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大黄鱼:从赶海到养殖,一部浓缩中国海鲜史,欢迎阅读。
●分拣工人大多为年轻女性,这份不定期的分拣工作一晚工资约为 400 元 / 次。
●大黄鱼白天是银白色,晚上是金色。图为半养殖黄鱼,宁德本地俗称 " 半瓜 "。图源:作者供图
夜捕是为了迎合市场对通体金黄的大黄鱼的偏好。大黄鱼因金色皮腺体呈现金黄色,但极易被紫外线分解褪色,因此同一条黄鱼夜晚和白天捕捞,完全是两个价格。
七八点天将黑的时分,养殖户在村里请的熟练分拣工人已各就其位,各大渠道的监工也同时到船,确定自家近海渔排大黄鱼的情况。
渔人将网箱的鱼网从水面捞起,框中通体金黄的大黄鱼显露真容,水面呱呱声一片。网箱边已经准备好了巨大的冰水箱,用网兜捞上大黄鱼之后,必须迅速倒入冰水箱,盖上遮光红布。
大黄鱼保持金色、在冰水中昏厥约 10 分钟不到,进入半死亡状态,即可进入分拣装箱环节,紧接着则是持续到凌晨 12 点的称重、分拣、加冰、打包的流水作业。这些黄鱼会流向各大销售渠道,过不了几天,这些大黄鱼就会端上城市各大餐厅的餐桌。
大黄鱼会发出呱呱的声音。纯养殖大黄鱼,宁德本地俗称 " 菜瓜 ",市场价约 15 元 / 斤。今日捕捞的是黄鱼世界的新面孔:半野生大黄鱼,俗称半瓜,价格大约是同规格菜瓜的 3-4 倍。
最近几年,野生大黄鱼则以动辄几千元 / 斤的 " 天价鱼 " 姿态进入舆论界,与 " 菜瓜 "、" 半瓜 " 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是大黄鱼,价格缘何判若云泥?故事还得从五十多年前说起。
1
" 灭绝式捕捞 ":从白菜价到天价
1970 年代的闽浙沿海地区,野生大黄鱼多如牛毛,供应充足,最便宜时零售价低至每斤 0.1 元,而同期的白菜和猪肉价格分别是每斤 0.08 元、0.6 元,真是名副其实的 " 白菜价 "。
野生大黄鱼卖出白菜价的局面,离不开特殊捕捞方式 " 敲罟 " 法的大面积推广。
敲罟,也可简称敲竹杠,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敲罟法捕鱼,即两条母船和几十条小船,围成一圈,不断敲击绑在船上的竹板,缩小包围圈到一定距离,再加大敲击力度,震晕黄鱼后,再一并捞起。
这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捕捞方式被浙江人学会之后,当地黄鱼产量大增。巅峰时期属 1974 年,浙江省数次组织深入远海大黄鱼越冬地进行大规模捕捞,仅东海区的大黄鱼产量就达到 19 万吨。
敲罟法保证了廉价而充足的大黄鱼供应,却付出了 " 灭绝式捕捞 " 的沉痛代价:在使用敲罟法捕鱼的海区,黄鱼无论规格大小全部晕厥,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始经历断崖式衰竭。在强大的捕捞压力之下,1988 年全国大黄鱼实际产量不足 2 万吨,1990 年以来已难以形成渔汛。
在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中,大黄鱼是讨口彩的菜肴,更是吃席必备。大黄鱼必须大,在大黄鱼资源充沛的年代,一条三五斤的大黄鱼非常常见。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上海人的餐桌上,野生大黄鱼一度消失了很多年。
物以稀为贵。曾经便宜如白菜的野生大黄鱼,近些年常常卖出几千元 / 斤的高价。
2022 年 1 月,浙江象山一渔船一网捕到近 4000 斤野生大黄鱼,总计卖出 957 万元,折合每斤超过 2000 元。同样是 2023 年的冬天,浙江宁波的山村渔民在象山港的宁海湾中央山岛周围捕获到一条长 67 厘米,重达 4.8 斤的野生大黄鱼,卖出 2.66 万元。
一边是稀缺而天价的野生大黄鱼,一边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巨大市场需求,养殖大黄鱼产业于是应时而生。
2
从 " 讨海 " 到养殖
大黄鱼出水即死,曾经被认为不能养殖。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养殖大黄鱼的技术难题早已被攻破。
如今,大黄鱼是中国最大的海鱼养殖品种。根据 2022 年的数据,宁德大黄鱼贡献了中国大黄鱼总产量的 96%,产量在十年间翻了 3 倍。
传统的 " 网箱养殖 " 是大黄鱼最主流的养殖方式。
最早,养殖户大多采用小型浮动式网箱,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养殖门槛低。但是这种网箱装备落后,抗风浪能力差,只能在浅湾近海处生产,超负荷高密度布局网箱则带来一系列环境后果:水流不畅、饵料沉底污染水质、大大超过海区的生态承载力,加剧了产生赤潮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海区的生态平衡。
近海部分区網域实行禁养措施后 , 普通网箱养殖的面积逐渐在缩减。如今,更主流的是通框网箱养殖。
通框网箱在抗风浪上更有进步,可以到达比浮动式网箱更远的浅海位置。
通框网箱连在一起形成渔排,走起来很稳当,还可住人,渔人每日的养殖和生活都在此处。宁德渔民通常在岸上有住处,因此形象地把去海上称为 " 去下面 "。
可以说,近二十年多年来的养殖大黄鱼产业填补了市场供应的巨大空白。只不过,如今市场上行销的养殖大黄鱼,与曾经的野生大黄鱼的口感存在着巨大鸿沟。
吃过野生大黄鱼的人,基本都能辨别出这种口感差异:野生大黄鱼细腻、清香无异味、脂肪含量低,肉形成自然的蒜瓣肉。养殖大黄鱼则散发出土腥味和异味、身型滚圆、肥腻、肉质松散,人工感强。
相应地,口感差异也反应在价格上。热爱大黄鱼的传统食客对养殖大黄鱼存在诸多负面不满,更加推崇野生大黄鱼的神话,野生黄鱼的价格被进一步巩固。在大黄鱼养殖大市宁德,一条 1 斤的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价格差异高达 20 倍以上。
在巨大的价格空间中," 半野生大黄鱼 " 应时而生。
3
从养殖到 " 半野生 "
早期大黄鱼养殖的目的简单粗暴:安全地把黄鱼养大、高效地让鱼长肉。一条野生黄鱼长到 400 克需要两年时间,而养殖大黄鱼短至半年就可上市。这曾经是让人振奋的消息,意味着产业有希望。
当代黄鱼养殖者的新命题,则是如何把黄鱼养好,提高附加价值,防止烂价,并尽可能让养殖黄鱼更接近野生。
要想养出口感更佳、附加值更高的大黄鱼,需要让大黄鱼在更接近野生的水质环境中 " 少吃多运动 "。
●宁德半野生大黄鱼养殖基地的插杆围网如同大黄鱼的巨大足球场,围网最大深度可达 20 多米。图源:作者供图
宁德 " 野化 " 大黄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告诉我,为了保证大黄鱼的口感,他们试着模拟自然条件下黄鱼的生长状态——低密度、少投食、高运动、大水量、强水流。而这也意味着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为了顺应黄鱼的生长规律,气温下降时不喂食;大潮期间海水流速加大,鱼会有更多运动,此时才会补充饲料投喂。
因此,与粗放养殖的大黄鱼不同,这种半野生大黄鱼长得更慢,一条 1.5 斤的半野生大黄鱼的养殖时间就需要 4 年。
●除了网箱和深海网箱之外,近年新起了围网养殖法,主要在福建省采用。围网养殖模式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野生环境 , 最大的深度可达 20 多米。根据《不同养殖模式及流通方式的大黄鱼品质评价和等级判定》,围网养殖鱼的各项数据最接近野生。
围网与深水网箱养殖养出的半野生大黄鱼品质的确更优 , 回报也丰富,但风险更大、养殖成本更高,同时," 半野生黄鱼 " 刚刚面世不久,需要养殖户同步解决销售端市场推广的难题,链条极长。小生产者基本没有能力进入,更多只能通过合作的形式加入进大集团的生产之中。
如果说在陆地上只要有 1 亩地尚可精耕细作,那么海洋养殖绝对是个比拼实力和资源的大项目,资源更加集中,头部效应明显,小生产者难分得一杯羹。
除了小生产者入局难," 半野生 " 大黄鱼受到的另一个质疑则是:野生就是野生,养殖就是养殖,哪有中间状态?
" 半野生 " 只是一个市场用语,指代在纯养殖和纯野生中间状态的黄鱼,并没有实际的生产标准,可能是来自传统网箱优化而来,也可能围网或深水网箱重成本精细养殖。目前,市场仍然缺乏更精细的分级和大黄鱼养殖溯源系统。
4
竭泽而渔
回顾大黄鱼经历的这五十年:人类向海洋索取,一度竭泽而渔;攻破养殖难关之后,大黄鱼又临近泛滥;如今则进入了向 " 野生 " 无限逼近的 " 野化养殖 " 道路。海边以大黄鱼为生的渔民,也从靠天吃饭的讨海生活转变成了与海洋合作的现代化养殖。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大黄鱼的价值锚点似乎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 " 野 "。
我吃过野生大黄鱼,那种细腻纯净的滋味隐约就是 " 自然的风味 "。我也常会抱怨养殖鱼的鱼腥、不好吃,洞察到这些腥味的来源,考察过大黄鱼的各种养殖方式,因此更加珍惜如今还能吃到的野生鱼类和海鲜。
令人感慨的是,粗放攫取资源的时代过后,现代人只能用越来越高的投入和成本,努力地接近 " 自然的风味 "。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〇参考资料: [ 1 ] 《大⻩⻥养殖》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004 年 ・北京 [ 2 ] 《不同养殖模式及流通方式的大黄鱼品质 评价和等级判定》2022,石钰琢 [ 3 ] 《营养与养殖大黄鱼品质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马睿 2014 [ 4 ] 《8 天近 16 亿尾大黄鱼苗倒入大海!140 多家苗场自发签订放生協定,能否扭转烂市?》大国渔业,2019
作者:苇杭
图片来自作者
编辑:泽恩
版式: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