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网红品牌已消亡,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作者:张卓,原文标题:《网红品牌已消亡,望周知|品牌观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市值蒸发 50%
最近,华熙生物发布了 2023 年的财报,市值在一年时间蒸发 50%。
看到这条新闻,我百感交集,华熙生物作为国产个护三强(另外两个是珀莱雅、薇诺娜)过去一年在资本市场糟糕的表现,代表着一批过于看重营销的消费公司,在短时间内会非常难翻身,以及,中国确实已经进入到一个低增长的经济周期。
华熙生物 2023 年全年营业收入 60 亿,同比下滑 4%,其实它的收入属于正常,和 2022 年对比差不多,考虑到大环境,能维持实属不易。
问题出在这家公司的净利润,2023 年同比下降近四成,也就是说,华熙生物收入不涨,利润在急速下降。
在我的印象中,华熙生物一度很风光,市值最高时有 1500 亿。但 2023 年短短一年,市值就从 600 多亿跌到了现在的 200 多亿,蒸发超 50%。
和最高市值比,更吓人,跌了 1200 多亿。
资本市场对其悲观的原因看似是利润的问题,实则是消费环境发生巨变后:以 " 华熙生物 " 为代表的一过于重视营销流量的公司(很多人也称为网红公司),找不到任何增长的办法了。
华熙生物过去在营销端确实投过大钱。
先找范冰冰主推旗下产品润百颜的玻尿酸次抛原液,爆火,又投放数百位 KOL、KOC 营销种草,而后 all in 直播,锁定薇娅。据悉,薇娅曾为润百颜贡献了 50% 的销售额。最激进的阶段,润百颜全年 548 场的直播,年度销售额高达 3.4 亿。
套用这套 KOL+ 大主播的经验,华熙又迅速推出三个子品牌——夸迪、米蓓尔以及肌活,写到这里,我竟然一时傻傻分不清楚这三个子品牌有什么差别,其中,夸迪还稍稍有点印象,因为它绑定了李佳琦。
以上行为的逻辑都很直接:" 卖货 ",这也是以营销驱动的公司的特点,任何事情都要算 ROI。但只要营销费下降,收入就会受影响,公司利润并不高。
华熙生物幕后老板赵燕很传奇,她在讲究门第背景的美妆个护行业其实是一个门外汉,她的第一桶金来自服装业和 90 年代初期去海南折腾房地产。在华熙生物陷入巨额亏损时,她冒险收购了这家公司 50% 的股份,而后改善经营,将其打造成一家出色的 2B 企业,华熙生物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供应商,中国绝大部分医美机构的玻尿酸都来自华熙生物。
大 S 曾经说过,女明星离不开玻尿酸,全球的玻尿酸离不开中国的 " 玻尿酸女王 " 赵燕。
和大部分 2B 生意做久的老板一样,赵燕也有一颗想做 2C 的野心。2018 年,华熙生物转型进入美妆个护,2019 年就在科创板上市了。
其实 2B 生意转型最大的难题并不是 " 如何把货卖给个体消费者 " ——做收入,往往是这些老板骨子里自带的基因——反而如何理解收入之外其他非数字指标,比如品牌,是很难突破的一步。
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营销的玩法效率很高,效果也好,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增长很乐观,容易买东西手松 ,架不住各大平台的狂轰滥炸,口袋里的钱自然就掏出来了,华熙生物营收最好的时候,也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当外部环境变得不好时,人们的消费信心普遍不足,非必要,不消费,品牌就成为了很重要的护城河。
2023 年,华熙生物的营收首次出现了上市以来的负增长,暴露出自己没有品牌护城河的短板,其实,有品牌护城河,不思进取也是不行的,雅诗兰黛 2023 年业绩下降六成,公司归因为 " 品牌老化 "。
品牌到底是什么?
业内普遍的共识,大部分网红品牌,生命周期只有五年。
网红想长红,就要建品牌。但品牌到底是什么?我曾听过一个创始人对品牌最朴素的理解,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品牌就是当一个老板想躺在家里,公司也能像机器一样自动运转。
举个极端的例子,今天库克忽然摆烂了,收缩业务,不再发新品,缩减广告投放,但苹果店依然还会有人推门而入,人们在买手机时,仍然会考虑苹果,苹果的收入可能会下降,但这家企业还能活下去。
品牌其实是一种心智认知,推到消费端,最直观的数据就是 " 复购 "。同品类,你是不是消费者购买频次最高的,消费者有需求时,能不能 " 主动 " 想到你。
但凡只能让消费者购买一次,或不推广就销量下降的产品,都不构成 " 品牌 "。华熙生物的前车之鉴是完美日记,完美日记也是营销起家,市值相比最高点挥发了近千亿。
不是说营销起家是 " 原罪 ",而是借营销从 0~1 之后,要开始思考品牌了。不过,很多公司营收好的时候根本不屑做品牌。
我两年前曾经和某国货美妆品牌的人聊天,那时他们是天猫美妆 GMV 第一。我很好奇他们下一步是不是要做品牌。内部的反馈是高层觉得产品 + 渠道就足够了,品牌看不到摸不着,往好了说是情怀,往现实说都是成本," 难核算成本。"
后来这个品牌在李佳琦直播间出事了,老板出面救火,又遭到群嘲。
短期看营销,中期在研发,长期建品牌,尤其后两者,被大部分老板理解为成本费用,但实则构成品牌资产。
做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品牌资产增值,品牌资产不是财务报表的利润,是 " 能让你躺着赚钱的东西 "。
凭什么那么贵?
2023 年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李佳琦的大型翻车现场。花西子一支眉笔 79 块钱,直播间有用户说, 79 块钱的眉笔太贵了,每一克比黄金还贵。李佳琦不高兴了," 哪里贵了,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其实,李佳琦挺冤的, 他第一次卖花西子眉笔在 2019 年,79 块钱,三年了,确实没涨价。
但李佳琦又不冤。过了三年,人们的消费能力未必变强,更何况 , 2019 年到今天已是两个时代了,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周期变成低速存量周期。
与其说,直播间的那位消费者质疑的是花西子价格高,不如说是在质疑:凭什么它值这个价。
是啊,凭什么啊?
很多网红品牌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比如钟薛高。经济好时,卖 66 块钱,大家夸有勇气,给国货支持与掌声,经济不好时,降价到三块钱都会被骂是 " 雪糕刺客 ",消费者心里有气,觉得 " 你不值得 ":产品不值,品牌也不值。最近有条新闻,钟薛高 2023 年裁员 50% ,老板林盛被限高,坐着绿皮火车去探望老友,声称 " 卖红薯也会把钱还上。"
当人们思考买这个产品值得不值得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有品牌护城河的产品。但在经济周期衰退,也未必都是 " 低价 " 取胜,准确地说,是 " 质价比 " 取胜。
" 质价比 " 本质是一种 " 比较思维 ",用竞争视角去看市场。市场供给饱和,需求侧却在缩减——同样的价格是不是 " 我更好 ",或同样价格是不是 " 我有独特性 "。
我总结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只有符合这两点的品牌才能在这个时代活下去,且有机会活得更好。其实,很多伟大的品牌都诞生在经济放缓周期:Costco 诞生在美国能源危机,优衣库在日本的经济衰退时销量大涨。
成为 " 质价比 " 品牌,就要对供给侧做优化,品牌要从 " 营销驱动 " 转为 " 供给驱动 "。
举个例子,我之前和一个做服装的朋友聊天,我问她,哪个服装品牌最厉害。她说:优衣库。其实,服装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全部是设计,而是面料,优衣库因为量大,实现了面料垄断,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给到自己,从而继续带着供应链更新产品。
这就是供应端驱动的品牌,正向循环 ,前有山姆,后有苹果 ,能穿越几个经济周期。
说到底,网红品牌终归不能叫 " 品牌 ",因为这注定是一个大浪淘沙,新人笑旧人哭的游戏。谁又能做时代永远的弄潮儿呢?长坡厚雪,就要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很多网红品牌在进步,在补短板。比如完美日记,最近推出了一款 " 仿生膜 " 口红,用起来比之前它所有的口红都好。
我很高兴,写这篇文章时,我特地询问她使用感受,想夸一夸国货," 别提了,用着用着,口红的膏体软了,然后,断了。" 另外一支没拆封的同款口红,她挂到闲鱼,一周还无人问津," 啥时候完美日记的口红在二手网站的流通性和阿曼尼差不多,啥时候我才称它为一个优秀的品牌。"
这当然是一句赌气的话,拿完美日记和阿玛尼比,不公平。不过,二手市场确实最能反映品牌力,毕竟香奈儿的二手货比一手还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作者: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