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合肥在全球抢名校毕业生,欢迎阅读。
导读
THECAPITAL
伴随着合肥投资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不断带队去合肥学习经验,业内甚至流传,合肥是一个伪装成政府的风投机构。
本文 5634 字,约 8 分钟
作者 | 阿布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早在 20 年前,位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的安徽,还是一个不起眼的省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 " 不东不西 " 的地理位置,几次与中国经济发展腾飞失之交臂。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只能依靠传统产业 " 靠天吃饭 "。
但近几年,依靠股权投资方面的佳绩,安徽以合肥为中心,实现了一次漂亮的 " 中部崛起 "。
仅仅 10 年时间,合肥一路狂奔,跻身 " 万亿城市俱乐部 ",并为自己打上了最强风投城市的标签。
" 押宝 " 京东方、" 投注 " 长鑫存储、下注蔚来汽车,一系列有魄力的精准投资,将一直低调的合肥推上了风口浪尖,而 " 合肥模式 " 也成为了各地学习的对象,一时间,走访学习调研不断。
在合肥的带动下,安徽省经济发展提速,一项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中,共有 357 家,其中,11 家独角兽企业来自安徽,这使得安徽成为内陆唯一超过 10 家独角兽企业的省份。
01
10 年时间
合肥做对了什么?
早在 20 年前,安徽合肥的城中心,还是荒芜一片。
建国前的合肥,只是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县城。经济总量不足亿元,全部家当只有 4 个 "5":5 平方公里、5 万人、5 条路、5 家企业(含 3 个铁匠铺)。合肥本地人戏称," 五平方公里五万人,五条马路五盏灯 "。转眼,不过数十年,箫鼓相逢迎 , 信哉佳城市。
谈及合肥近几年的出圈,与其一系列的投资息息相关。
一个最典型的投资案例,就是拿出合肥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引入了当时亏损超过 10 亿的京东方。
该项目的投资长达十四年之久,可以说,是当前地方政府重仓招引项目落地的一个标杆案例。
14 年前一场金融危机,导致了液晶行业的价格剧烈波动,当时,尚在发展阶段的京东方备受经营压力的同时,正在寻找最佳的 6 代线落脚点。
作为京东方的掌舵人,王东升最初想要去的城市是深圳,但不料,夏普横空插入,让落地事宜悬而不决。也就在这时,合肥政府出现,市委直接放话:" 合肥就是砸锅卖铁,也必须要做成这件事!"
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是,前一天还在深圳喝的酩酊大醉的王东升,跌跌撞撞登上了去往合肥的班機,也就是这一次飞行旅程,结下了合肥与京东方长达十余年的友谊。
此后王东升回忆起这次合肥之行曾说," 人醉了,心没醉。所有城市的人都待我如上宾,但只有合肥,做到了这样坚定而执着的上下一心。"
合肥提出,开建的第 6 代 TFT-LCD 液晶面板线所需的 175 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不仅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财政政策、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外,合肥市政府投入 60 亿元,战略投资者投入 30 亿元,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 85 亿元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
为了引进京东方,合肥真的吃苦了,不仅暂停了正在修建的地铁,还一度传出 " 公务员发不出工资 " 的消息。
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果断的投资,为合肥带去了长尾的积极影响。
京东方产线落地合肥后,不仅使其一举突破美韩的技术垄断,更带动合肥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吸引了上千家相关产业,解决了三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半导体一整个产业上下游的集群式发展。
合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
在拿下京东方之后,合肥又将目光放到了存储器芯片这一卡脖子领網域上。
数据显示,中国在存储芯片上的需求占全球的 30%,进口额接近 300 亿美元。但是从市场上看,却没有一家 " 能打 " 的企业,DRAM 作为存储器的一种重要分类,96% 市场被韩国三星、韩国海力士、美国美光 3 家寡头垄断。
2016 年底,一家名叫合肥长鑫的新公司诞生在合肥。合肥长鑫由合肥市政府和一家叫做兆易创新的科技公司一起出钱打造的,其中由合肥市政府出资约为 75%,兆易创新出资约为 25%,并负责这个项目的运营和推进。
政府出钱让企业办事,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国资体系的风险管控。但即便承担风险,合肥仍然坚定地进行投资。
合肥长鑫成立 4 年后,我国首款纯国产内存条上市,其中芯片部分使用的是长鑫 DRAM 颗粒。这意味着,长鑫存储打破了海外半导体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而合肥也以开拓民族产业的开创眼光,推动打造了 "IC 之都 "。凭着后来兆易创新的上市,业内估计合肥市政府浮赢超过 1000 亿元。
除了京东方、合肥长鑫之外,合肥还帮助蔚来汽车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如今,在这些超级项目的带动下,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项目纷纷到合肥落地。真正做到了 " 以投带引 ",实现了 " 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 " 的闭环。
02
" 一个伪装成政府的风投机构 "
伴随着合肥投资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不断带队去合肥学习经验,业内甚至流传,合肥是一个伪装成政府的风投机构。
合肥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 VC/PE。
今年 5 月,合肥新站高新区百亿母基金发布会暨子基金管理人全国招募启动仪式成功举行。新站高新区母基金由合肥鑫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现场签约子基金 8 个。计划 3 至 5 年,建立 "1+N" 母子基金体系,撬动基金总规模达 500 亿元。
新站区发布的母基金为新站区首个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 100 亿元。由新站区区属国企合肥鑫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投资期限为 "5+5+2",即 5 年投资期,5 年退出期,可延长 2 年。在未来 3 至 5 年内,母基金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子基金管理人员,母子基金合计撬动 500 亿元总基金规模。
据悉,母基金按照 "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学决策、专业管理、防范风险 " 的原则运行,以 " 参股子基金 + 直投 " 的方式运作,主要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布局,支持和推动新站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合肥新站高新区此前就十分重视以资本为产业发展赋能,截至目前,以区属国有企业鑫城集团为主体,参与设立市场化基金存续期内的共计 15 只,基金总规模 182.54 亿元,累计投放 89 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 169.37 亿元,为新站区产业发展集聚贡献了强大的金融力量。
最近几年,合肥正在通过母基金的方式,吸引更多 VC/PE 的到来:
比如 2022 年年初,合肥市政府设立总规模 200 亿元的引导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类专项基金,支持合肥科技创新发展。而为进一步激励股权投资基金扩大投资,政策规定。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力争 5 年内培育 5-10 家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本地基金品牌,引进不少于 50 家行业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实现备案基金管理规模不少于 5000 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同年 11 月,合肥高新区正式发布《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举措》,即 " 创九条 ",重点围绕平台、人才、转化、技术、孵化、企业、金融、场景、服务九个核心维度,在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等 9 大方面,出台了 16 条具体支持政策举措。
其中提到,将设立未来产业成果转化基金,提高基金风险容忍度到 50%;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科技企业债权融资。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市级出资,合肥各区县也相继建立了产业投资基金。包括蜀山区、庐阳区纷纷建设相关产业基金。
而震撼的一幕是,去年 7 月初,安徽 7 只基金集中揭牌安徽省国资系统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转型更新基金、碳中和基金、工业互联网基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战略投资基金。这 7 只基金中前 6 只为母基金,1 只为直投基金,基金总规模超过 400 亿元,力争形成总规模 1000 亿元以上的基金集群。
仅 2022 年,安徽省完成或宣布设立的母基金超 10 只,包括肥西 100 亿元母基金、合肥 200 亿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阜阳市总规模 100 亿元的阜阳市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产业投资基金等等。
不仅如此,就在今年 10 月,合肥再一次更新。
日前,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发布了《合肥高新区金融业发展规划(2023-2025)》。《规划》总体目标是力争到 2025 年,把合肥高新区建成科创金融改革先行引领区,将重点建设科创金融产业集聚中心、风投创投国际合作中心、多层次资本市场区網域中心和新兴金融创新发展中心。
截至 2022 年末,合肥高新区基金总规模超 2600 亿元。在中基协完成登记的基金管理公司 60 家,占全省四分之一,管理规模约为全省三分之一,是合肥省体系最为完备、最具影响力的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之一。
在大钱的吸引下,红杉中国、深创投、东方富海、基石资本纷纷前往 ……
03
打造金融 3.0 模式
合肥拼了!
上述《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合肥高新区要构建各类金融及辅助机构总数超 500 家的金融生态体系,新增 2 家总行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创金融专营 / 特色机构突破 25 家,力争新增 1-2 家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 15 家,中基协备案基金管理公司力争突破 80 家。
在风投创投领網域,合肥高新区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即加强与国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吸引和利用国际资本。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吸纳社会资本,构建区内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平台经济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机制。到 2025 年,将区内风投创投基金规模扩充至 3000 亿元,基金数量突破 300 只。
企业 IPO 也是个重要的指标。《规划》显示,合肥高新区要通过参与 " 北上深 " 和长三角区網域资本联动,提升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和上市增值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发行各类债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扩大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规模。力争 2025 年入库培育拟上市企业累计达到 600 家,在审在辅企业累计达到 80 家,上市企业累计达到 50 家。
在打造更好的金融沃土之余,合肥的软性建设也没有停止。
在科教资源方面,合肥市目前拥有 1 个 985 高校(中国科技大学),3 个 211 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13 个国家级实验室。
就在昨天,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第三届全球人才云聘会日前成功举办,中国科大先研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数据空间研究院等 31 家重点引才部門与来自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100 多所全球知名高校的青年才俊开启了一场云端之约。
据介绍,按照 " 人才安徽行 " 系列活动总体要求,合肥高新区会同海英荟等服务机构,协助用人部門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宣传。通过前期的岗位征集与筛选,合肥高新区内 31 家引才部門受邀参加本届全球人才云聘会活动,推出 200 多个岗位,岗位平均年薪达 30 万元,最高年薪达 150 万元,涵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重点产业领網域。
经过 3 个多月时间的宣传与组织,共收到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 多所高校近 600 份简历,其中,海外人才 228 人,博士高达 190 人,占比 83%。
此外,为方便海内外人才全方位了解合肥人才发展环境,合肥高新区组织人事局从产业发展、创新平台、人才政策等九大方面进行了解读推介。在人才政策方面,对于通过全球人才云聘会引进的百万年薪人才,给予符合条件的人才最高 100 万元资助;对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的人才,出站后留区或来区工作的,将给予个人 20 万元一次性奖励 …… 为人才准备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
在金融资本方面,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合肥市上市公司数量已达 79 家,其中科创板 19 家,居全国城市第 6,省会城市第 2 位,科创板上市公司占比 24%,位列全国城市第 2 位。
除了释放母基金和政策红利,打造优渥的科创环境,合肥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贴地气的服务模式。合肥模式有几个特点:
其一,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政府通过出资、出地、出政策等方式为项目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投资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其二,股权投资,风险共担。政府通过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而不是单纯的财政补贴或贷款担保。这样既可以提高项目效益和回报率,又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其三,产业链配套,集群发展。政府不仅关注项目本身的建设和运营,还重视项目周边的产业链配套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集群效应和规模效益。
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贴身管家模式。
此前的一次采访中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晓静迎来了一批专程赴合肥调研交流的广州客人。她向客人介绍:" 合肥投资理念正从产投向创投转变,投资招引方向从培育龙头向产业链前沿领網域倾斜,精准挖掘产业链上下游及前沿领網域衍生创投机会。"
这一理念在合肥被概括为 " 创投城市计划 ",外界称之为 " 合肥模式 2.0"。
国资出手,用股权投资带动杠杆效益的布局,已成为合肥迈入 GDP 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关键助力。有业界人士把 " 合肥模式 " 总结为 "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 " 守夜人 ",还是市场的参与者,强有力地主导本土产业政策。政府引导与市场化并举,才成就了合肥的 " 最佳政府投行 "。
当全国竞相前来学习基金招商 " 合肥模式 ",合肥却在悄然更新,在全市范围内纵深推进 " 创投城市计划 "。
兔年新年伊始,合肥市召开 " 创投城市计划 "2023 年工作推进会,强调全市要统一思想、上下联动,将 " 创投城市计划 " 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品牌化,全年将开展各类项目资本对接活动不少于 50 场,完成项目与资本有效对接不低于 300 次。
所谓 " 创投城市计划 " 就是 " 合肥模式 " 更新版,以基金为抓手,聚集资本、挖掘项目、判研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自 2022 年 6 月 18 日正式启动以来,通过 " 线上 + 线下 " 等方式," 创投城市计划 " 累计推介产业项目 70 余个,吸引 84 家投资机构参与,成功为北京茗泽、科力北斗、正弦空间等企业争取到融资支持,签约项目总投资近 40 亿元。
合肥的 " 创投城市计划 ",关键核心是母基金。2022 年,合肥设立总规模 200 亿元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力争 5 年内培育 5-10 家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引进不少于 50 家行业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实现备案基金管理规模不少于 5000 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 去年 8 月公司成立,很快,合肥种子基金就给我们投了 200 万元。" 合肥安与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启所说 " 种子基金 " 的母基金,是规模 200 亿元的合肥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该基金去年成立,被视作 " 创投城市计划 " 的关键一步。
" 当其他机构还在和我们谈判时,合肥的投资机构已经拿合同给我们签字了,而且签字第二天就打款。" 对创业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线,有方(合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磊道出了其归国创业最终选择合肥的原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自 2005 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以来,这一思路一直延续至今。外界认为,这是合肥由 " 全国最大县城 " 向 " 中国最牛风投城市 " 蝶变的开端。
而探究合肥能孕育诸多独角兽的核心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坚定决心和超强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