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網紅品牌已消亡,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卓見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作者:張卓,原文标題:《網紅品牌已消亡,望周知|品牌觀察》,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市值蒸發 50%
最近,華熙生物發布了 2023 年的财報,市值在一年時間蒸發 50%。
看到這條新聞,我百感交集,華熙生物作為國產個護三強(另外兩個是珀萊雅、薇諾娜)過去一年在資本市場糟糕的表現,代表着一批過于看重營銷的消費公司,在短時間内會非常難翻身,以及,中國确實已經進入到一個低增長的經濟周期。
華熙生物 2023 年全年營業收入 60 億,同比下滑 4%,其實它的收入屬于正常,和 2022 年對比差不多,考慮到大環境,能維持實屬不易。
問題出在這家公司的淨利潤,2023 年同比下降近四成,也就是說,華熙生物收入不漲,利潤在急速下降。
在我的印象中,華熙生物一度很風光,市值最高時有 1500 億。但 2023 年短短一年,市值就從 600 多億跌到了現在的 200 多億,蒸發超 50%。
和最高市值比,更吓人,跌了 1200 多億。
資本市場對其悲觀的原因看似是利潤的問題,實則是消費環境發生巨變後:以 " 華熙生物 " 為代表的一過于重視營銷流量的公司(很多人也稱為網紅公司),找不到任何增長的辦法了。
華熙生物過去在營銷端确實投過大錢。
先找範冰冰主推旗下產品潤百顏的玻尿酸次抛原液,爆火,又投放數百位 KOL、KOC 營銷種草,而後 all in 直播,鎖定薇娅。據悉,薇娅曾為潤百顏貢獻了 50% 的銷售額。最激進的階段,潤百顏全年 548 場的直播,年度銷售額高達 3.4 億。
套用這套 KOL+ 大主播的經驗,華熙又迅速推出三個子品牌——誇迪、米蓓爾以及肌活,寫到這裡,我竟然一時傻傻分不清楚這三個子品牌有什麼差别,其中,誇迪還稍稍有點印象,因為它綁定了李佳琦。
以上行為的邏輯都很直接:" 賣貨 ",這也是以營銷驅動的公司的特點,任何事情都要算 ROI。但只要營銷費下降,收入就會受影響,公司利潤并不高。
華熙生物幕後老板趙燕很傳奇,她在講究門第背景的美妝個護行業其實是一個門外漢,她的第一桶金來自服裝業和 90 年代初期去海南折騰房地產。在華熙生物陷入巨額虧損時,她冒險收購了這家公司 50% 的股份,而後改善經營,将其打造成一家出色的 2B 企業,華熙生物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供應商,中國絕大部分醫美機構的玻尿酸都來自華熙生物。
大 S 曾經說過,女明星離不開玻尿酸,全球的玻尿酸離不開中國的 " 玻尿酸女王 " 趙燕。
和大部分 2B 生意做久的老板一樣,趙燕也有一顆想做 2C 的野心。2018 年,華熙生物轉型進入美妝個護,2019 年就在科創板上市了。
其實 2B 生意轉型最大的難題并不是 " 如何把貨賣給個體消費者 " ——做收入,往往是這些老板骨子裡自帶的基因——反而如何理解收入之外其他非數字指标,比如品牌,是很難突破的一步。
當市場環境好的時候,營銷的玩法效率很高,效果也好,消費者對未來的收入增長很樂觀,容易買東西手松 ,架不住各大平台的狂轟濫炸,口袋裡的錢自然就掏出來了,華熙生物營收最好的時候,也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當外部環境變得不好時,人們的消費信心普遍不足,非必要,不消費,品牌就成為了很重要的護城河。
2023 年,華熙生物的營收首次出現了上市以來的負增長,暴露出自己沒有品牌護城河的短板,其實,有品牌護城河,不思進取也是不行的,雅詩蘭黛 2023 年業績下降六成,公司歸因為 " 品牌老化 "。
品牌到底是什麼?
業内普遍的共識,大部分網紅品牌,生命周期只有五年。
網紅想長紅,就要建品牌。但品牌到底是什麼?我曾聽過一個創始人對品牌最樸素的理解,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品牌就是當一個老板想躺在家裡,公司也能像機器一樣自動運轉。
舉個極端的例子,今天庫克忽然擺爛了,收縮業務,不再發新品,縮減廣告投放,但蘋果店依然還會有人推門而入,人們在買手機時,仍然會考慮蘋果,蘋果的收入可能會下降,但這家企業還能活下去。
品牌其實是一種心智認知,推到消費端,最直觀的數據就是 " 復購 "。同品類,你是不是消費者購買頻次最高的,消費者有需求時,能不能 " 主動 " 想到你。
但凡只能讓消費者購買一次,或不推廣就銷量下降的產品,都不構成 " 品牌 "。華熙生物的前車之鑑是完美日記,完美日記也是營銷起家,市值相比最高點揮發了近千億。
不是說營銷起家是 " 原罪 ",而是借營銷從 0~1 之後,要開始思考品牌了。不過,很多公司營收好的時候根本不屑做品牌。
我兩年前曾經和某國貨美妝品牌的人聊天,那時他們是天貓美妝 GMV 第一。我很好奇他們下一步是不是要做品牌。内部的反饋是高層覺得產品 + 渠道就足夠了,品牌看不到摸不着,往好了說是情懷,往現實說都是成本," 難核算成本。"
後來這個品牌在李佳琦直播間出事了,老板出面救火,又遭到群嘲。
短期看營銷,中期在研發,長期建品牌,尤其後兩者,被大部分老板理解為成本費用,但實則構成品牌資產。
做企業最重要的事情是讓品牌資產增值,品牌資產不是财務報表的利潤,是 " 能讓你躺着賺錢的東西 "。
憑什麼那麼貴?
2023 年還有一個标志性的事件是李佳琦的大型翻車現場。花西子一支眉筆 79 塊錢,直播間有用戶說, 79 塊錢的眉筆太貴了,每一克比黃金還貴。李佳琦不高興了," 哪裡貴了,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麼多年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
其實,李佳琦挺冤的, 他第一次賣花西子眉筆在 2019 年,79 塊錢,三年了,确實沒漲價。
但李佳琦又不冤。過了三年,人們的消費能力未必變強,更何況 , 2019 年到今天已是兩個時代了,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周期變成低速存量周期。
與其說,直播間的那位消費者質疑的是花西子價格高,不如說是在質疑:憑什麼它值這個價。
是啊,憑什麼啊?
很多網紅品牌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比如鍾薛高。經濟好時,賣 66 塊錢,大家誇有勇氣,給國貨支持與掌聲,經濟不好時,降價到三塊錢都會被罵是 " 雪糕刺客 ",消費者心裡有氣,覺得 " 你不值得 ":產品不值,品牌也不值。最近有條新聞,鍾薛高 2023 年裁員 50% ,老板林盛被限高,坐着綠皮火車去探望老友,聲稱 " 賣紅薯也會把錢還上。"
當人們思考買這個產品值得不值得的時候,就意味着這不是一個有品牌護城河的產品。但在經濟周期衰退,也未必都是 " 低價 " 取勝,準确地說,是 " 質價比 " 取勝。
" 質價比 " 本質是一種 " 比較思維 ",用競争視角去看市場。市場供給飽和,需求側卻在縮減——同樣的價格是不是 " 我更好 ",或同樣價格是不是 " 我有獨特性 "。
我總結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只有符合這兩點的品牌才能在這個時代活下去,且有機會活得更好。其實,很多偉大的品牌都誕生在經濟放緩周期:Costco 誕生在美國能源危機,優衣庫在日本的經濟衰退時銷量大漲。
成為 " 質價比 " 品牌,就要對供給側做優化,品牌要從 " 營銷驅動 " 轉為 " 供給驅動 "。
舉個例子,我之前和一個做服裝的朋友聊天,我問她,哪個服裝品牌最厲害。她說:優衣庫。其實,服裝行業最核心的競争力不全部是設計,而是面料,優衣庫因為量大,實現了面料壟斷,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給到自己,從而繼續帶着供應鏈更新產品。
這就是供應端驅動的品牌,正向循環 ,前有山姆,後有蘋果 ,能穿越幾個經濟周期。
說到底,網紅品牌終歸不能叫 " 品牌 ",因為這注定是一個大浪淘沙,新人笑舊人哭的遊戲。誰又能做時代永遠的弄潮兒呢?長坡厚雪,就要找到一些不變的東西。
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很多網紅品牌在進步,在補短板。比如完美日記,最近推出了一款 " 仿生膜 " 口紅,用起來比之前它所有的口紅都好。
我很高興,寫這篇文章時,我特地詢問她使用感受,想誇一誇國貨," 别提了,用着用着,口紅的膏體軟了,然後,斷了。" 另外一支沒拆封的同款口紅,她挂到閒魚,一周還無人問津," 啥時候完美日記的口紅在二手網站的流通性和阿曼尼差不多,啥時候我才稱它為一個優秀的品牌。"
這當然是一句賭氣的話,拿完美日記和阿瑪尼比,不公平。不過,二手市場确實最能反映品牌力,畢竟香奈兒的二手貨比一手還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卓見 SeeDifferently(ID:scribble1123),作者: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