。這套方案與行業常規做法的制熱能力的對比: 采暖速度更快,峰值制熱能力更大。
針對一排熱得快、二排熱得慢或不熱這一行業常見問題,在理想 MEGA 上,理想汽車借助舒适性仿真計算,不斷優化整車的風量分配,把一排和二排腳部風量的比例設定在 1 比 0.87,相比于行業内常見的 1 比 0.55、1 比 0.66,更能讓一二排乘客享受到同等的舒适性體驗。
并且,為了提供更好的舒适性體驗,理想也考慮到了面腳溫度分層,保障低溫駕駛過程腳部感受溫暖與頭部感受清爽。
當前,理想累計交付量已經突破 100 萬輛,但行業的競争還在愈加激烈,100 萬只能算是一個新的起點。如今,中國汽車也在逐漸告别過去以 " 性價比 " 取勝的路子,轉向靠產品、靠用戶體驗取勝。要想在激烈的競争中保持優勢地位,就要不斷交出超越用戶體驗的產品。對行業的眾玩家來說,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