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合肥在全球搶名校畢業生,歡迎閲讀。
導讀
THECAPITAL
伴随着合肥投資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不斷帶隊去合肥學習經驗,業内甚至流傳,合肥是一個偽裝成政府的風投機構。
本文 5634 字,約 8 分鍾
作者 | 阿布 編輯 | 吾人
來源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
早在 20 年前,位處中國東部、長江下遊的安徽,還是一個不起眼的省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為 " 不東不西 " 的地理位置,幾次與中國經濟發展騰飛失之交臂。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只能依靠傳統產業 " 靠天吃飯 "。
但近幾年,依靠股權投資方面的佳績,安徽以合肥為中心,實現了一次漂亮的 " 中部崛起 "。
僅僅 10 年時間,合肥一路狂奔,跻身 " 萬億城市俱樂部 ",并為自己打上了最強風投城市的标籤。
" 押寶 " 京東方、" 投注 " 長鑫存儲、下注蔚來汽車,一系列有魄力的精準投資,将一直低調的合肥推上了風口浪尖,而 " 合肥模式 " 也成為了各地學習的對象,一時間,走訪學習調研不斷。
在合肥的帶動下,安徽省經濟發展提速,一項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獨角獸企業中,共有 357 家,其中,11 家獨角獸企業來自安徽,這使得安徽成為内陸唯一超過 10 家獨角獸企業的省份。
01
10 年時間
合肥做對了什麼?
早在 20 年前,安徽合肥的城中心,還是荒蕪一片。
建國前的合肥,只是一座默默無名的小縣城。經濟總量不足億元,全部家當只有 4 個 "5":5 平方公裏、5 萬人、5 條路、5 家企業(含 3 個鐵匠鋪)。合肥本地人戲稱," 五平方公裏五萬人,五條馬路五盞燈 "。轉眼,不過數十年,箫鼓相逢迎 , 信哉佳城市。
談及合肥近幾年的出圈,與其一系列的投資息息相關。
一個最典型的投資案例,就是拿出合肥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引入了當時虧損超過 10 億的京東方。
該項目的投資長達十四年之久,可以説,是當前地方政府重倉招引項目落地的一個标杆案例。
14 年前一場金融危機,導致了液晶行業的價格劇烈波動,當時,尚在發展階段的京東方備受經營壓力的同時,正在尋找最佳的 6 代線落腳點。
作為京東方的掌舵人,王東升最初想要去的城市是深圳,但不料,夏普橫空插入,讓落地事宜懸而不決。也就在這時,合肥政府出現,市委直接放話:" 合肥就是砸鍋賣鐵,也必須要做成這件事!"
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前一天還在深圳喝的酩酊大醉的王東升,跌跌撞撞登上了去往合肥的班機,也就是這一次飛行旅程,結下了合肥與京東方長達十餘年的友誼。
此後王東升回憶起這次合肥之行曾説," 人醉了,心沒醉。所有城市的人都待我如上賓,但只有合肥,做到了這樣堅定而執着的上下一心。"
合肥提出,開建的第 6 代 TFT-LCD 液晶面板線所需的 175 億元人民币的資金,完全由政府托底,不僅在地塊配套條件、土地價格、能源供應、财政政策、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政策性支持外,合肥市政府投入 60 億元,戰略投資者投入 30 億元,如未能引入戰略投資,剩下的 85 億元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貸款解決。
為了引進京東方,合肥真的吃苦了,不僅暫停了正在修建的地鐵,還一度傳出 " 公務員發不出工資 " 的消息。
但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果斷的投資,為合肥帶去了長尾的積極影響。
京東方產線落地合肥後,不僅使其一舉突破美韓的技術壟斷,更帶動合肥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吸引了上千家相關產業,解決了三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了半導體一整個產業上下遊的集群式發展。
合肥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產業基地之一。
在拿下京東方之後,合肥又将目光放到了存儲器芯片這一卡脖子領網域上。
數據顯示,中國在存儲芯片上的需求占全球的 30%,進口額接近 300 億美元。但是從市場上看,卻沒有一家 " 能打 " 的企業,DRAM 作為存儲器的一種重要分類,96% 市場被韓國三星、韓國海力士、美國美光 3 家寡頭壟斷。
2016 年底,一家名叫合肥長鑫的新公司誕生在合肥。合肥長鑫由合肥市政府和一家叫做兆易創新的科技公司一起出錢打造的,其中由合肥市政府出資約為 75%,兆易創新出資約為 25%,并負責這個項目的運營和推進。
政府出錢讓企業辦事,這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國資體系的風險管控。但即便承擔風險,合肥仍然堅定地進行投資。
合肥長鑫成立 4 年後,我國首款純國產内存條上市,其中芯片部分使用的是長鑫 DRAM 顆粒。這意味着,長鑫存儲打破了海外半導體巨頭長期壟斷的局面。而合肥也以開拓民族產業的開創眼光,推動打造了 "IC 之都 "。憑着後來兆易創新的上市,業内估計合肥市政府浮赢超過 1000 億元。
除了京東方、合肥長鑫之外,合肥還幫助蔚來汽車走出了最艱難的時刻。如今,在這些超級項目的帶動下,一批產業鏈上下遊的項目紛紛到合肥落地。真正做到了 " 以投帶引 ",實現了 " 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 " 的閉環。
02
" 一個偽裝成政府的風投機構 "
伴随着合肥投資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不斷帶隊去合肥學習經驗,業内甚至流傳,合肥是一個偽裝成政府的風投機構。
合肥正在吸引着越來越多 VC/PE。
今年 5 月,合肥新站高新區百億母基金發布會暨子基金管理人全國招募啓動儀式成功舉行。新站高新區母基金由合肥鑫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現場籤約子基金 8 個。計劃 3 至 5 年,建立 "1+N" 母子基金體系,撬動基金總規模達 500 億元。
新站區發布的母基金為新站區首個產業引導基金,總規模 100 億元。由新站區區屬國企合肥鑫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投資期限為 "5+5+2",即 5 年投資期,5 年退出期,可延長 2 年。在未來 3 至 5 年内,母基金将在全國範圍内遴選子基金管理人員,母子基金合計撬動 500 億元總基金規模。
據悉,母基金按照 "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科學決策、專業管理、防範風險 " 的原則運行,以 " 參股子基金 + 直投 " 的方式運作,主要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點產業布局,支持和推動新站區產業延鏈、補鏈、強鏈。
合肥新站高新區此前就十分重視以資本為產業發展賦能,截至目前,以區屬國有企業鑫城集團為主體,參與設立市場化基金存續期内的共計 15 只,基金總規模 182.54 億元,累計投放 89 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 169.37 億元,為新站區產業發展集聚貢獻了強大的金融力量。
最近幾年,合肥正在通過母基金的方式,吸引更多 VC/PE 的到來:
比如 2022 年年初,合肥市政府設立總規模 200 億元的引導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各類專項基金,支持合肥科技創新發展。而為進一步激勵股權投資基金擴大投資,政策規定。并且旗幟鮮明地指出,力争 5 年内培育 5-10 家具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本地基金品牌,引進不少于 50 家行業領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實現備案基金管理規模不少于 5000 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體系。
同年 11 月,合肥高新區正式發布《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若幹政策舉措》,即 " 創九條 ",重點圍繞平台、人才、轉化、技術、孵化、企業、金融、場景、服務九個核心維度,在支持創新平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全生命周期服務等 9 大方面,出台了 16 條具體支持政策舉措。
其中提到,将設立未來產業成果轉化基金,提高基金風險容忍度到 50%;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科技企業債權融資。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市級出資,合肥各區縣也相繼建立了產業投資基金。包括蜀山區、廬陽區紛紛建設相關產業基金。
而震撼的一幕是,去年 7 月初,安徽 7 只基金集中揭牌安徽省國資系統新興產業發展基金、產業轉型更新基金、碳中和基金、工業互聯網基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戰略投資基金。這 7 只基金中前 6 只為母基金,1 只為直投基金,基金總規模超過 400 億元,力争形成總規模 1000 億元以上的基金集群。
僅 2022 年,安徽省完成或宣布設立的母基金超 10 只,包括肥西 100 億元母基金、合肥 200 億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主題基金、阜陽市總規模 100 億元的阜陽市電子信息及光電顯示產業投資基金等等。
不僅如此,就在今年 10 月,合肥再一次更新。
日前,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發布了《合肥高新區金融業發展規劃(2023-2025)》。《規劃》總體目标是力争到 2025 年,把合肥高新區建成科創金融改革先行引領區,将重點建設科創金融產業集聚中心、風投創投國際合作中心、多層次資本市場區網域中心和新興金融創新發展中心。
截至 2022 年末,合肥高新區基金總規模超 2600 億元。在中基協完成登記的基金管理公司 60 家,占全省四分之一,管理規模約為全省三分之一,是合肥省體系最為完備、最具影響力的股權投資基金集聚區之一。
在大錢的吸引下,紅杉中國、深創投、東方富海、基石資本紛紛前往 ……
03
打造金融 3.0 模式
合肥拼了!
上述《規劃》提出,到 2025 年,合肥高新區要構建各類金融及輔助機構總數超 500 家的金融生态體系,新增 2 家總行級科創金融服務中心,科創金融專營 / 特色機構突破 25 家,力争新增 1-2 家外資金融機構,新增保險、證券等各類金融機構 15 家,中基協備案基金管理公司力争突破 80 家。
在風投創投領網域,合肥高新區提高了國際影響力,即加強與國内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吸引和利用國際資本。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吸納社會資本,構建區内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平台經濟與資本市場高效對接機制。到 2025 年,将區内風投創投基金規模擴充至 3000 億元,基金數量突破 300 只。
企業 IPO 也是個重要的指标。《規劃》顯示,合肥高新區要通過參與 " 北上深 " 和長三角區網域資本聯動,提升資本市場綜合服務和上市增值服務水平,推動企業發行各類債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再融資,擴大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規模。力争 2025 年入庫培育拟上市企業累計達到 600 家,在審在輔企業累計達到 80 家,上市企業累計達到 50 家。
在打造更好的金融沃土之餘,合肥的軟性建設也沒有停止。
在科教資源方面,合肥市目前擁有 1 個 985 高校(中國科技大學),3 個 211 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13 個國家級實驗室。
就在昨天,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第三屆全球人才雲聘會日前成功舉辦,中國科大先研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數據空間研究院等 31 家重點引才部門與來自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 100 多所全球知名高校的青年才俊開啓了一場雲端之約。
據介紹,按照 " 人才安徽行 " 系列活動總體要求,合肥高新區會同海英荟等服務機構,協助用人部門在全球範圍内開展宣傳。通過前期的崗位征集與篩選,合肥高新區内 31 家引才部門受邀參加本屆全球人才雲聘會活動,推出 200 多個崗位,崗位平均年薪達 30 萬元,最高年薪達 150 萬元,涵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多個重點產業領網域。
經過 3 個多月時間的宣傳與組織,共收到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 100 多所高校近 600 份簡歷,其中,海外人才 228 人,博士高達 190 人,占比 83%。
此外,為方便海内外人才全方位了解合肥人才發展環境,合肥高新區組織人事局從產業發展、創新平台、人才政策等九大方面進行了解讀推介。在人才政策方面,對于通過全球人才雲聘會引進的百萬年薪人才,給予符合條件的人才最高 100 萬元資助;對進入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展研究工作的人才,出站後留區或來區工作的,将給予個人 20 萬元一次性獎勵 …… 為人才準備了一系列政策大禮包。
在金融資本方面,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合肥市上市公司數量已達 79 家,其中科創板 19 家,居全國城市第 6,省會城市第 2 位,科創板上市公司占比 24%,位列全國城市第 2 位。
除了釋放母基金和政策紅利,打造優渥的科創環境,合肥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貼地氣的服務模式。合肥模式有幾個特點:
其一,政府主導,市場參與。政府通過出資、出地、出政策等方式為項目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參與投資和運營,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其二,股權投資,風險共擔。政府通過基金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項目建設,而不是單純的财政補貼或貸款擔保。這樣既可以提高項目效益和回報率,又可以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
其三,產業鏈配套,集群發展。政府不僅關注項目本身的建設和運營,還重視項目周邊的產業鏈配套和上下遊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态系統,實現集群效應和規模效益。
但最重要的還是政府的貼身管家模式。
此前的一次采訪中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曉靜迎來了一批專程赴合肥調研交流的廣州客人。她向客人介紹:" 合肥投資理念正從產投向創投轉變,投資招引方向從培育龍頭向產業鏈前沿領網域傾斜,精準挖掘產業鏈上下遊及前沿領網域衍生創投機會。"
這一理念在合肥被概括為 " 創投城市計劃 ",外界稱之為 " 合肥模式 2.0"。
國資出手,用股權投資帶動杠杆效益的布局,已成為合肥邁入 GDP 萬億俱樂部城市的關鍵助力。有業界人士把 " 合肥模式 " 總結為 " 地方政府公司主義 ":政府不單單是社會的 " 守夜人 ",還是市場的參與者,強有力地主導本土產業政策。政府引導與市場化并舉,才成就了合肥的 " 最佳政府投行 "。
當全國競相前來學習基金招商 " 合肥模式 ",合肥卻在悄然更新,在全市範圍内縱深推進 " 創投城市計劃 "。
兔年新年伊始,合肥市召開 " 創投城市計劃 "2023 年工作推進會,強調全市要統一思想、上下聯動,将 " 創投城市計劃 " 工作常态化、系統化、品牌化,全年将開展各類項目資本對接活動不少于 50 場,完成項目與資本有效對接不低于 300 次。
所謂 " 創投城市計劃 " 就是 " 合肥模式 " 更新版,以基金為抓手,聚集資本、挖掘項目、判研項目、匹配項目與資本。自 2022 年 6 月 18 日正式啓動以來,通過 " 線上 + 線下 " 等方式," 創投城市計劃 " 累計推介產業項目 70 餘個,吸引 84 家投資機構參與,成功為北京茗澤、科力北鬥、正弦空間等企業争取到融資支持,籤約項目總投資近 40 億元。
合肥的 " 創投城市計劃 ",關鍵核心是母基金。2022 年,合肥設立總規模 200 億元市政府引導母基金,力争 5 年内培育 5-10 家領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引進不少于 50 家行業領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實現備案基金管理規模不少于 5000 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體系。
" 去年 8 月公司成立,很快,合肥種子基金就給我們投了 200 萬元。" 合肥安與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啓所説 " 種子基金 " 的母基金,是規模 200 億元的合肥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該基金去年成立,被視作 " 創投城市計劃 " 的關鍵一步。
" 當其他機構還在和我們談判時,合肥的投資機構已經拿合同給我們籤字了,而且籤字第二天就打款。" 對創業者來説,時間就是生命線,有方(合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磊道出了其歸國創業最終選擇合肥的原因。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自 2005 年,合肥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以來,這一思路一直延續至今。外界認為,這是合肥由 " 全國最大縣城 " 向 " 中國最牛風投城市 " 蝶變的開端。
而探究合肥能孕育諸多獨角獸的核心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堅定決心和超強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