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唤醒手机上的AI,还需要一个物理按键吗?,欢迎阅读。
文 | alter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关于新款 iPhone 的爆料就会如期而至。
其中知名爆料人马克 · 古尔曼在新一期《Power On》中提到:新款 Pro 系列机型将配备一个类似于单反相机的 " 快门 " 按钮,可以通过轻按或用力按下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这样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微软年初时就在 AI PC 上定义了 Copilot 键,可快速访问 Copilot 服务,进行搜索对话、文本生成、创建影像等等;安卓阵营里的手机厂商也早有先例,在侧边栏通过按键唤醒语音助手或是打开相机。
问题在于,淘汰物理按键的论调已经持续多年,越来越多用户习惯了螢幕操作,当真需要一个物理按键来唤醒 AI 吗?
01 智能手机的进化史,也是一部物理按键消亡史
对于 00 后代表的年轻人来说,智能手机似乎天生就是大螢幕、窄边框、前后摄像头。但对年纪稍长一些的人而言,九宫格、全键盘、翻盖等依然是印象中的经典设计,曾经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大放异彩。
而回顾智能手机的进化史,2007 年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年份。
在此之前的日子里,手机行业的主流思路还是 " 做加法 ":拍照手机的特征是内置一颗前置摄像头;音乐手机则在侧边栏增加了音乐控制按键;为了满足人们对简约的要求,创造性地推出了滑盖设计……
直到 2007 年 1 月,崇尚简约的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 iPhone,正面仅保留了一个 "Home 按钮 ",并创造了名为 " 触控 " 的全新互動方式。
回到当时的语境里,触控在使用体验上还无法打败实体键盘,但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指出了新的创新方向:用户在螢幕上用触控可以解决的问题,没必要再設定功能单一的物理按键。
几乎在同一时间,HTC 为首的安卓阵营迅速崛起,诺基亚、黑莓等品牌纷纷被贴上 " 传统 " 标签,连带着他们的经典设计一起被丢进历史的故纸堆,转身拥抱 iPhone 掀起的新潮流。
乔布斯为手机行业推开了新的大门,不知道是否预见了后来的演变轨迹:为了追求屏占比、轻薄等差异化卖点,智能手机的设计越来越 " 激进 "。
直接的例子就是 "Home 按钮 " 的变化,早期的安卓手机大多采用了实体按键,然后在追求屏占比的风向下,上下边框越来越窄,逐渐从实体按键进化为虚拟按键,最终由 iPhone X 开启了 " 全面屏 " 时代。
" 代价 " 也很明显。
实体按键作为被淘汰的对象,在不少用户的理解中,却有着语音、触屏等新互動方式难以比拟的 " 安定感 ",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功能,实体按键仍然在不少场景下有着便捷性优势。
" 最有存在感 " 的侧边,也就成了 " 做道场的螺蛳壳 "。
以 iPhone 15 系列为例,侧边仅存的实体按键,在功能上早已打破 " 一对一 " 的潜规则,长按、短按、组合按等被赋予了不同功能,用户需要记住的操作越来越复杂,甚至连关机都需要长按开机和音量上键才会弹出相应页面。
一些安卓手机厂商为了降低用户的操作门槛,一度将开机键做成了三段式开关,不同的操作对应着不同的模式,并且可以在設定中自定义相关功能。
然而小部分用户的 " 既定习惯 ",并不足以成为实体按键不被淘汰的理由。锁屏界面、下拉控制中心、负一屏等界面留下了足够的互動空间,操作效率并不比物理按键差,物理按键的消失已然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
02 用物理按键提升智能感知,刚需还是刻意营销
是否意味着马克 · 古尔曼的爆料不可信呢?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倘若仅仅是设计的角度去剖析,以简约著称的苹果大概率不会走回头路。可考虑到苹果对 Apple Intelligence 所寄予的希望,并不能排除潜在的可能性。
2017 年发布的三星 Galaxy S8,就曾单独增加一颗专门的 Bixby 键,帮助用户快速唤醒、直达 Bixby 语音服务。
按照三星的设想:用户长按 Bixby 键会唤醒智能语音助手,单击则会进入 Bixby 主页,会根据用户的习惯智能生成不同卡片,包括音乐播放列表、提醒事项、微博热搜、相册、闹钟等等,并可以对卡片的类型、顺序进行定制。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索尼、LG、小米、vivo 等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在新机上配备用于唤醒 AI 语音助手的物理按键,语音助手也同步出现在各个厂商的新品发布会上,被包装为新的卖点。
由于 Bixby 键的闲置率太高,三星在近两年的旗舰产品上去掉了这个 " 多余的设计 ",相关功能被整合进了电源键。但坊间对这颗功能键的价值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到底是因为 Bixby 等产品的语音服务的表现太拉跨,还是按键本身没有存在的必要?
微软无疑是 " 不信邪 " 的最佳代表。
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 Copilot 键,微软还在 Windows11 的任务中默认增加了 Copilot 圖示,目的无外乎强化自家 AI 能力的用户感知,通过占领入口的方式培养用户习惯。
个中逻辑并不难解释。
生成式 AI 和终端的融合,所改变的不单单是智能语音助手,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体系和互動体验:比如用户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复杂的操作和功能設定;通过文本生成、影像生成、影像处理等能力,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以及通过一个个 " 智能体 ",体验各种有趣的功能……
曾经生不逢时的 Bixby 键和 "Bixby 主页 ",到了生成式 AI 时代,并不缺少理论上的可行性。
另一个可以印证马克 · 古尔曼爆料的 " 证据 " 在于:2023 年发布的 iPhone15 Pro 上,苹果将初代 iPhone 上就一直存在的静音键,替换成了多功能按键 "Action Button",并允许用户通过一个名为 "Actions" 的 APP 调用快捷指令,比如拍照、手电筒等,变相将功能单一的静音键变成了多功能键。
倘若马克 · 古尔曼的爆料被证实,苹果大概率会让这颗实体按键和 Apple Intelligence 相关联。
原本就在 AI 能力上慢半拍的苹果,正在和谷歌、三星、华为等同台竞争。而作为完全适配并运行 Apple Intelligence 的关键设备,iPhone 16 系列很大程度上承载着苹果迈入 AI 时代的成败。一颗服务于 AI 功能实体按键,或许不是用户刚需,却不失为影响用户认知和使用习惯的 " 捷径 "。
03 迈过旧时代思维的坎,才能挖出有价值的创新
当我们在讨论实体按键的必要性时,已经陷入了旧时代的思维陷阱:设计师眼中的 " 物理按键 ",有着符合直觉的先天优势,但用户对 AI 的诉求是什么呢?是主动唤醒才能提供服务的业态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来看看目前 AI 能够满足的功能。
几天前的 "Made by Google 2024" 上,谷歌发布了新一代安卓旗舰手机 Pixel 9 系列,最大的主角正是无处不在的 AI,并从三个方面示范了 AI 可以提供的服务:
一是和日历、任务、音乐等应用的联动,比如用户碰巧看到一张演唱会海报,可以打开 Gemini 拍张照片,然后询问 " 我是否有时间去看演唱会 ",Gemini 会从图片中提取相关信息,连接到日历并给出答案。
二是和用户进行最自然的实时互动,比如用户可以和 Gemini Live 进行沟通,可以满足陪伴模拟面试、练习口语、头腦风暴等各种需求,并可以在对话过程中随时暂停、打断或改变主题,就像是和真人聊天。
三是一系列实用的 AI 功能,包括天气应用、通话笔记、影像处理、实时转录、字幕翻译等,譬如天气应用能准确预测降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生成个性化的天气报告,帮用户省去逐一查看各项数据的麻烦。
谷歌的示范几乎没有提及 " 互動 " 二字,却代表安卓厂商表达了对 AI 时代人机互動的理解,确切地说是两种形态:
一种是时刻待命的 " 智能管家 ",真正嵌入到作業系統中,用户可以在需要的场景下准确触发,可能是拍照,可能是语音,也可能是其他方式;另一种是将 AI 能力 " 藏 " 在大大小小的功能里,用户可能不会留意到,但实实在在地改善了用户体验。
把视角再放大一些的话,距离 ChatGPT 的推出已经超过 20 个月,产品形态始终停留在古早的对话框中,并未深入涉及人机互動,或者落实到终端维度的应用和互動,也是留给终端厂商的 " 处女地 "。
谷歌的探索和演示,不会是终端厂商的唯一答案,甚至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可相比于 Copilot 键、Bixby 键等讨巧的做法,谷歌进一步走出了 " 功能本位 " 的局限性,开始朝着 " 智能本位 " 的方向探寻,即在用户需要的时候,主动提供相应的智能服务。
看似不符合直觉,但符合人性。因为等着用户主动去按下的功能,在根本思路上就没迈过旧时代的坎。
正如 OpenAI 创始人山姆 · 奥特曼在麻省理工的演讲里所提到的:" 大型模型时代已经到头了,我们需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让 AIGC 取得新的进展。" 但愿苹果这一次能制造一些惊喜。
04 写在最后
再来回答前面的问题,无疑有了切实的答案。
在 " 凑数功能 " 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个为 AI 而生的实体按键,可以说是门槛最低的创新,既可以包装为新的卖点,还有望低成本占领用户心智。
但在生成式 AI 的庞大机会面前,抱着 " 按键创新 " 的思路不放,躺在 " 旧时代 " 的功劳簿上,恐怕也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用一个 Windows 键撬开一个时代的做法,只在 30 年前有效。作为生成式 AI 时代的智能终端,需要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创新,而非 " 投机取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