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和孩子聊“未來想做什麼工作”,大多都是白費勁?,歡迎閱讀。
前陣子,biu 學校裡搞了一次關于職業啟蒙的活動,邀請了不同職業的家長進課堂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
本來,學校能舉辦這樣的職業啟蒙活動,我是特别高興的。
國外早就有研究說,孩子職業啟蒙的黃金年齡是 6-14 歲,越早萌生職業意識,孩子就越可能規劃清晰的長期目标,不僅學習更有動力,未來也更有競争力。
▲ 圖源:網絡
但是參加完活動後,biu 問我的一些問題,卻讓我心情很復雜。
她一開始問:媽媽,你是做什麼工作?
我告訴她,我是一名 " 編輯 "。
她又問:編輯是什麼?你平時工作要做什麼?來我們幼兒園講課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一個是編輯的!
于是我把我的日常工作内容給她詳細介紹了一遍,然而小姑娘卻更加迷惑了,馬上追更了 " 十萬個為什麼 "。
" 那你是白領嗎?聽說坐辦公室的都是白領?"
" 寫文章的不是作家嗎?編輯算不算作家的一種?"
" 但是媽媽你居然要直播,那你是主播嗎?可是有同學說長大想當主播,還被老師批評了哎?"
……
最後小姑娘嘆了一口氣,發出了靈魂的拷問:
為什麼你不是醫生、老師或者警察什麼的呢,這樣就好簡單,媽媽的工作理解起來好復雜。
好好的職業啟蒙,是哪一步沒有做對呢?
缺失了 " 現實 " 的職業啟蒙
就說我自己的工作,這幾年新媒體行業發展很快," 公号編輯 " 其實已經算不上一個多麼 " 新 " 的職業。
但是不僅是 biu 對我的工作不甚理解,我認識的一些小學生、中學生,也對我的工作或多或少產生過疑問。
孩子們對 " 職業 " 的理解,認知還是十分有限。
一方面僅僅是了解一些傳統的職業,比如醫生、教師、警察等等的大概工作内容;
另一方面又對一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 " 工作 ",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很多孩子想當 CEO,因為 " 能賺錢 ";想當網紅,因為 " 有粉絲,夠風光 "。
但是孩子們偏偏對很多現實生活中常見的職業認知不夠。很多家長和老師在給他們做介紹時,也簡單粗暴的統稱為 " 白領 "" 公司職員 " 之類。
那是不是給孩子多準備一些各種各樣的 " 職業介紹 " 就可以了呢?
随着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特别是 AI 的發展,未來新型職業肯定越來越多。
在戴爾科技的一份名為《實現 2030》的報告中,最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是 85% 的 2030 年的崗位現在還不存在。
那些現在還不存在的職業,即使是想 " 介紹 ",也只是一種推測和猜想而已。
如果我們面對孩子的 " 職業啟蒙 ",僅僅只想到 " 介紹 ",那對未來孩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那孩子們需要了解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要怎麼和他們談論 " 工作 " 呢?
從一本繪本《如果我也去上班》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和方向。
翻開書,就是好熟悉、好現實的疑問:
家長們離開家的時候,往往都會和孩子們說:我去上班啦!
那麼去上班的人們,到底在哪裡上班 ?
他們都在做着什麼樣的工作呢 ?
大家都穿着灰色或深藍色的西裝,在大樓的房間裡坐在辦公桌前打電話,發郵件嗎 ?
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去介紹每一個去上班的人都在幹什麼嗎?
仔細一想就發現,直接介紹是不行的,因為不同種類的工作實在太多了,根本介紹不過來。
而這本書,用了三步,讓孩子逐步認識了真實工作,意味着什麼?
第一步
讓孩子意識到身邊有很多不同的工作。
這本《如果我也去上班》,先讓孩子理解什麼是 " 公司 ",借此讓孩子意識到,原來身邊就有這麼不同種類的工作。
比如我們逛超市、逛購物中心,賣東西的地方是公司,買到每一種產品,都是由不同的公司生產的,而且公司的種類比我們想象中還多。
就連我們買的菜,也許背後都有農業公司身影,因為現在的城市化水平已經很高了,我們直接從 " 農民 " 手裡買菜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
而在農業公司裡,有的人工作是培育和收割農產品,有的人工作是清洗和質檢,有的人工作是包裝和運輸……而最終,這些由 " 公司 " 生產的蔬菜,來到了城市中的市場、超市裡。
但是孩子們想過沒有,一個公司在生產產品的時候,它從哪裡獲得原材料呢?
他們的背後還有上遊生產和原材料的公司。
比如很多產品都會向生產樹脂的公司購買原材料,但是生產樹脂的公司,也會向石油化工廠購買原材料。生產原來是環環相扣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生產東西的,也有提供服務和體驗的公司。
比如我們去逛街,打算找個地方喝咖啡、吃東西,那麼會接觸提供餐飲服務的公司;
想要在網上搜攻略,那就會接觸利用網絡搜索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司;
打算坐地鐵去,那就會接觸交通運營的公司……
這一步,孩子可以理解的是,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其實都和工作息息相關,不同的工作,都在為社會創造不同的價值。
第二步
讓孩子意識到工作之間的區别和聯系。
我們平時在給孩子介紹各種職業的時候,往往都是單獨介紹的,相互之間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這本書會告訴孩子們工作和工作之間區别很大,但也會相互關聯。
比如在一個公司,可能分為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大家的分工不同,職位也就不同,工作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但都是為了共同的目的——讓公司順利經營下去而分工合作。
書中還專門舉了個例子,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兩個人的一天做了個對比。讓孩子很直觀的看到了他們工作的區别,也感受到了他們工作之間的聯系。
再比如同一個工作場景,也會同時存在很大的不同。
建一個房子,就需要很多不同工作内容的人,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房子才能順利建成。
而同樣職位,因為行業的不同,公司規模大小的不同,工作之間差别也是很大的。
比如證券公司的總經理和園藝公司的總經理,都是一個公司的管理者,他們的工作内容,工作心态都大不一樣。
這一步,孩子可以理解的是,工作是分工合作,每個人都會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第三步
讓孩子了解不同的人工作時的真實心态。
書中很多内容都是來自于真實的采訪,讓孩子看到很多 " 職業教育 " 裡看不到的細節和人們的真實心态。
比如關于選擇。
人們可以選擇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也許出發點都是出于 " 熱愛 ",但是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最後的選擇也就不一樣。
熱愛美術,可以選擇做一個畫家,也可以像直子小姐一樣,選擇和美術相關的其它工作,作為美術教材的編輯,後來又開始成為一個美術館策展人。
有些人熱愛的并不是某一種工作,而是一種工作形式。
他們也許會像雅志先生一樣,對銷售工作非常有熱情,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做銷售,也能工作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再比如關于工作的方向。
都是設計文具。有些設計師想為孩子設計好用的本子,就去學校打聽小學生用本子的情況,和老師聊天獲得設計靈感;有的設計師想不停地改良優化原有的本子設計,就去觀察實際用完的本子,再從觀察中找到改進的點。
這一步,孩子可以理解的是,工作代表着個人的選擇,而我們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有很多自己的選擇。
EASTWEST
不知道大家跟着我看完這本書是什麼感受。
我還蠻感動的,雖然《如果我也去上班》中對職業具體的介紹不多,但是貴在非常真實,又直指本質。
作者努力在給孩子展示真實社會的運轉原理,更是引導孩子去探索身邊的真實生活。
很多家長曾經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迷茫,如今也對孩子 " 未來的職業 " 充滿了迷茫。
但是無論未來社會怎麼變,工作本質上都是很多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創造價值,分工合作,共同保證社會正常運轉。
未來工作的方法會日新月異,但是孩子保持一顆對真實社會的探索之心,總是會找到自己應處的位置。
這就是我心裡最好的 " 職業啟蒙 " 了。
關于書背後故事的碎碎念
原本只是想簡單分享一下這本我喜歡的書,但最終還是想來念叨幾句這本書背後的事兒。
《如果我也去上班》其實選自" 日本繪本之父 " 松居直創辦的系列科普繪本雜志《科學之友》。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科普繪本期刊,至今已經出版 50 多年,期間獲獎無數。由它發掘的繪本作家,松岡達英、加古裡子、林明子、谷川俊太郎……很多已經成為如今的科普大神。
《科學之友》年年引進精選繪本集,我年年自留,也年年推薦給大家。但說實話,在今年之前,我其實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可貴。
《科學之友》的任何一本書,都實在算不上是标準的 " 科普書 "。
沒有豐富又龐大的知識體系,他們注重傳遞的不是知識,而是基于真實體驗的 " 感動 " 和 " 思考 "。
" 心靈為之顫動,想要了解更多,甚至想要親自嘗試,我們希望孩子們發現周遭的世界到處充滿着有趣之處。"
——松居直
50 年了,每一位作者,都從來沒有枯燥簡單搬運知識,他們與松居直保持同樣的信念:
《科學之友》并不是要教孩子們科學,而是以身邊的事物為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學習。
并将其作為一件無比快樂和有趣的事情,啟發孩子對科學、對生活的興趣和愛好。
在過去,我們可以認為《科學之友》堅持的這種學習方式,這是為孩子增加一種體驗,給孩子帶來探索生活的快樂。
而今年開始,AI 技術迅猛發展,未來的孩子,體驗、感受、思考能力也許才是他們最需要培養的核心能力吧。
最後插個小推薦,今年最新引進的《科學之友》系列新書,我特别喜歡,因為本本驚豔。
掃描二維碼自行拔草
本想早早開個團,但好幾本都給我很大的啟發,我甚至舍不得一篇文章就全部介紹完。
還是想要像《如果我也去上班》這樣,陸續挑幾本來單獨聊聊,希望我的分享,也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 聲明:本文包含商業推廣,請大家按需、理智消費。-
直播預告丨給 2-8 歲孩子的英語啟蒙 " 提速 " 方案!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