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理性看待“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相关措施仍需完善,欢迎阅读。
TechWeb 文 / 卞海川
近日,微博话题 " 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 " 火了。起因是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民警 " 徐督督 " 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科普视频中表示:" 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随后,该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网络广泛热议。
那么问题来了,注销手机号真的等于出卖自己,甚至给自己带来财产损失吗?
首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 " 二次放号 "?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这种操作即 " 二次放号 "。
据介绍," 二次放号 " 能循环使用码号资源,是有效盘活闲置通信资源的必要手段,也是国际通用方法。国内手机号以 11 位为主,随着用户激增,现在部分号段已无新号可用,这也是运营商要回收号码再次放出的重要原因。
那么再次放号是否会给原来的机主带来安全隐患吗?
三大运营商都会有号码 " 静默期 "
通过相关媒体向三大运营商客服采访证实,手机号在销户后存在 90 天冷冻期,在此期间内,运营商会采取措施剥离该号码与之相关的业务,例如套餐、积分等,之后号码会再次进入号码库用于市场投放。
例如中国联通称,用户的手机号注销超过 90 天就无法再找回,注销后的号码确实会被重新投放进 " 号码池 ",但被投放时间无法确定。此外,手机号被新用户激活后,新用户无法查询到该号码过往号主的缴费详情等相关使用记录。
而中国电信所有的号码则是根据国家规定,都是循环利用的,但用户的手机号注销后,会有 90 天的冻结期限。此期限过后,才可能被重新投放入市场。但后续是否会被投放、有没有投放,暂无法确定。
至于中国移动,其注销的手机号存在被重新投入市场的可能。如果不明原因收到自己目前未使用的 App、银行发来的短信,请提高警惕,及时联系相关企业、银行等查询个人信息情况。
此外,三大运营商客服同时表示,一般在用户主动销号时,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提示,如果绑定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軟體,建议先解绑,然后再去办理注销。
事实是,尽管手机号码注销后会在运营商处经历一段时间的 " 冻结期 ",但是手机号注销后,与其绑定的银行卡或其他軟體并不会自动解绑。
据相关媒体报道,早在 2018 年就有消费者在政府网站留言:" 卡注销后所绑定的银行卡或其他軟體并不会自动解绑。该号码注销后,通信公司在一段时间(90 天)内不会出售该号码,但后期会继续出售。所以新用户有可能获得原别人的手机号,然后会登上原手机号没解绑的軟體、银行卡或者支付宝,危及原手机号码主人的利益和安全。"
除了个人隐私账号可能会通过 " 二次放号 " 被泄露外,不少用户还曾因购得 " 二次号 " 而身陷被骚扰的苦恼。有用户在 2019 年的时候曾在政府网站上留言,表示其最近新办了一张手机卡,经常收到手机号之前绑定的银行对手机号前主人的信用卡的催款短信、电话等,而且换电话进行骚扰,不胜其烦。
对此,很多网友都提出疑问,想知道自己的信息安全情况有没有一键查询功能呢?
据介绍,在中国信通院公众号的服务板块,有一证通查的功能,可以查询个人旗下电话号码和互联网账号的数量。其中,互联网账号覆盖微信、闲鱼、淘宝等 16 个平台提交申请后会在 24 小时内通过短信发送结果。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信通院的一键查询的功能,只覆盖了部分主流 APP。如今手机注册的账户可能有几十个,自己也很难想起来,从技术角度的话,用户注册过的所有的 APP,可以一键实现查询功能,但这可能需要在制度建设上面逐步加以推进和完善。
普通用户如何降低注销手机号带来的风险?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提示称:
第一,非必须不注册 APP。
第二,密码分级,APP 分级,常用、支付相关 APP,密码要采用独立的安全强度更高的密码。
第三,尽可能少在互联网平台存储隐秘信息,能不存就不存,能少存就少存,如必须使用,用后也应立刻删除。
第四,注销手机号码时,尽可能把银行、互联网支付工具的关联手机号码修改为新的自己正在使用的手机号码,以便第一时间收到官方提醒信息和验证码信息。
综上,在我们看来,对于 " 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 ",既不必过于惊慌,也不应掉以轻心,最关键的是理性看待,而这就需要作为 " 二次放号 " 主体的三大运营商从技术、政策等方面最大限度降低 " 二次放号 " 给用户带来的安全隐患,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安全地利用有限的号码资源,让用户注销明白,让用户二次使用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