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最「下飯」的男人,被「喂飽」的我們,歡迎閱讀。
如同一個浪漫的閉環,故事的結尾來到最初的起點。
井之頭五郎走進小巷,西裝革履的身影被夜色拉長。他踱步,打量,然後掀起門簾,躬身走進那家曾出現在《孤獨的美食家》第一季第一集的燒鳥店 ……
幾秒前因為五郎的中文問候—— " 你肚子餓了嗎 " 而爆發歡笑的影廳,此刻陷入一種不可名狀的感動。
掌聲響起,有人嘴角上翹,有人眼眶微紅。
伴随着咕咕作響的脾胃,我們的心靈感到異常饕足。這正是那個 " 最下飯的男人 " 施展的神奇魔法。
也正是在這一刻,我切實體悟到了導演、編劇兼主演松重豐所說的那句——
" 在電影院裡看到觀眾的心情被觸動,這大概就是《孤獨的美食家 劇場版》的意義所在。"
一碗湯的旅程
" 咚——咚——咚—— "
鏡頭拉遠,五郎叔獨自站在 " 世界 " 的中心,撫摸着辘辘飢腸,一張略帶迷茫的臉上寫滿對美食的渴望。
十三年來,觀眾一看到這張臉,腦海中便會默契地彈射彈幕—— " 餓了 "。
在《孤獨的美食家 劇場版》中,經典環節多次出現,也意味着,這是五郎踏上的最豐富多彩又險象環生的一次旅程。
他漫步在巴黎的街頭,踏上韓國的沿海城鎮,甚至獨自劃行穿過暴風雨中的長崎五島列島 …… 一路冒險,只為滿足一位老爺爺的委托,為他尋回記憶中的 " 究極湯頭 "。
可五郎要尋的僅僅是一碗湯嗎?
我與導演、編劇兼主演松重豐先生的對話,便從 " 湯 " 開始。
他說湯是一道特殊的食物," 我确信,無論哪個年代、哪個國籍的人,當被問到‘你記憶中的那碗湯是什麼?’時,沒有人會答不出來。"
不同的湯品,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文化背景,喚起的卻是跨越時空的共通情感。
事實上,看完這部電影也如同喝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湯,溫暖又熨帖。
而邀我們共飲的湯匙,由松重豐親自遞出——在《孤獨的美食家》系列迎來十周年的重要時刻,他決定推動系列電影化。經過一番考量後,原班人馬自然是最佳選擇,于是他成為了執導筒的不二人選。
在松重豐看來,身兼多職最大的挑戰是将演職員各種各樣的想法有效糅合,并最終打造一個 " 令所有人都覺得‘參與這部電影制作真是太好了’的這件事 "。
就像烹制一碗湯,看似簡單,其實從選擇食材到烹調火候都大有講究。
在劇集中,井之頭五郎作為一名進口雜貨生意的商人,常常需要出門拜訪客戶或為其解決一些小麻煩,每次工作結束之後,他就會獎勵自己一次名為覓食的小小冒險。
到了大銀幕,小冒險變成大冒險,橫跨法、韓、日三國的 " 尋湯之旅 ",既天馬行空又别有深味。
不僅突破了以往小餐館的場景限制,還融入冒險、懸疑、愛情等元素,一度同時吊起觀眾的胃口與好奇心。
當然,美食和尋找美食是不變的錨點——
法式洋蔥湯濃郁鮮美,五郎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來;長崎什錦面湯頭鮮甜,一碗下肚立刻補充元氣;韓國解酒湯鮮辣暖胃,加入泡菜更加美味 ……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五郎流落荒島後,就地取材烹制的那一道小火鍋:海鮮、蘑菇和納豆一起 " 咕噜咕噜 ",大扇貝當作湯碗,看起來着實誘人。
可誰能想到,五郎上一秒還感嘆着 " 續命 ",下一秒就差點被 " 奪命 ",此情此景令人啼笑皆非。
這個讓五郎陷入窘境的情節,是松重豐特意設計的。
" 在制作電影時,想做一些平時(電視劇裡)做不到的事情。首先第一點就是,讓五郎在吃東西這件事上遭遇大失敗。"
在偏戲劇化甚至帶有荒誕色彩的橋段中,五郎流露出少見的狼狽與脆弱,恰恰是這樣的 " 失敗 ",讓他褪去光環,更加可親可感。
同樣,劇場版打動我的,還有更為深厚的人與人之間的羁絆。
名為 " 一醬湯 " 的料理,凝結着老人對母親無盡的思念,是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自給自足的女人們,用雙手把荒島變成美食烏托邦;不再做湯的料理店主,重拾熬煮湯勺的一刻,也重啟了自己對人生、對愛情的希望 ……
絕妙之筆是,松重豐并沒有試圖為他們撰寫結局,而是選擇留白。
" 我特意創作了一個能讓觀眾去思考和想象‘他後來怎麼樣了?’、‘井之頭五郎今後又會如何呢?’等各種事情的結尾場景,因為我認為,電影院就是來讓人想象的地方。"
松重豐很開心能看到,故事牽動了觀眾們各種不同的情緒:快樂、孤獨、溫暖、不安,或者只是單純覺得餓了。
" 在電影院裡看到觀眾的心情被觸動,這大概就是《孤獨的美食家 劇場版》的意義所在。"
雖然五郎大部分時間依然獨來獨往,但在與各國美食美景相遇的過程中,他也與許多向他提供幫助、給予啟發的人們擦出火花。
比如,劉宰明飾演的韓國公務人員被五郎大快朵頤的狀态饞得咽口水,又要努力克制食欲保持嚴肅,好笑又生動的表情簡直在演我!
還有影片尾聲,五郎回到日本小店,與幾個夥伴并排坐着享用拉面,又一同端起碗把美味的拉面湯喝光。
那一幕的快活與溫情,令我想起日本電影《蒲公英》中的經典畫面。
電影《蒲公英》劇照
果然,與松重豐談起時,他坦誠分享,四人并排吃拉面的場景是由心而發的致敬。
" 在電影史上,尤其是在日本電影史上,正面描繪‘吃’這件事并具有革命性的作品,我認為就是伊丹十三導演的《蒲公英》。所以我重新觀看了《蒲公英》,并将這部作品作為一個目标,希望能制作出一部像它一樣将食物置于核心、又有趣味的作品。"
《蒲公英》中,單身母親獨自經營瀕臨倒閉的拉面館,在名師、好友的幫助下,終于研制出吸引萬千食客的美味拉面。
人的夢想、尊嚴、情欲、生趣,被一根拉面串聯起來,匯成奔流不息的人生長河。
在我看來,《孤獨的美食家 劇場版》與《蒲公英》最本質的相通之處正在于流動的生命力。
味蕾之上綻放更迭的四季,美食背後是人與人的聯結。
多年後回首,我們也許會發現,正是那波瀾不驚的日常構成了彌足珍貴的人生。
名為松重豐的 " 容器 "
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松重豐的面孔并不算陌生。
除了作為 " 五郎叔 " 陪伴觀眾十多年,他還是《非自然死亡》中的 UDI 所長、《重版出來!》中的主編和田、《深夜食堂》裡面的大佬阿龍 ……
甚至,《今日的貓村小姐》中的貓咪保姆。
真 · 什麼都能演
早年間,松重豐活躍于舞台劇和大銀幕,是黃金 "Byplayer(總是飾演配角的演員)" 之一。
《孤獨的美食家》是他從業以來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連他自己也好奇," 怎麼會有人喜歡看一個大叔吃飯呢?"
打趣歸打趣,為了诠釋好這位喚醒無數人食欲的大叔,松重豐作了不少努力。
他常年控制飲食,為了在拍攝中把食物吃光光,往往拍攝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餓肚子。
他會從觀眾的視角審視五郎的變化," 年年變老是沒辦法的事,但只要體型變化不那麼明顯,觀眾或許就能覺得‘又見到以前的井之頭五郎了’吧。"
外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 " 不變 " 根植于内心。
" 井之頭五郎最不能改變的地方,歸根結底就是他是個吃貨,對自己的食欲忠實這一點。"
說起忠于食欲,松重豐的表演中最 " 誘人 " 的一點也在于此。
覓食時的渙散眼神、虛浮步伐,無需多言,便将飢餓感具象化;吃到美味時瞳孔放大、嘴角自然上揚的生理反應,甚至還有喝熱湯時滿足的呼氣,直接刺激觀眾的感官神經,令人跟着吞咽口水,飢餓與饕足相伴而生。
看他吃飯的人很難不被誘惑,那麼,吃飯的人自己呢?
" 可以說,在進入這次電影的剪輯工作之前,我幾乎沒有冷靜、客觀地審視過‘松重豐’這個人的演技。"
談及表演,松重豐的态度更為審慎甚至嚴苛,一席話深深撼動了作為發問者的我。
" 這次通過監視器或剪輯工作,重新審視了‘扮演井之頭五郎的松重豐’的演技,說句有點奇怪的話,我覺得他是一位表演上不出差錯的演員,至少在準确表達導演意圖這一點上,我覺得他應該算是一位相當‘好用’的演員吧。但遺憾的是,若要問他是否是一位能超越導演想象力、進行創造性表演的演員,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還不能打及格分。"
他的回答有着遠超我預期的真誠與謙遜,也讓我明白,一個被奉為經典、帶給無數人美好與感動的角色背後,是一顆虔誠、敬畏且不斷追求超越的心。
眼前的松重豐,并不全然是印象中對美食垂涎欲滴的呆萌大叔模樣。
他一頭白發,個兒很高,穿搭有腔調,拍合影時腰板挺直,露出标志性的笑容——怎麼說,一看到他的笑,我腦中的彈幕又在刷屏:" 餓了 "" 我開動了 "" 好吃 "……
這次帶着《孤獨的美食家 劇場版》來到中國宣傳,對他來說也是第一次。
他很珍視觀眾的反饋。電影映後,他認真傾聽、回答每一個問題,告訴大家他在電影裡加入炒飯的閒筆,邀請小田切讓出演也是想學習後者的導演經驗,以及今天吃了一碗很好吃的龍蝦焗麻婆豆腐 ……
每一次回答之後,他特地從台上走到台下,握住提問觀眾的手,送上自己親手籤名的五郎名片。
溫暖、親切、坦誠,源自于他深切理解觀眾親昵喚他一聲 " 五郎叔 " 的分量。
幾年前,向來喜歡動筆的松重豐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短篇集,《空空如也》。
書中有腦洞大開的小說,也有他之前在雜志刊登的随筆。
小說的主角是一位考慮轉行的中年失意演員,每一次開篇他都身處不同的拍攝場景中,只能通過觀察周圍的人和環境,推測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趣的是,故事的發展總與他的猜測大相徑庭。比如,他認為自己是萬眾矚目的馬拉松選手,結果卻是一枚 " 小透明 " 配速員。
随筆同樣别具趣味,有首尾相連滲透哲想的思考,也有鮮活可愛的演員日常。
在與松重豐的對話結束後,我回看這本書才發現,這些文字果然只有懷揣豐富生活經歷和表演經驗的人才能寫出來。
不管是充滿 " 妄想 " 的小說還是生活中發生的趣聞,都指向一個問題:
" 我扮演什麼角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為演員,戲劇與真實也許早已水乳交融。
松重豐告訴我," 演員做久了,就漸漸搞不清真正的自己了。"
他把自己比作 " 容器 ",而井之頭五郎進入他這個 " 容器 " 的時間,相比其他角色是 " 壓倒性的長 ",所以非要說的話,在不知不覺中," 身體裡好像确實有井之頭五郎的部分呢 "。
角色與自我相依共生,是作為創作者最獨特的體驗,也是表演藝術最迷人的所在。
" 我開動了 "
正如松重豐所言,在《孤獨的美食家》劇集中,登場的餐館都是真實存在的。
五郎走進的小館子,往往坐落在社區、巷弄,看起來普普通通,卻溢滿返璞歸真的人情味。
菜色也大多尋常,不昂貴,沒有精致的擺盤,但在他的注視下,如珍馐,如至寶。
這恰恰是五郎和《孤獨的美食家》系列最打動人的地方——發自内心的喜愛與感激,才會給予最真摯的尊重。
五郎評價食物的每一句台詞,都值得記在小本本上。
他形容吃無湯擔擔面," 全身一下奔湧着四川的麻辣 ";比喻鮮辣的豆豉火鍋," 有龍争虎鬥的激烈感 ";還有," 咖喱的香味裡,住着黃色的魔女 "……
生動鮮活,如詩如歌,還夾雜着對生活的詠嘆。
比如有一集,五郎吃烤肉的時候不小心把菜給烤焦了。他邊往嘴裡夾肉,邊對蔬菜道歉:失敗的味道真苦澀啊 ……
又比如在大快朵頤之後,他内心感慨:大家都如同逆流而上的鲑魚,辛苦爬上坡後吃到了這些美味。
瑣碎又溫柔的字眼,在不知不覺中撫慰了許多被時間和規則束縛的心。
《孤獨的美食家 劇場版》中我非常喜歡的一筆,就是老爺爺在品嘗五郎找到的 " 夢中清湯 " 之後,出乎意料地說:" 有點太好喝了。"
這個有趣的評價裡,藏着回不去的童年,也蘊含随生活向前流淌、奔赴每一個明天的精神力量。
遺憾的同時也抱有期待,這不就是人生嗎?
從螢幕到社交網絡,這麼多品鑑美食的人,為什麼唯獨五郎叔陪我們走過漫長歲月,成為最不可替代的 " 飯搭子 "?
我想,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每一個在大大的世界認真生活的渺小的你我。
他會傾盡全力幫老人家尋一碗湯,也會被客戶難纏得頭疼,偶爾還會感慨世道的變化。
但不管發生什麼,肚子餓了就是信号——接下來,唯有吃飯才是正經事。
認真翻看菜單,觀察周圍食客的餐盤,甚至與食物 " 對話 ",看似随意的小動作,實則拿回的是對生活的主動權。
烤鳗魚的表皮變成焦糖色,鐵板上的牛排發出 " 滋滋 " 聲,花椒入口麻香仿佛在舌尖跳舞 ……
色、香、味、甚至溫度,不同的感官體驗交織狂歡。
看五郎叔享受美食,我們總能快速重啟麻木的感官,汲取最原始的愉悅。
而那些必不可少的小小儀式——從雙手合十的 " 我開動了 " 到心滿意足的 " 我吃飽了 ",傳遞的是一種微妙而切實的幸福感。
是在這個不确定的世界裡,我們正确定地活着的證明。
獨自吃飯這回事,有了五郎叔的加持,與其說 " 孤獨 ",不如說是盡情享受美食、享受生活的自由時刻。
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好奇,如果來到中國大陸取景拍攝,五郎叔會選擇哪些美食,又會站在哪裡發出 " 肚子餓了 " 的信号呢?
在我們的對話中,松重豐描繪了一幅畫面:" 如果井之頭五郎騎着駱駝,沿着絲綢之路去探尋美食,應該會非常精彩。"
也許在不遠的将來,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而有一件事不需要等到将來,它就發生在每一個當下——
像五郎一樣認真對待每一口飯,也是守衛我們自己内心的秩序。
只要還能感受到 " 餓了 ",只要對美食還有欲望,我們就無限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