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一场新的赛博喊话:理想L7和问界新M7谁更值得买?,欢迎阅读。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News
作者:inkkk
责编:鲤鱼
9 月 12 日,问界新 M7 上市,从产品素质来看,几乎全面对标理想 L7。
短短几天时间,两款车的市场表现对比尚不可知,舆论战已经先来了。
这两天,一张疑似理想销售长篇大论怼问界 M7 的截图在网上流出,随后,另一张疑似问界方的反击也来了,从标题开始就单刀直入,「面对理想的故意抹黑我们不能没有动作」。
两张图争论角度包括问界品牌与华为的关系,两车的平台、空间、底盘、减震器、安全性、销量等,涉及面颇广。
问界新 M7 VS 理想 L7
双方提及与回应的角度是一一对应的,为方便大家阅读,我们也一一对照来看。
(注:两张长图都来自网络,出处不明,并不能代表理想或问界官方,这里为写作与理解方便,我们暂且以其立场为据,用「理想销售」和「问界方」指代双方。)
1. 品牌力
理想销售首先从问界品牌与华为的关系发难,表示买问界不等于买华为,问界品牌是赛力斯发布的高端品牌,而赛力斯属于小康集团旗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华为造车。
问界方反驳, 问界是属于华为的,并指出,问界和华为其他的合作不同,从产品研发 - 零部件供应 - 产品发布会 - 门店展销 - 大定渠道 - 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服务都在华为的监管下完成,可以说问界就是华为的亲儿子。
这里问界方还贴出了一张问界商标转让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截图。
2. 销量
理想销售表示,问界 M7 近 4 个月销量不足千台,而 L7 自发布以来近两月(官方口径数据是 6 个月)已蝉联 30 万以上中大型 5 座 SUV 的销量冠军。
问界方回应称,L7 的大卖是市面上没有更好选择的结果,就像朱元璋曾经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
「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典故是说,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兵败逃亡时,吃了一顿剩饭、白菜和豆腐煮成的汤,随从将其称为「珍珠(剩饭)翡翠(白菜)白玉(豆腐)汤」。问界方以此为喻,言辞犀利且不留情面。
问界方进而表示,9 月 16 号 - 17 号两天,新 M7 全国大定 5000 台,新 M7 才是目前 25-30W 大五座 SUV 的首选。
这里同样有附图证明,两张海报内容分别是 9 月 16 日,问界新 M7 单日大定突破 2000 台;9 月 17 日再创新高,达到 2700 台。
3. 空间与乘坐体验
第三个较量角度,表面是产品定位,实际是空间与乘坐体验。
理想销售称,问界 M7 虽然宣传是中大型 SUV,但轴距却只有 2820mm,比定位中型 SUV 的问界 M5 轴距更短(问界 M5 轴距为 2880mm),短轴距无法提供大空间,进而会影响乘坐体验。
问界方反驳,旗舰 SUV 不是拿着尺寸来定位的,新能源车轴距并不是衡量车内空间的唯一条件。
问界方接着反击,L7 看似大空间,实际上二排座椅又短又平按摩无力空调没劲,反观新 M7 空间更大,坐垫更长支撑性更好,还有 8 点式按摩 + 独立控制的空调,两车乘坐舒适和味道差异非常大。
4. 平台
梳理一下,这部分理想销售其实提出了两方面问题。
理想销售表示,问界 M7 非新平台开发产品,油改电痕迹明显,并由此带来底盘加宽、门内侧饰版高于车门、电池包突出于底盘等问题,基于电动化品牌打造的 M5 就没有这些问题;
在理想销售关于 M7 平台的表述中,还掺杂了一些内外饰设计问题,比如外观大幅度借鉴小康 IX7,车门内饰板设计上和奔驰 EQC 相似。
问界方主要是回应了平台问题,表示 M7 与 M5 定位不同,前者定位舒适,后者追求运动时尚,两台车的底盘结构完全不同,而 M7 电池包突出更是空穴来风,并附 M7 平整底盘照片证明。
5. 底盘
理想销售指出,新 M7 采用多用于 10-20 万车型的麦弗逊前悬架,毫无操控可言,而理想 L7 Air 配备前双叉臂、后五连杆、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行乘坐更舒适。
问界方反驳,L7 偏软的悬架确实在低速行驶有滤震优势,但速度一快弊端就显示出来了,刹车点头、拐弯侧倾大、成员极易晕车,碰瓷豪华品牌的悬架更是可笑。
说完体验,问界方又从成本方面再次质疑理想空气悬架:空气悬架和电池供应商两个大件的变化才 2 万,质量能可靠么 ?
此处问界方提供了 M7 四驱后悬架 / 理想 L7 air 后悬架照片对比。
6.FSD
理想销售表示,M7 搭载的 FSD 可变阻尼减震器不如理想 L 系列标配的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高级。
问界方态度鲜明:技术不是最新,但适合很重要。问界方指出,新 M7 采用由东机工提供前后双 FSD 悬架,配合英国米拉的调教,让兼顾整车舒适和支撑。
这里补充科普一下,东机工应该是指一汽东机工减振器公司;英国米拉则是全球知名底盘和 NVH 开发公司,合作过宾利,法拉利、奔驰、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车企。
问界方在此处提供了两车转弯倾斜度对比图,并附有文字说明:问界新 M7 无需驾驶员调节,自适应调节,前轴侧偏角小,车身侧倾较小;理想 L7 需要手动调节,且姿态变化不大,前轴侧偏角的,车身侧倾明显。
图片下方红字进一步强调:理想 L7 倾斜严重,轮胎抓地性丢失;底盘偏软后排乘客容易晕车;座椅皮料光滑,乘员会随着车辆转弯而摇摆。
7. 极限质量
一个出人意料的角度,理想销售表示,M7 极限承重远不如理想 L 系 列,在整备车重相似的情况下,M7 标准满载重量只有 450kg,而 L7 则是 630kg。
对此,问界方回应只有四个字:没得喷了?
8. 安全性
理想销售表示,理想 L 系列车型三款车都通过了中保研碰撞测试,且都获得的双侧 25% 小角度偏执碰撞的优秀成绩。这里没有明说,但老款问界 M7 此前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表现不佳。
问界方首先指出,老款车型的安全性也是能够得到保障的,进而又表示,新 M7 5 个亿的投入在安全上也进行了全面更新,新车 A、B 柱采用最高 2000mpa 的热成型钢,配合 CBS 材料,在被动安全方面武装到了牙齿。
回应的最后,问界方还给出了一张「M7 产品竞争力分析」雷达图,从 12 个角度全方位对比问界 M7 和理想 L7。
依此图数据,除外观内饰这一项外,其余 11 项均为问界 M7 领先理想 L7,而在主动安全、智能驾驶、智能泊车三方面,二者更是拉开了不小差距。
在博主@CarEngineer 何先生 发布的相关微博下,关于此图, 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觉得客观,也有人认为是胡说八道。
评论区整体氛围也没有一边倒偏向某一方,能看到很多不同角度的发言,比如「两虎相斗,受伤的是其他的五座」、「师傅 VS 徒弟」、「华为无敌 buff 加持,理想阴招破功」......
理想与华为
这并不是理想与问界第一次交锋,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此前的问界 M7 打残理想 ONE 事件。
今年 6 月份,李想发长微博谈论理想汽车的驱动力,其中提到,「2022 年三季度,问界 M7 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这条微博在车圈引起广泛争议, 而争议的核心在于:理想 ONE 真是被 M7 打残的 ?
篇幅有限,关于此事,今天就不做详细回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们当时的报道文章,指路→
在引爆舆论的问界 M7 打残理想 ONE 之外,李想在这条多达 1700+ 字的长微博里其实还写了很多其他内容,比如,「全面学习华为,学习最先进的企业,且尽快更新为矩阵型组织。」
李想透露,理想管理团队每个人都买了十本及以上的华为公开书籍,然后发现,「我们在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供应制造、组织财经等方面遇到的痛不欲生的问题,人家十几年前就解决了,甚至二十年前就解决了。」
随后,他还整理出了一串详细的学习华为的书单,囊括战略、研发、供应、财经、变革与 IT、人才组织与文化六大板块,共计 23 本,其中重点推荐《华为基本法》、《DSTE》、《从偶然到必然》三本。
问界 M7 有没有打残理想 ONE 不好说,但理想向华为学习一事,是有迹可循的。除开这些学习书单,理想的管理团队中有不少人就出自华为。
比如理想汽车现任 CTO 谢炎。2019 年,谢炎加入华为,在职期间,担任消费者 BG 軟體部副总裁和终端 OS 部部长,负责鸿蒙 OS 等作業系統技术的研发工作。
2022 年 8 月,谢炎入职理想汽车,出任系统研发部负责人,职位级别 M11,在理想内部仅次于 CEO 李想的 M12 级别,同年 12 月,谢炎获委任为理想首席技术官。
进入 2023 年, 又有两位在华为任职多年的高管先后跳槽到理想。
2 月,原华为全球 HRBP 管理部部长李文智入职理想汽车,担任理想汽车 CFO 办公司负责人,向 CFO 李铁汇报,据李想本人在微博的回应,CFO 办公室主要负责流程、组织、财经的变革工作。
李文智在华为工作过 18 年,前 16 年,担任过华为国内办事处主任、海外印尼子公司 CEO、海外地区部总裁,负责执行华为战略、开发市场管理体系;后两年,担任华为总部全球招聘和调配负责人,兼任华为全球 HRBP 管理部负责人。
4 月,原荣耀高管邹良军加入理想汽车,出任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职位,负责销售与服务群组,管理零售、服务、交付、充电网络,向 CEO 李想汇报。
邹良军在华为的资历更深,早在 1999 年就加入了华为,2016 年开始担任华为意大利终端公司部长,2018 年调任华为、总部,担任荣耀终端业务部海外销售与服务部部长,2021 年加入荣耀,担任品牌与营销部部长。
结合理想的团队架构,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华为高管能对理想带来的影响。
理想目前的核心团队有四人,分别是 CEO 李想、总裁马东辉、CTO 谢炎、CFO 李铁,而上述华为出身的三位高管中,谢炎直接担任 CTO,李文智和邹良军则分别向 CFO 李铁、CEO 李想汇报。
此外,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中,理想还聘请了又华为背景的高级专家孟晓坤加入,负责战略部中 IPD (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梳理和搭建工作;
就连近期热议,被曝入职理想汽车的原 iQOO 产品经理宋紫薇,在加入 iQOO 之前,也就职于华为。
另外可以插播的一则消息是,前几天,有网友爆料了一张疑似理想汽车的电机照片,其上有华为与理想双 LOGO ,文字部分显示,这应该是华为的 DriveONE 三合一电驱系统。
博主@汪司机 - 表示,在汽车之家图库看理想 L 系列汽车的铭牌,发现不同车型的电机代号有所不同,而理想 L7 Air 后电机代号为 TZ210XY,对应了上图电机所显示的代号。
理想 L7 Air 是否使用了来自华为的电机?其它车型呢?理想汽车所用电机是自研、是合作、还是贴标?
从当前的公开资料中,我们没有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唯一可以确定是,争议的另一方——问界 M7 确实采用了华为的 DriveONE 纯电驱增程平台。
写在最后
梳理完理想与华为渊源,再回过头看一开始的理想销售发言,或许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把问界与华为的关系作为首要的发难点。
理想是一家经常陷入舆论纷争的车企,这种纷争不止于「三瓜俩枣」之流,在车本身上,此前的蔚来 ES8 VS 理想 L9 之争、 L9 车型的争议与反击,都引发了不小的舆论。
理想和问界,两者都是自带流量的话题锚点,销售或网友,评论都多多少少带着情绪和战斗气息,但可以确定的是,二者的直接竞争关系已经摆在台面上。
而在昨日理想汽车发布的瓜枣榜中,理想汽车单周销量已达 0.91 万辆,问界则以 0.07 万的销量成为周榜「守门员」,双方差距仍然显著,但已经有网友开始期待,新 M7 大规模交付后,榜单会有什么新变化?
从质疑问界 M7 怎么打残理想 ONE ,到感受到新 M7 对 L7 的威胁,舆论变化背后,归根结底,是新 M7 产品力、竞争力的提升。
从上市次日订单突破 1.5 万辆,周末两天订单达 4700 辆的成绩来看,新 M7 来势汹汹,势必要在理想引以为傲的中大型增程 SUV 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这地能占到多大?
四季度,剑指理想 L9 的问界 M9 也将发布,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和学华为的理想,谁能更胜一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