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最「下饭」的男人,被「喂饱」的我们,欢迎阅读。
如同一个浪漫的闭环,故事的结尾来到最初的起点。
井之头五郎走进小巷,西装革履的身影被夜色拉长。他踱步,打量,然后掀起门帘,躬身走进那家曾出现在《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第一集的烧鸟店 ……
几秒前因为五郎的中文问候—— " 你肚子饿了吗 " 而爆发欢笑的影厅,此刻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
掌声响起,有人嘴角上翘,有人眼眶微红。
伴随着咕咕作响的脾胃,我们的心灵感到异常饕足。这正是那个 " 最下饭的男人 " 施展的神奇魔法。
也正是在这一刻,我切实体悟到了导演、编剧兼主演松重丰所说的那句——
" 在电影院里看到观众的心情被触动,这大概就是《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的意义所在。"
一碗汤的旅程
" 咚——咚——咚—— "
镜头拉远,五郎叔独自站在 " 世界 " 的中心,抚摸着辘辘饥肠,一张略带迷茫的脸上写满对美食的渴望。
十三年来,观众一看到这张脸,腦海中便会默契地弹射弹幕—— " 饿了 "。
在《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中,经典环节多次出现,也意味着,这是五郎踏上的最丰富多彩又险象环生的一次旅程。
他漫步在巴黎的街头,踏上韩国的沿海城镇,甚至独自划行穿过暴风雨中的长崎五岛列岛 …… 一路冒险,只为满足一位老爷爷的委托,为他寻回记忆中的 " 究极汤头 "。
可五郎要寻的仅仅是一碗汤吗?
我与导演、编剧兼主演松重丰先生的对话,便从 " 汤 " 开始。
他说汤是一道特殊的食物," 我确信,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国籍的人,当被问到‘你记忆中的那碗汤是什么?’时,没有人会答不出来。"
不同的汤品,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文化背景,唤起的却是跨越时空的共通情感。
事实上,看完这部电影也如同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温暖又熨帖。
而邀我们共饮的汤匙,由松重丰亲自递出——在《孤独的美食家》系列迎来十周年的重要时刻,他决定推动系列电影化。经过一番考量后,原班人马自然是最佳选择,于是他成为了执导筒的不二人选。
在松重丰看来,身兼多职最大的挑战是将演职员各种各样的想法有效糅合,并最终打造一个 " 令所有人都觉得‘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真是太好了’的这件事 "。
就像烹制一碗汤,看似简单,其实从选择食材到烹调火候都大有讲究。
在剧集中,井之头五郎作为一名进口杂货生意的商人,常常需要出门拜访客户或为其解决一些小麻烦,每次工作结束之后,他就会奖励自己一次名为觅食的小小冒险。
到了大银幕,小冒险变成大冒险,横跨法、韩、日三国的 " 寻汤之旅 ",既天马行空又别有深味。
不仅突破了以往小餐馆的场景限制,还融入冒险、悬疑、爱情等元素,一度同时吊起观众的胃口与好奇心。
当然,美食和寻找美食是不变的锚点——
法式洋葱汤浓郁鲜美,五郎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长崎什锦面汤头鲜甜,一碗下肚立刻补充元气;韩国解酒汤鲜辣暖胃,加入泡菜更加美味 ……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五郎流落荒岛后,就地取材烹制的那一道小火锅:海鲜、蘑菇和纳豆一起 " 咕噜咕噜 ",大扇贝当作汤碗,看起来着实诱人。
可谁能想到,五郎上一秒还感叹着 " 续命 ",下一秒就差点被 " 夺命 ",此情此景令人啼笑皆非。
这个让五郎陷入窘境的情节,是松重丰特意设计的。
" 在制作电影时,想做一些平时(电视剧里)做不到的事情。首先第一点就是,让五郎在吃东西这件事上遭遇大失败。"
在偏戏剧化甚至带有荒诞色彩的桥段中,五郎流露出少见的狼狈与脆弱,恰恰是这样的 " 失败 ",让他褪去光环,更加可亲可感。
同样,剧场版打动我的,还有更为深厚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名为 " 一酱汤 " 的料理,凝结着老人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是他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自给自足的女人们,用双手把荒岛变成美食乌托邦;不再做汤的料理店主,重拾熬煮汤勺的一刻,也重启了自己对人生、对爱情的希望 ……
绝妙之笔是,松重丰并没有试图为他们撰写结局,而是选择留白。
" 我特意创作了一个能让观众去思考和想象‘他后来怎么样了?’、‘井之头五郎今后又会如何呢?’等各种事情的结尾场景,因为我认为,电影院就是来让人想象的地方。"
松重丰很开心能看到,故事牵动了观众们各种不同的情绪:快乐、孤独、温暖、不安,或者只是单纯觉得饿了。
" 在电影院里看到观众的心情被触动,这大概就是《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的意义所在。"
虽然五郎大部分时间依然独来独往,但在与各国美食美景相遇的过程中,他也与许多向他提供帮助、给予启发的人们擦出火花。
比如,刘宰明饰演的韩国公务人员被五郎大快朵颐的状态馋得咽口水,又要努力克制食欲保持严肃,好笑又生动的表情简直在演我!
还有影片尾声,五郎回到日本小店,与几个伙伴并排坐着享用拉面,又一同端起碗把美味的拉面汤喝光。
那一幕的快活与温情,令我想起日本电影《蒲公英》中的经典画面。
电影《蒲公英》剧照
果然,与松重丰谈起时,他坦诚分享,四人并排吃拉面的场景是由心而发的致敬。
" 在电影史上,尤其是在日本电影史上,正面描绘‘吃’这件事并具有革命性的作品,我认为就是伊丹十三导演的《蒲公英》。所以我重新观看了《蒲公英》,并将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目标,希望能制作出一部像它一样将食物置于核心、又有趣味的作品。"
《蒲公英》中,单身母亲独自经营濒临倒闭的拉面馆,在名师、好友的帮助下,终于研制出吸引万千食客的美味拉面。
人的梦想、尊严、情欲、生趣,被一根拉面串联起来,汇成奔流不息的人生长河。
在我看来,《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与《蒲公英》最本质的相通之处正在于流动的生命力。
味蕾之上绽放更迭的四季,美食背后是人与人的联结。
多年后回首,我们也许会发现,正是那波澜不惊的日常构成了弥足珍贵的人生。
名为松重丰的 " 容器 "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松重丰的面孔并不算陌生。
除了作为 " 五郎叔 " 陪伴观众十多年,他还是《非自然死亡》中的 UDI 所长、《重版出来!》中的主编和田、《深夜食堂》里面的大佬阿龙 ……
甚至,《今日的猫村小姐》中的猫咪保姆。
真 · 什么都能演
早年间,松重丰活跃于舞台剧和大银幕,是黄金 "Byplayer(总是饰演配角的演员)" 之一。
《孤独的美食家》是他从业以来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连他自己也好奇," 怎么会有人喜欢看一个大叔吃饭呢?"
打趣归打趣,为了诠释好这位唤醒无数人食欲的大叔,松重丰作了不少努力。
他常年控制饮食,为了在拍摄中把食物吃光光,往往拍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饿肚子。
他会从观众的视角审视五郎的变化," 年年变老是没办法的事,但只要体型变化不那么明显,观众或许就能觉得‘又见到以前的井之头五郎了’吧。"
外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 " 不变 " 根植于内心。
" 井之头五郎最不能改变的地方,归根结底就是他是个吃货,对自己的食欲忠实这一点。"
说起忠于食欲,松重丰的表演中最 " 诱人 " 的一点也在于此。
觅食时的涣散眼神、虚浮步伐,无需多言,便将饥饿感具象化;吃到美味时瞳孔放大、嘴角自然上扬的生理反应,甚至还有喝热汤时满足的呼气,直接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令人跟着吞咽口水,饥饿与饕足相伴而生。
看他吃饭的人很难不被诱惑,那么,吃饭的人自己呢?
" 可以说,在进入这次电影的剪辑工作之前,我几乎没有冷静、客观地审视过‘松重丰’这个人的演技。"
谈及表演,松重丰的态度更为审慎甚至严苛,一席话深深撼动了作为发问者的我。
" 这次通过监视器或剪辑工作,重新审视了‘扮演井之头五郎的松重丰’的演技,说句有点奇怪的话,我觉得他是一位表演上不出差错的演员,至少在准确表达导演意图这一点上,我觉得他应该算是一位相当‘好用’的演员吧。但遗憾的是,若要问他是否是一位能超越导演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演员,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还不能打及格分。"
他的回答有着远超我预期的真诚与谦逊,也让我明白,一个被奉为经典、带给无数人美好与感动的角色背后,是一颗虔诚、敬畏且不断追求超越的心。
眼前的松重丰,并不全然是印象中对美食垂涎欲滴的呆萌大叔模样。
他一头白发,个儿很高,穿搭有腔调,拍合影时腰板挺直,露出标志性的笑容——怎么说,一看到他的笑,我腦中的弹幕又在刷屏:" 饿了 "" 我开动了 "" 好吃 "……
这次带着《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来到中国宣传,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
他很珍视观众的反馈。电影映后,他认真倾听、回答每一个问题,告诉大家他在电影里加入炒饭的闲笔,邀请小田切让出演也是想学习后者的导演经验,以及今天吃了一碗很好吃的龙虾焗麻婆豆腐 ……
每一次回答之后,他特地从台上走到台下,握住提问观众的手,送上自己亲手签名的五郎名片。
温暖、亲切、坦诚,源自于他深切理解观众亲昵唤他一声 " 五郎叔 " 的分量。
几年前,向来喜欢动笔的松重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短篇集,《空空如也》。
书中有腦洞大开的小说,也有他之前在杂志刊登的随笔。
小说的主角是一位考虑转行的中年失意演员,每一次开篇他都身处不同的拍摄场景中,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和环境,推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趣的是,故事的发展总与他的猜测大相径庭。比如,他认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马拉松选手,结果却是一枚 " 小透明 " 配速员。
随笔同样别具趣味,有首尾相连渗透哲想的思考,也有鲜活可爱的演员日常。
在与松重丰的对话结束后,我回看这本书才发现,这些文字果然只有怀揣丰富生活经历和表演经验的人才能写出来。
不管是充满 " 妄想 " 的小说还是生活中发生的趣闻,都指向一个问题:
" 我扮演什么角色?"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为演员,戏剧与真实也许早已水乳交融。
松重丰告诉我," 演员做久了,就渐渐搞不清真正的自己了。"
他把自己比作 " 容器 ",而井之头五郎进入他这个 " 容器 " 的时间,相比其他角色是 " 压倒性的长 ",所以非要说的话,在不知不觉中," 身体里好像确实有井之头五郎的部分呢 "。
角色与自我相依共生,是作为创作者最独特的体验,也是表演艺术最迷人的所在。
" 我开动了 "
正如松重丰所言,在《孤独的美食家》剧集中,登场的餐馆都是真实存在的。
五郎走进的小馆子,往往坐落在社区、巷弄,看起来普普通通,却溢满返璞归真的人情味。
菜色也大多寻常,不昂贵,没有精致的摆盘,但在他的注视下,如珍馐,如至宝。
这恰恰是五郎和《孤独的美食家》系列最打动人的地方——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感激,才会给予最真挚的尊重。
五郎评价食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值得记在小本本上。
他形容吃无汤担担面," 全身一下奔涌着四川的麻辣 ";比喻鲜辣的豆豉火锅," 有龙争虎斗的激烈感 ";还有," 咖喱的香味里,住着黄色的魔女 "……
生动鲜活,如诗如歌,还夹杂着对生活的咏叹。
比如有一集,五郎吃烤肉的时候不小心把菜给烤焦了。他边往嘴里夹肉,边对蔬菜道歉:失败的味道真苦涩啊 ……
又比如在大快朵颐之后,他内心感慨:大家都如同逆流而上的鲑鱼,辛苦爬上坡后吃到了这些美味。
琐碎又温柔的字眼,在不知不觉中抚慰了许多被时间和规则束缚的心。
《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中我非常喜欢的一笔,就是老爷爷在品尝五郎找到的 " 梦中清汤 " 之后,出乎意料地说:" 有点太好喝了。"
这个有趣的评价里,藏着回不去的童年,也蕴含随生活向前流淌、奔赴每一个明天的精神力量。
遗憾的同时也抱有期待,这不就是人生吗?
从螢幕到社交网络,这么多品鉴美食的人,为什么唯独五郎叔陪我们走过漫长岁月,成为最不可替代的 " 饭搭子 "?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每一个在大大的世界认真生活的渺小的你我。
他会倾尽全力帮老人家寻一碗汤,也会被客户难缠得头疼,偶尔还会感慨世道的变化。
但不管发生什么,肚子饿了就是信号——接下来,唯有吃饭才是正经事。
认真翻看菜单,观察周围食客的餐盘,甚至与食物 " 对话 ",看似随意的小动作,实则拿回的是对生活的主动权。
烤鳗鱼的表皮变成焦糖色,铁板上的牛排发出 " 滋滋 " 声,花椒入口麻香仿佛在舌尖跳舞 ……
色、香、味、甚至温度,不同的感官体验交织狂欢。
看五郎叔享受美食,我们总能快速重启麻木的感官,汲取最原始的愉悦。
而那些必不可少的小小仪式——从双手合十的 " 我开动了 " 到心满意足的 " 我吃饱了 ",传递的是一种微妙而切实的幸福感。
是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正确定地活着的证明。
独自吃饭这回事,有了五郎叔的加持,与其说 " 孤独 ",不如说是尽情享受美食、享受生活的自由时刻。
相信许多人跟我一样好奇,如果来到中国大陆取景拍摄,五郎叔会选择哪些美食,又会站在哪里发出 " 肚子饿了 " 的信号呢?
在我们的对话中,松重丰描绘了一幅画面:" 如果井之头五郎骑着骆驼,沿着丝绸之路去探寻美食,应该会非常精彩。"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而有一件事不需要等到将来,它就发生在每一个当下——
像五郎一样认真对待每一口饭,也是守卫我们自己内心的秩序。
只要还能感受到 " 饿了 ",只要对美食还有欲望,我们就无限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