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和孩子聊“未来想做什么工作”,大多都是白费劲?,欢迎阅读。
前阵子,biu 学校里搞了一次关于职业启蒙的活动,邀请了不同职业的家长进课堂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
本来,学校能举办这样的职业启蒙活动,我是特别高兴的。
国外早就有研究说,孩子职业启蒙的黄金年龄是 6-14 岁,越早萌生职业意识,孩子就越可能规划清晰的长期目标,不仅学习更有动力,未来也更有竞争力。
▲ 图源:网络
但是参加完活动后,biu 问我的一些问题,却让我心情很复杂。
她一开始问:妈妈,你是做什么工作?
我告诉她,我是一名 " 编辑 "。
她又问:编辑是什么?你平时工作要做什么?来我们幼儿园讲课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一个是编辑的!
于是我把我的日常工作内容给她详细介绍了一遍,然而小姑娘却更加迷惑了,马上追更了 " 十万个为什么 "。
" 那你是白领吗?听说坐办公室的都是白领?"
" 写文章的不是作家吗?编辑算不算作家的一种?"
" 但是妈妈你居然要直播,那你是主播吗?可是有同学说长大想当主播,还被老师批评了哎?"
……
最后小姑娘叹了一口气,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为什么你不是医生、老师或者警察什么的呢,这样就好简单,妈妈的工作理解起来好复杂。
好好的职业启蒙,是哪一步没有做对呢?
缺失了 " 现实 " 的职业启蒙
就说我自己的工作,这几年新媒体行业发展很快," 公号编辑 " 其实已经算不上一个多么 " 新 " 的职业。
但是不仅是 biu 对我的工作不甚理解,我认识的一些小学生、中学生,也对我的工作或多或少产生过疑问。
孩子们对 " 职业 " 的理解,认知还是十分有限。
一方面仅仅是了解一些传统的职业,比如医生、教师、警察等等的大概工作内容;
另一方面又对一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 " 工作 ",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很多孩子想当 CEO,因为 " 能赚钱 ";想当网红,因为 " 有粉丝,够风光 "。
但是孩子们偏偏对很多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职业认知不够。很多家长和老师在给他们做介绍时,也简单粗暴的统称为 " 白领 "" 公司职员 " 之类。
那是不是给孩子多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 " 职业介绍 " 就可以了呢?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 AI 的发展,未来新型职业肯定越来越多。
在戴尔科技的一份名为《实现 2030》的报告中,最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是 85% 的 2030 年的岗位现在还不存在。
那些现在还不存在的职业,即使是想 " 介绍 ",也只是一种推测和猜想而已。
如果我们面对孩子的 " 职业启蒙 ",仅仅只想到 " 介绍 ",那对未来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那孩子们需要了解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要怎么和他们谈论 " 工作 " 呢?
从一本绘本《如果我也去上班》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和方向。
翻开书,就是好熟悉、好现实的疑问:
家长们离开家的时候,往往都会和孩子们说:我去上班啦!
那么去上班的人们,到底在哪里上班 ?
他们都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呢 ?
大家都穿着灰色或深蓝色的西装,在大楼的房间里坐在办公桌前打电话,发邮件吗 ?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去介绍每一个去上班的人都在干什么吗?
仔细一想就发现,直接介绍是不行的,因为不同种类的工作实在太多了,根本介绍不过来。
而这本书,用了三步,让孩子逐步认识了真实工作,意味着什么?
第一步
让孩子意识到身边有很多不同的工作。
这本《如果我也去上班》,先让孩子理解什么是 " 公司 ",借此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身边就有这么不同种类的工作。
比如我们逛超市、逛购物中心,卖东西的地方是公司,买到每一种产品,都是由不同的公司生产的,而且公司的种类比我们想象中还多。
就连我们买的菜,也许背后都有农业公司身影,因为现在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了,我们直接从 " 农民 " 手里买菜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而在农业公司里,有的人工作是培育和收割农产品,有的人工作是清洗和质检,有的人工作是包装和运输……而最终,这些由 " 公司 " 生产的蔬菜,来到了城市中的市场、超市里。
但是孩子们想过没有,一个公司在生产产品的时候,它从哪里获得原材料呢?
他们的背后还有上游生产和原材料的公司。
比如很多产品都会向生产树脂的公司购买原材料,但是生产树脂的公司,也会向石油化工厂购买原材料。生产原来是环环相扣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生产东西的,也有提供服务和体验的公司。
比如我们去逛街,打算找个地方喝咖啡、吃东西,那么会接触提供餐饮服务的公司;
想要在网上搜攻略,那就会接触利用网络搜索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
打算坐地铁去,那就会接触交通运营的公司……
这一步,孩子可以理解的是,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和工作息息相关,不同的工作,都在为社会创造不同的价值。
第二步
让孩子意识到工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平时在给孩子介绍各种职业的时候,往往都是单独介绍的,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本书会告诉孩子们工作和工作之间区别很大,但也会相互关联。
比如在一个公司,可能分为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大家的分工不同,职位也就不同,工作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让公司顺利经营下去而分工合作。
书中还专门举了个例子,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两个人的一天做了个对比。让孩子很直观的看到了他们工作的区别,也感受到了他们工作之间的联系。
再比如同一个工作场景,也会同时存在很大的不同。
建一个房子,就需要很多不同工作内容的人,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房子才能顺利建成。
而同样职位,因为行业的不同,公司规模大小的不同,工作之间差别也是很大的。
比如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和园艺公司的总经理,都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心态都大不一样。
这一步,孩子可以理解的是,工作是分工合作,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三步
让孩子了解不同的人工作时的真实心态。
书中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真实的采访,让孩子看到很多 " 职业教育 " 里看不到的细节和人们的真实心态。
比如关于选择。
人们可以选择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也许出发点都是出于 " 热爱 ",但是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最后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热爱美术,可以选择做一个画家,也可以像直子小姐一样,选择和美术相关的其它工作,作为美术教材的编辑,后来又开始成为一个美术馆策展人。
有些人热爱的并不是某一种工作,而是一种工作形式。
他们也许会像雅志先生一样,对销售工作非常有热情,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做销售,也能工作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再比如关于工作的方向。
都是设计文具。有些设计师想为孩子设计好用的本子,就去学校打听小学生用本子的情况,和老师聊天获得设计灵感;有的设计师想不停地改良优化原有的本子设计,就去观察实际用完的本子,再从观察中找到改进的点。
这一步,孩子可以理解的是,工作代表着个人的选择,而我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有很多自己的选择。
EASTWEST
不知道大家跟着我看完这本书是什么感受。
我还蛮感动的,虽然《如果我也去上班》中对职业具体的介绍不多,但是贵在非常真实,又直指本质。
作者努力在给孩子展示真实社会的运转原理,更是引导孩子去探索身边的真实生活。
很多家长曾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迷茫,如今也对孩子 " 未来的职业 " 充满了迷茫。
但是无论未来社会怎么变,工作本质上都是很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价值,分工合作,共同保证社会正常运转。
未来工作的方法会日新月异,但是孩子保持一颗对真实社会的探索之心,总是会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
这就是我心里最好的 " 职业启蒙 " 了。
关于书背后故事的碎碎念
原本只是想简单分享一下这本我喜欢的书,但最终还是想来念叨几句这本书背后的事儿。
《如果我也去上班》其实选自" 日本绘本之父 " 松居直创办的系列科普绘本杂志《科学之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普绘本期刊,至今已经出版 50 多年,期间获奖无数。由它发掘的绘本作家,松冈达英、加古里子、林明子、谷川俊太郎……很多已经成为如今的科普大神。
《科学之友》年年引进精选绘本集,我年年自留,也年年推荐给大家。但说实话,在今年之前,我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可贵。
《科学之友》的任何一本书,都实在算不上是标准的 " 科普书 "。
没有丰富又庞大的知识体系,他们注重传递的不是知识,而是基于真实体验的 " 感动 " 和 " 思考 "。
" 心灵为之颤动,想要了解更多,甚至想要亲自尝试,我们希望孩子们发现周遭的世界到处充满着有趣之处。"
——松居直
50 年了,每一位作者,都从来没有枯燥简单搬运知识,他们与松居直保持同样的信念:
《科学之友》并不是要教孩子们科学,而是以身边的事物为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学习。
并将其作为一件无比快乐和有趣的事情,启发孩子对科学、对生活的兴趣和爱好。
在过去,我们可以认为《科学之友》坚持的这种学习方式,这是为孩子增加一种体验,给孩子带来探索生活的快乐。
而今年开始,AI 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的孩子,体验、感受、思考能力也许才是他们最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吧。
最后插个小推荐,今年最新引进的《科学之友》系列新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本本惊艳。
扫描二维码自行拔草
本想早早开个团,但好几本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甚至舍不得一篇文章就全部介绍完。
还是想要像《如果我也去上班》这样,陆续挑几本来单独聊聊,希望我的分享,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声明:本文包含商业推广,请大家按需、理智消费。-
直播预告丨给 2-8 岁孩子的英语启蒙 " 提速 " 方案!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