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懂车帝冬测火了,余承东掀了谁的桌子?,欢迎阅读。
一场冬测,引爆了车圈儿,估计谁都没想到一次平平无奇的续航测试引起了这么长的一串连锁反应。
"
车企围攻,实属罕见
能够让这么多的车企将矛头对准一家媒体的评测,这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实属罕见,毕竟在国内汽车圈当中车企与媒体之间的各种暧昧由来已久,相互制造 " 嗨点 " 也是日常操作,在这种氛围下这么直接撕破脸还是个少见的事情。
12 月 6 日,懂车帝公布了冬测成绩,其中 " 插混组,统一 WLTC 标准纯电续航达成率 " 一项测试当中,问界 M7 增城版的续航达成率排名垫底,仅为 31.6%,面对这样一个刺眼的数据,余承东坐不住了。
" 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科学与严谨才是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用词之尖锐符合余承东的大嘴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问界对于这一评测的极度不满,其认为车辆在正式测试前进行了共计 71 分钟的空调制热,在车内温度达到 24 摄氏度后,又持续制热 40 分钟。在此过程中有十余次开关车门、车窗的操作,其中最长时间超过 3 分钟,大幅度增加能耗,导致电量快速下降,背离用户真实使用场景。
接下来是长城,魏碑高山 DHT-PHEV、魏牌蓝山 DHT-PHEV 和哈弗猛龙分别以 46.29%、44.78% 和 35.83% 的达成率排名这一测试的第六、第八、第十二位,不满的原因与问界提出的观点相似,对此长城对外公布了以 " 硬刚?爆料?揭真相?捞干的,还得看长城 " 为题的沟通会,在 12 月 14 号沟通会当中宣布开放新能源测试平台。
沟通会当日,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微博上表示:" 长城汽车打造的新能源环境测试能力,现面向全行业开放,以提供更严谨、更公正、更客观的产品测试。" 这其中包括开放新能源测试平台,开放黑河冬测中心,以及旗下所有新能源测试设备,同时还为媒体提供夏测装备和测试建议。
后续吉利也参与到了这场争论当中,杨学良在微博公开表示:" 我同样认为测评过程不科学、不严谨,结论不令人信服,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伤害了懂车帝自身的公信力。"
对此,懂车帝也作出了官方的回应, 称 2023 懂车帝冬测所有项目使用统一测试标准,符合用户冬季极寒环境用车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并且在长城汽车举办沟通会的当天上午进行冬测开放日,并邀请车企现场观测,并且对一些网络自媒体对此事的报道进行追责。
如何看待媒体评测?
不针对懂车帝的这次冬测,仅从媒体评测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其实就会引起一些思考。现在汽车垂直平台上流量比较高的有两点,要不是美女出镜,要不就是多车的对比评测,一个是视觉层面拉动观看量,另一个就是通过竞品之间切磋来带出话题。而且我们现在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类型的评测,传统的、无厘头的、场景的,基本上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消费者为什么爱看对比评测?这时候就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官方数据的可靠性更高还是第三方给出的评测数据可信度更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很好回答,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倾向后者,同时这也很好理解,车企官方给出数据就像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谁会在宣传自家产品的时候给出一些负面数据呢?
这也是催生出媒体评测的根本原因,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对第三方给出的信息更加信服,就像自己去找鉴定、装修去找监理等等,希望熟悉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来给出一些更加专业的评测与鉴定。
尤其是在当下的新能源时代,相对于内燃机时代,续航这一最为关键的产品核心要素受到了众人的关注,再加上新能源车的特性、动力电池的一些 "" 先天缺陷,低温续航这也是行业当中一直存在的痛点之一,所以消费者更希望看到在真实的环境下,产品究竟能够有着怎样的实际表现。
那么这个是时候就需要注意,这个所谓的 " 专业评测 " 究竟是否能够称得上专业。评测是一套成体系的测试,也是一个非常严谨、有着标准化流程的测试,那么媒体评测是否满足这些要求?可能很难,大多都停留来娱乐的层面。
媒体的阵仗搞得再大,相对于专业测试来说,在人员专业程度、设备仪器准确性、场景规划合理性、测试环境公平性、测试预算等多个环节上均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众多车企对一些评测结果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其实不光是车企不满,就连大众消费方面也对现在行业当中的一些测试提出了质疑,以续航测试为例,出发前电量、测试环境、测试过程这些细节都没有对外公布,再有参加测试的车辆出厂时间、测试前行驶里程、车辆电池寿命这些产品自身的关键信息似乎也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统一。
那么现在这个逻辑就很清楚,国家标准就在那摆着,但没按国家标准进行测试,虽然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下做到所谓的极致,测试结果对于车企来说依然是不准确的,而且这种评测也对车企的声誉产生了影响,对公众产生了误导,自然不能让其接受,这么看的话,一些所谓的预设的标准化场景倒不如放到实际用车场景当中来进行测试更有实际意义。
真评测还是赚流量?
媒体评测最终要获取的是什么?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毕竟车企卖车卖得多与少这件事对于媒体的影响也不会很大,而且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输送,这个时候再看,要的其实就是流量, 现在什么能换来流量?自然就是话题,有话题的车、有话题的品牌,这些放在一起也会将话题无限放大。
现在这个环境下,谁有流量,就基本上有了一切,后续的合作也会接踵而来。就这个问题,在 12 月 12 日网络上也流传出了疑似懂车帝的冬测报价单,图片当中展示了 " 自主品牌 " 与 " 豪华 / 合资品牌 " 两档权益,其中自主品牌一栏当中的冬测驾趣版直接报价 1600 万元。
这张图一出,更加点燃了这次事件的热度,之前还在强调公平公正,没有差异化对待,尽管有懂车帝相关人员表示冬测的 53 款车没有任何一款有商业合作,也没有车企可以干涉测试、影响测试结果,但是这张图的真实性其并没有予以否认,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和金钱挂钩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对于现在国内的汽车媒体行业来说,现在的公信力其实并不高,就像前面说的,中国汽车市场在短短几十年间的快速发展让车企与媒体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甚至说现在整体环境就缺少一些真实的声音,这种现状对于后续的发展显然埋下了隐患。
最后回到评测这件事来说,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于评测的内容需要有一些判断,虽然让消费者自己做判断这件事听起来很扯,但是这个行业现实的就是这样;此外从车企与媒体的角度,对于新能源这样一个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且明确为后续发展主要路径的能源类型,需要统一一个标准,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个道德与技术层面的约束。【iDaily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