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大客户销售第一定律:赢得客户认可必须掌握的核心策略,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沣大客户销售 Author 徐继军
作者 | 徐继军(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高级合伙人,华沣管理研究院院长)
来源 | 华沣大客户销售,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引言:
大客户销售要想最后能够赢得订单,必然首先赢得客户的认可。要想赢得客户认可,必须满足三个基础条件: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客户期望、赢得客户信任。但是,要具体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策略和方法?这是这篇文章重点要回答的问题。
无论大客户经理是想从客户那里获得一笔大额投资、赢得一个工程合同、拿下一个管理咨询项目,还是想要销售给大客户一套管理軟體、一台医疗设备、一台重型机械、一批生产物资、一批办公用品、一份保单;不管企业销售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多么高大上,或者是多么价廉亲民,要想最终赢得订单、完成销售,都必须首先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赢得客户认可。
赢得客户认可是赢得订单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大客户销售的第一定理。
那么,对企业大客户经理而言,要想赢得客户认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二个条件:满足客户期望;
第三个条件:赢得客户信任。
创造价值
什么是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就是客户需求被满足的感觉。虽然客户价值有很多量化评价的方法,但客户价值本质上是客户主观上的综合感受。
心理学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叫 " 锚定效应 " ( Anchoring Effect ) ,是说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评估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就像船锚一样。基点确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在购买决策过程中," 锚定效应 " 随处可见、不胜枚举。因此,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有的客户需求可能是节约时间,有的客户需求可能是节省成本,有些客户需求可能是质量过硬,有的客户要求稳定性高,有些客户要求是弹性更强,应该说客户需求各不相同。
通常情况下,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要求,是既要又要还要,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衡量,客户自己可能也很难说得清楚,其结果往往需要通过非常复杂的评估和决策程式,比如评标程式,才能在客户内部达成关于产品或服务价值评价结果的共识。
所以,要想为客户创造价值,首先需要通过扎实的商业情报工作,完成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具体到每个客户,对价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客户价值最终指向的方向确是相对一致的,无非就是更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稳定的交付、更好的体验感等等,万变不离其宗。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价值目标之间很可能是互斥的。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和核心优势各不相同、产品服务特征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企业只能满足部分客户,而不是全部客户。这客观上就要求企业做出明确的战略选择。
我们可以将客户价值分为基础价值(硬收益)和附加价值(软收益)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基础价值(硬收益)
基础价值就是产品服务直接带给客户的价值,这也是企业和客户关注的核心内容。客户价值中的基础价值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产品服务的功能性指标要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这是客户购买产品服务最为刚性的价值诉求。基本功能性指标门槛,通常没有讨论空间。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产品质量也有高低之分。但是,产品质量越高通常就需要客户付出更高的成本。这种更高的质量是否必要,取决于客户的选择,并不一定对客户都有价值。
任正非曾经说过:我们把煤炭洗白,这对客户没产生任何价值。同样的道理,我们把一个产品做的很复杂,耗费了很大的精力,而用户根本不去用,那么一样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让客户认可你的价值比创造价值更重要。
第二,产品价格。通常所说的物美价廉,翻译成通俗的说法,就是 " 既要质量好,又要价格便宜 ",实际上这两个指标本身是互斥的,往往很难兼顾。不同客户在质量与价格之间的决策导向是不同的。最为常见的情况是,同等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看谁的价格更便宜。少数情况下,也有客户会看同等产品价值,即相对固定的客户预算前提下,看谁的产品质量更好。
对于一些价格比较高的产品,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想办法降低客户的支付压力。例如,有一家空气净化器公司为客户提供免费安装空气净化器并免费使用 15 天的服务,客户满意再付款;如果不满意,公司会把机器拿走。使用完 15 天之后,如果客户买单有压力,也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让客户一边使用机器,一边分期付款。
第三,产品交期。在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组合确定之后,产品交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客户价值。通常来讲,客户要求的产品交期越短,对企业压力越大。为了保障及时交付,企业往往需要具备非常巨大的生产能力,或者保持比较高的库存水平,这些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不可忽视的成本。要提高产品交期水平,企业除了增加资源投入给予基础能力保障之外,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进行效率挖潜,是更值得推荐的做法。
第四,供应链稳定性。此项客户价值越来越被客户所关注,因为在很多企业的竞争战略中,供应链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企业的重要 " 器官 ",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商业模式创新层数不穷、社会分工合作已经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新冠疫情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造成明显冲击的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客户对中国供应链稳定性的担忧。稳定性是赢得客户信任的重要保障。
第五,供应链弹性。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所有企业都必须要打起精神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应对客户的三心二意。在这种情况下,小批量、多批次生产就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交付能力,必须予以不断强化。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也势必会将这种压力传递给自己上游的供应商。
总体而言,企业为客户创造的基础价值指向是比较明确和稳定的。当然,企业要在这五个相对互斥的指标方面都做到拥有竞争优势,是非常巨大的挑战,也没有必要。正确的做法,是要根据自己的战略定位,选择符合自身竞争战略的基础价值指标组合。
2、附加价值(软收益)
企业仅仅为客户提供基础价值够不够呢?
在稀缺时代,供不应求,完全没有问题。但在丰饶时代,供过于求,客户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竞争变得越来越立体化了。这种情况下,除了提供产品服务的基础价值之外,企业还需要提供能够令客户满意的附加价值,通过为客户创造各种 " 小惊喜 ",来赢得客户认可。
企业为客户提供的附加价值,通常包括以下三大类:
第一,顾问价值。常言说 " 买的没有卖的精 ",企业相对于客户而言,在自己的产品服务领網域天然更具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完全可以转变成为提供客户的附加价值。向客户提供顾问价值,投入小产出高,却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销售策略。
通常而言,客户需求并不等于解决方案本身。顾问价值,更多体现在解决方案的优劣方面。比如,客户想把一批从 A 地运到 B 地,这是客户需求。但是,具体用卡车、用火车还是用水运,这是解决方案。如果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是 " 从需求到方案 ",那么企业的角色是专家顾问,是客户的合作伙伴。如果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是 " 从需求到发货 ",那么企业的角色是供应商,是被客户选择的对象。二者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然差别巨大。
客户需求中已经确定的已知条件,大家都看得到。但是,需求中往往隐藏着连客户自己都说不清楚或者没有意识到的内容,就需要大客户经理去分析、去判断、去界定。比如,客户作为建筑环境系统方面的小白,去找供应商说 " 我想买中央空调 "。这个时候,供应商首先应该还原客户需求为 " 控制冷热 ",然后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建筑特征、使用场景、预算额度等)提供对客户最佳的建议。很可能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建议客户购买分布式空调系统。这个时候供应商扮演的就是专家顾问角色,客户此时的还价意识往往会减弱,防御心理也会明显减弱。
在最深入、最完整的信任关系中,顾问与客户之间不存在任何界限,业务问题与个人问题甚少彼此隔绝。信任关系两端的双方对彼此知根知底,明白自己在对方经营和管理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品牌价值。在大客户销售过程中,品牌往往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力,显著影响着客户的购买决策。这也是品牌价值的直观体现。
大客户购买的产品或服务,通常不是用于一次性消费,而是用于投资或生产。所以,大客户对购买产品服务的价值评估,并不仅限于产品服务本身的价值,而且会非常关注所购买产品服务未来的价值创造和使用风险。所以,大客户对所购买产品服务的评价维度会更加复杂。品牌代表着经过大量市场检验得到的产品服务质量背书,本身代表着质量水平。品牌可以帮助客户明显降低决策难度、降低决策风险。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客户宁可选择产品价格更高、交付条件相对更不友好的大品牌供应商,而放弃选择性价比更好、交付条件更优的无品牌或者小品牌供应商。这实际上来自于客户的理性选择。
阿那亚位于秦皇岛北戴河新区,2013 年初建成时,是一个被 " 判死刑 " 的文旅地产项目。但是后来,这个项目实现了两个可以在地产界独步天下的数字:90% 的复购率和 90% 的转介绍率。阿那亚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四个字:用户驱动。只要业主提出投诉,不管这个要求多么无理,阿那亚都会及时响应、想办法去解决。比如有个大姐,投诉晚上的路灯太亮,晃得她睡不着觉。但路灯是串联的,不能单独关一个,但是又得给客户解决问题,怎么办?最后客服只好把她家窗前的那个路灯灯泡给拧下来。有意思的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这个投诉的大姐从此成了最热心的业主,为他们转介绍卖了不下 20 套房子。
做企业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要把账算清楚,投入产出是多少,成本收益是多少。但阿那亚的创始人马寅说,在阿那亚的模式里,恰恰没有任何公式可以算清这笔账:我花很高的成本满足了客户的诉求,这笔钱也许能赚回来也许不能,而且,什么时候赚回来?能赚回来多少?也不知道,因为它中间的转换器是人心。如果非要等算清楚了再行动,那也就没有今天的阿那亚了。
所以,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势能,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其实也为客户提供了品牌价值。
第三,服务体验。归根到底,大客户销售过程中,企业面对的都是具体的一个又一个的人。是人就有感受和情绪。企业的大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在面对客户方面相关人员时,如果对客户方面相关人员的感受和情绪产生积极影响,获得对方的认可,也会对销售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服务体验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杂和细致。可以对几个方面予以特别关注:其一,是企业大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的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恪守时间、职业着装、专业表现、积极态度、稳定情绪等等都是服务体验的首要来源。其二,是产品服务交付的仪式感。无论是这种仪式感是刻意为之,还是润物细无声,公正规范的檔案、产品美观的外观、前后一致的承诺,都会让客户更加确信 " 这是一次正确选择 ",并不断强化这种心理投射。其三,是适当营造的稀缺感。如果前两个方面是 " 推动 ",那么稀缺感就是 " 拉动 "。" 物以稀为贵 ",在产品服务呈现和交付阶段适当营造 " 稀缺感 ",提高客户的期待值,可以拉高客户对产品价值的评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适度 " 是非常关键又很难量化的指标。就像啤酒一样,不能没有泡沫,但如果泡沫过多,结果却可能会事与愿违。应用之妙存乎一心,需要在大客户销售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校准。
满足期望
客户期望,并不等于客户需求。如果一定要做定义的话,客户期望就相当于客户需求和客户需求之上附加的 " 泡沫 "。
前面提到的阿那亚,今天已经成为了传播价值观的文化品牌。过往,很多度假房,人来了以后发现卫生还得自己做,孩子还得自己看,饭也得自己做。等什么都忙活好了,第二天也该走了,完全没有度假的感觉。
所以马寅和他的团队想到了建一个食堂,过来度假的人可以不用在家做饭;成立儿童托管中心,帮忙照顾孩子;设立管家服务的团队,做卫生或者其他的家政服务,都能满足:有年轻父母需要一进门就给孩子温奶 ,阿那亚的研发团队就思考,在进门处牺牲一部分面积作为行李安置空间,并配以插座,业主进来后,可以方便地将行李打开,赶快插上温奶器,而不是将行李随意放在地上,蹲在某处插座旁尴尬操作……很多人去食堂吃完一顿饭,就把房子买了。越是看似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意义越大。
就像神秘莫测的 " 我的闺蜜说 " 一样,客户期望的来源,往往也很复杂。可能源于客户方的企业政策,可能源于当事人的个人偏好,可能来源于某位关键相关人的提议,可能来源于某个偶发新闻事件,可能源于某种地網域文化特征,可能来源于某种行业陋习,甚至来源于大客户经理不经意之间的培养。
但不可否认的是,客户方面的当事人,最终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往往不完全是理性的客户需求,而是带有感性特征的客户期望。所以,客户期望是双方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不能忽视,而且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和应对。
大客户经理对客户期望的识别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双方合作关系能否成立,或者能否保持稳定。
客户的期望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大客户经理为了获取订单,给了客户一个很大的折扣,那么客户就很有可能认为这种做法是标准做法,从而在未来交易中期待类似或者更多的折扣。比如,企业对客户方面某位关键人物提供了热情招待和节日拜访,往往一段时间后就成为了 " 约定俗成 ",这位关键人物对此也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期待。
客户的期望需要鉴别和管理,而管理客户期望的基础是明确客户的期望。
以管理咨询服务为例,就经常会碰到管理客户期望的问题。我们知道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需要长期循序渐进才会有明显的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管理咨询机构经常可以碰到一些客户,就期望管理咨询专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内部团队能力和状态、取得明显的业绩提升。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对客户期望分层描述的方式,完成客户期望管理。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管理咨询行业客户预期管理示例
有人按照客户期望将客户抽成四大类,可以给希望识别和管理客户期望的企业一些参考:
第一种,增长动机客户。此类客户的期望就是希望通过购买产品服务让自己变得更好。面对此类客户,企业在提供产品服务的方案时,需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认真细致地面对客户提出的每个建议和要求,最好能够邀请客户方的关键人员提出具体建议,甚至深度参与方案制定的过程。与客户的共创共建,是最终赢得客户认可的关键策略。
第二种,脱困动机客户。此类客户的期望就还是希望通过购买产品服务帮助自己摆脱困境。此类客户往往不怎么关心方案,关键看最终结果。相对于增长动机客户需要勇闯辉煌、勇于探索的劲头,脱困动机客户则表现出对安全和可靠更高的期待。面对此类客户,不要只强调自身解决方案有多厉害,而是将重点放在展示企业过往解决此类并取得成功的经验,让客户有安全感。
第三种,平衡动机客户。此类客户既没有增长动机客户的进取心,也没有脱困动机客户的焦虑感,四平八稳,岁月静好,感觉似乎是无欲无求。用美好未来牵引,或者用深挖痛点激发,都可能无功而返。这类客户表现出极强的 " 风险厌恶 " 特点。面对此类客户,短期内可能难以有效切入,而是要保持互动,等待打破平衡的机会出现。
第四种,自负动机客户。此类客户自我感觉很好,业务发展欣欣向荣,内部管理井井有条,往往是行业标杆,甚至有些独孤求败的感觉。此类客户最主要的动机在于,未来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来自未来的机会和压力,往往是打动此类客户的切入点。
建立信任
信任是客户对企业或者大客户经理关于未来承诺的信心。信任的建立通常来自于过往合作历史的印象积累。
信任是合作关系成立的基础。客户对大客户经理及其所在公司的信任与否,直接决定了双方合作关系的质量,或者能否建立合作关系。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影响到建立信任的关键特质,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改变认知、专门训练得到。其中,有几点关键结论值得企业特别关注:
第一,大客户经理关系重大。
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已经有研究可以证明:
客户对大客户经理的感觉基本代表了对其所在企业的感觉,二者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客户对大客户经理的信任,有助于增强客户对其所在企业的信任。
美国著名推销员乔 · 吉拉德(Joe Girard)曾经总结出了 "250 定律 "。他认为每一位客户身后,大约有 250 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名客户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 250 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客户,也就意味着得罪了 250 个人。而在这个信息快速流通的互联网时代,如果你得罪了一名客户,影响的远远不止 250 个人。所以,对于品牌来说,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在客户中的口碑。这种第三方的良好评价,将会促进更多的客户选择相信该品牌并为它买单。
这意味着,企业要赢得客户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客户经理本人的表现。
第二,与大客户建立信任需要足够的时间。
建立信任确实需要时间,这是基本规律。
这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客户经理作为企业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界面,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否则无法有足够的时间积累,使得信任的建立缺乏基础。另一方面,大客户经理需要通过时间,向客户证明自己值得信任。
第三,大客户经理需要表现出相应的特质。
能够赢得客户信任的大客户经理,需要深刻理解并且照顾到客户利益,需要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需要具备可靠的特质,还需要可爱的特质。
有研究证明,在建立关系的早期阶段,大客户销售经理的专业能力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熟悉业务,显然有利于打开局面;随着双方逐渐熟悉,可靠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履行诺言成为关系走向深入的基础;当双方关系继续深化,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客户需要和期望,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可靠这项特质在双方关系各个阶段都很重要。
当然,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与客户对供应商服务能力的认知度直接相关。我们服务客户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成功案例越多,客户就对我们越信任。信任度的建立也不能仅仅依靠销售人员孤军作战,而是要充分借助组织层面力量,让销售人员能够借势更好地推动与加速客户信任度的建立。
喜欢这篇文章
请为我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