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雷军不像乔布斯了,倒是有点像乔峰,欢迎阅读。
文|七号 - 宋
千呼万唤始出来,昨天全网都观看了小米汽车发布会了吗?
一句话总结我对这场发布会的想法——概念讲得好,可出名要趁早啊。
严格说,现在的汽车技术概念版图已经补齐,很难有开拓性的理念出现。
如果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是抱着全宇宙第一的想法,恐怕要失望了。8295 座舱芯片、800V 高压平台、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超高扭转强度车身、自动代客泊车、智能悬架、手机 - 车机互联 ....
这些技术你都能在竞品品牌中找到影子。
小米汽车吃了所有后来者都会吃的亏——概念都给别人讲了,再讲就没故事性了。
那是不是说,小米汽车就没机会了呢?
我想,把今天所展现的 SU7 称为 " 乔峰 " 最合适。
雷军表示,小米 SU7 没有准确的对标车辆。但明显在广泛调研后,他对产品特质是有明确想法的——智能化,媲美 Tesla Model S;驾驶性等机械素质,媲美保时捷 Taycan Turbo。
这就是乔峰在干的事呀。聪明度和段誉相当,武力值又和虚竹接近。
"SU 七 " 是一台聪明的车
但是否绝顶聪明还有问号
小米生态的技术优势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了 SU7 上,全车支持五屏互联,年轻人邀三五好友,一起在车内打一盘游戏可还行?而且有骁龙 8205 座舱芯片的加持,流畅度不会担心。加之手机和车机的无缝连接,把手机应用 Pin 到车机上,秒变车机应用,这些东西都是小米生态技术最拿手的,肯定用起来顺手。
此外,随着小米澎湃 OS 上车,大家关于速度的认知会再更新,支持 1.49 秒疾速启动,同时座舱系统 OTA 整包更新只需约 3 分钟、全车整包更新约 30 分钟等。一般来说,行业水平,启动 5-8 秒很正常,座舱 OTA 更新多在 15-40 分钟,全车整包更新 40-60 分钟很多见。
总之,生态智能技术作为前菜能极好打开大家的 " 味蕾 ",开始对一款新车产生兴趣。而当 " 全球首发的,可量产的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 " 怼在我面前时,我就知道这台车的智驾水平不会低了。
小米汽车给我们科普了一个 " 端到端 " 的概念。
端到端的典型特征是通过一个模型实现了多种模型的功能,只需要针对这一个模型进行整体训练、调整优化,即可实现性能的提升,因此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实现功能聚焦。
用大家能理解的话说,就是更像 ChatGPT 了。后者作为一个典型的端到端模型,输入文字语句即刻得到回答。SU7 特点也是类似,它克服了传统方式依赖先验环境建模的问题,直接实现通过从感知到控制功能的映射。用我的理解,这就是一上来就放大招,通过硬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颇有乔峰的处事作风——拳头即真理。
讨论智驾,就绕不开特斯拉、小鹏。这两位属于多任务框架方案,它们的特点是不同任务使用同一个特征提取器,具备便于任务拓展、节省计算资源等优点,虽然这么做会导致不同任务之间仍存在预测不一致、表征冲突的问题,但因为任务是拆解的,追溯问题清晰,有助于后期持续更新。
而采用硬解做法,则有开盲盒的风险。这是因为端到端智能驾驶,它的闭环验证比较困难,缺少足够的真实数据,目前主要还是在仿真环境中进行训练和验证,这也直接影响了它的量产落地。这就有点 " 段誉式 " 的不靠谱之感了。其实乔峰自己有时候也犯浑,不然也不会一掌把阿朱给打死了。
所以,SU7 为确保解决复杂问题,肯定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和反复模型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道小米汽车 2024 年进入第一梯队的目标会不会定得太高?
"SU 七 " 是一台武力值极高的车
能扛能打值得期待
评价一款车能不能打,我们可以围绕三个维度:(1)三电技术;(2)智能底盘;(3)车身技术。
乔峰的爆发力和二弟虚竹不相上下,SU7 所能拿出的三电技术相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完全不怵。
SU7 采用超级电机 V8s 的电机转速高达 27200rpm,这是最先进最强的汽车电机了,2.78s 的最快百公里加速,预计在它的售价区间里面会是前三。在全价格区间里面,对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3.2s 的百公里加速,SU7 也能打。
小米对电机的命名,是沿用了油车的逻辑,V8 在燃油车时代是性能猛兽的代表。V8s 的最大马力为 578PS,峰值扭矩 635N · m,这与保时捷 4.0T V8 发动机动力数据相当,小米汽车埋下的致敬梗,大家有发现吗?
而在电池技术上,SU7 拿出的电芯倒置也是安全保证。
动力电池包为了节约空间,电芯模组多为采用端面液冷的方式进行冷却。而目前的电芯的正负极均朝上,此时电芯的防爆阀也要朝向上方設定,这就使得电池包的泄压阀会对着乘员舱,会增加车载成员的乘车风险。对于传统汽车而言,因为有车身地板的二道保护,本着随大流成本更低的思路也就将就了,不过 SU7 采用了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所以选择电芯倒置更合理。
你可能会说,保时捷有悬架啊。保时捷 Taycan 配备的自适应空气悬架系统能够基于传感器记录在强力加速、制动、快速转弯或在不平坦路面上发生的身体运动,且根据驾驶模式主动连续调整每个车轮,不好意思,类似的软硬體技术,SU7 也有。当然,底盘悬架就像篮球鞋,配置再好,最后还是看实战。所以我们两三个月后再来聊。
关于车身技术,SU7 的抗造能力恐怕是行业无右手。
其车身扭转刚度高达 51000N · m/deg,虽然 CTB 电池包一体化车身技术的车型扭转刚度都不会低,具体参考比亚迪海豹的 40500N · m/deg,但 SU7 能达到如此级别,说明不仅是取巧,还有硬核技术支持。
SU7 的白车身车身采用了超级大压铸 9100T 技术,打造一体化后地板。特斯拉把这项技术带到了大众视野,但要说搞制造,中国车企执行力和果断力堪称一绝。
当然了,技术本身突出,但对于小米的目标用户,碰撞维修经济性是一大考验。你不能指望 SU7 用户能像特斯拉一样信仰忠诚,也不能指望像保时捷 Taycan Turbo 一样撞了也无所谓。
带着这样的疑问,大家再看 SU7 的设计,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有思考,三段式后地板压铸设计不至于一追尾就钱包吐血。
总结
小米 SU7 造型设计发布后,网络有 1/3 的心凉,1/3 的惊讶,还有 1/3 的疑惑。
心凉是,这个尺寸,又是跑车造型,完全不是交个朋友这么简单。
惊讶是,小米要主打运动性能,价格普遍认为不低于 25 万,年轻人买不起呀。
疑惑是,纯电运动轿跑各家珠玉在前,小米汽车还有机会否?
在这番舆论风口下,小米汽车一直在想办法,比如更大胆的路测,通过实车上路维持讨论度。
但赚个眼缘还不够,最终能提高大家价格接受度的还得是技术。在距离 SU7 上市还有几个月时间里,12.28 号的小米汽车发布会意义可见一斑。
一场发布会下来,让一个此前没有接触汽车领網域的大拿全程讲解汽车技术,能有如此效果我给 90+。起码我听到了很多 " 最 ..." 后面加了 " 之一 ",这是一位后来者对造车这件事应该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