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懂車帝冬測火了,餘承東掀了誰的桌子?,歡迎閲讀。
一場冬測,引爆了車圈兒,估計誰都沒想到一次平平無奇的續航測試引起了這麼長的一串連鎖反應。
"
車企圍攻,實屬罕見
能夠讓這麼多的車企将矛頭對準一家媒體的評測,這在這麼多年的發展當中實屬罕見,畢竟在國内汽車圈當中車企與媒體之間的各種暧昧由來已久,相互制造 " 嗨點 " 也是日常操作,在這種氛圍下這麼直接撕破臉還是個少見的事情。
12 月 6 日,懂車帝公布了冬測成績,其中 " 插混組,統一 WLTC 标準純電續航達成率 " 一項測試當中,問界 M7 增城版的續航達成率排名墊底,僅為 31.6%,面對這樣一個刺眼的數據,餘承東坐不住了。
" 坑人的測試,誤導民眾!科學與嚴謹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用詞之尖鋭符合餘承東的大嘴風格,同時也表現出了問界對于這一評測的極度不滿,其認為車輛在正式測試前進行了共計 71 分鍾的空調制熱,在車内温度達到 24 攝氏度後,又持續制熱 40 分鍾。在此過程中有十餘次開關車門、車窗的操作,其中最長時間超過 3 分鍾,大幅度增加能耗,導致電量快速下降,背離用户真實使用場景。
接下來是長城,魏碑高山 DHT-PHEV、魏牌藍山 DHT-PHEV 和哈弗猛龍分别以 46.29%、44.78% 和 35.83% 的達成率排名這一測試的第六、第八、第十二位,不滿的原因與問界提出的觀點相似,對此長城對外公布了以 " 硬剛?爆料?揭真相?撈幹的,還得看長城 " 為題的溝通會,在 12 月 14 号溝通會當中宣布開放新能源測試平台。
溝通會當日,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在微博上表示:" 長城汽車打造的新能源環境測試能力,現面向全行業開放,以提供更嚴謹、更公正、更客觀的產品測試。" 這其中包括開放新能源測試平台,開放黑河冬測中心,以及旗下所有新能源測試設備,同時還為媒體提供夏測裝備和測試建議。
後續吉利也參與到了這場争論當中,楊學良在微博公開表示:" 我同樣認為測評過程不科學、不嚴謹,結論不令人信服,不僅誤導了消費者,還傷害了懂車帝自身的公信力。"
對此,懂車帝也作出了官方的回應, 稱 2023 懂車帝冬測所有項目使用統一測試标準,符合用户冬季極寒環境用車場景,不存在區别對待,并且在長城汽車舉辦溝通會的當天上午進行冬測開放日,并邀請車企現場觀測,并且對一些網絡自媒體對此事的報道進行追責。
如何看待媒體評測?
不針對懂車帝的這次冬測,僅從媒體評測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其實就會引起一些思考。現在汽車垂直平台上流量比較高的有兩點,要不是美女出鏡,要不就是多車的對比評測,一個是視覺層面拉動觀看量,另一個就是通過競品之間切磋來帶出話題。而且我們現在也看到了越來越多類型的評測,傳統的、無厘頭的、場景的,基本上五花八門,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消費者為什麼愛看對比評測?這時候就要先回答一個問題,官方數據的可靠性更高還是第三方給出的評測數據可信度更高?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説 很好回答,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傾向後者,同時這也很好理解,車企官方給出數據就像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誰會在宣傳自家產品的時候給出一些負面數據呢?
這也是催生出媒體評測的根本原因,人們的潛意識裏就會對第三方給出的信息更加信服,就像自己去找鑑定、裝修去找監理等等,希望熟悉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來給出一些更加專業的評測與鑑定。
尤其是在當下的新能源時代,相對于内燃機時代,續航這一最為關鍵的產品核心要素受到了眾人的關注,再加上新能源車的特性、動力電池的一些 "" 先天缺陷,低温續航這也是行業當中一直存在的痛點之一,所以消費者更希望看到在真實的環境下,產品究竟能夠有着怎樣的實際表現。
那麼這個是時候就需要注意,這個所謂的 " 專業評測 " 究竟是否能夠稱得上專業。評測是一套成體系的測試,也是一個非常嚴謹、有着标準化流程的測試,那麼媒體評測是否滿足這些要求?可能很難,大多都停留來娛樂的層面。
媒體的陣仗搞得再大,相對于專業測試來説,在人員專業程度、設備儀器準确性、場景規劃合理性、測試環境公平性、測試預算等多個環節上均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也是眾多車企對一些評測結果不滿意的原因之一。
其實不光是車企不滿,就連大眾消費方面也對現在行業當中的一些測試提出了質疑,以續航測試為例,出發前電量、測試環境、測試過程這些細節都沒有對外公布,再有參加測試的車輛出廠時間、測試前行駛裏程、車輛電池壽命這些產品自身的關鍵信息似乎也并沒有進行嚴格的統一。
那麼現在這個邏輯就很清楚,國家标準就在那擺着,但沒按國家标準進行測試,雖然在自身所處的環境下做到所謂的極致,測試結果對于車企來説依然是不準确的,而且這種評測也對車企的聲譽產生了影響,對公眾產生了誤導,自然不能讓其接受,這麼看的話,一些所謂的預設的标準化場景倒不如放到實際用車場景當中來進行測試更有實際意義。
真評測還是賺流量?
媒體評測最終要獲取的是什麼?這可能是問題的關鍵,畢竟車企賣車賣得多與少這件事對于媒體的影響也不會很大,而且也沒有什麼直接的利益輸送,這個時候再看,要的其實就是流量, 現在什麼能換來流量?自然就是話題,有話題的車、有話題的品牌,這些放在一起也會将話題無限放大。
現在這個環境下,誰有流量,就基本上有了一切,後續的合作也會接踵而來。就這個問題,在 12 月 12 日網絡上也流傳出了疑似懂車帝的冬測報價單,圖片當中展示了 " 自主品牌 " 與 " 豪華 / 合資品牌 " 兩檔權益,其中自主品牌一欄當中的冬測駕趣版直接報價 1600 萬元。
這張圖一出,更加點燃了這次事件的熱度,之前還在強調公平公正,沒有差異化對待,盡管有懂車帝相關人員表示冬測的 53 款車沒有任何一款有商業合作,也沒有車企可以幹涉測試、影響測試結果,但是這張圖的真實性其并沒有予以否認,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和金錢挂鈎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對于現在國内的汽車媒體行業來説,現在的公信力其實并不高,就像前面説的,中國汽車市場在短短幾十年間的快速發展讓車企與媒體之間形成了某種默契,甚至説現在整體環境就缺少一些真實的聲音,這種現狀對于後續的發展顯然埋下了隐患。
最後回到評測這件事來説,從消費者的角度,對于評測的内容需要有一些判斷,雖然讓消費者自己做判斷這件事聽起來很扯,但是這個行業現實的就是這樣;此外從車企與媒體的角度,對于新能源這樣一個在短時間内迅速發展起來且明确為後續發展主要路徑的能源類型,需要統一一個标準,對消費者負責任的同時也是對自身的一個道德與技術層面的約束。【iDaily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