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短短三集,惊艳全国!已陪娃看过,确是9月惊喜,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一个身着汉服的女孩,背着包袱在街上狂奔。
她的周围不是红墙绿瓦,而是一片英式建筑。
你以为灰头土脸的她是个盗贼?
不,她正在逃避盗贼的追捕。
这个女孩,真身其实是一盏来自中国的玉壶。
她刚从大英博物馆逃出来,一边躲避追捕,一边寻找回家的路。
可惜,在外面流浪太久,已经忘记回去的路该怎么走。
玉壶不小心撞到一个青年。
黑头发黄皮肤加上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让她瞬间确定青年就是中国人。走投无路的她重新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玉壶立刻抱紧家人,请求青年带她回到中国。
朝夕相处几日之后,青年看到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丢失公告,终于相信小玉壶的话。
于是,他决定带这盏在外漂泊多年的玉壶回到故土。
而这盏出逃的玉壶身上,还背负着令人泪目的使命……
以上,就是近期火遍全网的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的情节。
由于题材涉及大英博物馆,预告刚放出,就迅速冲上热搜。
观众们翘首以盼,对它充满期待。
上线之后,却因制作缺陷问题引发争议。
有人觉得演员的演技难以带入,有人接受不了夹子音。
然而,这个三集加起来才二十多分钟的短剧,却让 BBC、南方周末关注,让央媒、官媒相继点评,发布视频的账号也在第一集播出后就全平台涨粉 500 万。
带着好奇陪娃刷完,了解背后历史和拍摄故事后,我决定一定要写篇文章来分享。虽然,这部短剧的确存在小制作、资金不足导致的拍摄硬伤,但我想说: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短短几个字,已经让它的存在意义超越了内容本身。
为什么大英博物馆这几个字,如此特别?
因为,大英博物馆是西方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据其官网资料显示,在大英博物馆里,来自中国的藏品多达 23000 余件。
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清楚这些藏品的来源。
" 大英博物馆 " 这五个字,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段永远无法忘记的耻辱历史,充斥着蛮夷烽火的近代史,是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上无法抚平的伤痕,那些在战争中被掠夺的文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所以,经常有网友感叹: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从大英博物馆笑着出来。
《逃出大英博物馆》讲的是中国小玉壶回家的故事。
导演用了拟人化表达,网上有评价说,看起来像甜宠剧。
我想说,腦子里是得装多少 " 霸道总裁爱上你 ",才看什么都像甜宠剧 ...... 但凡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往甜宠想吧。
大家放心,孩子没有恋爱腦,看剧时反而客观。
孩子一边看,一边问问题。
每一处细节的解答,都让我感慨万分。
你知道为什么扮演小玉壶的夏天妹妹,出场就顶着一张脏兮兮的小脸吗?
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很多中国文物都没有玻璃罩,可以被人随意触摸。
▲这就是小玉壶的原型
你知道小玉壶遇见的中国青年,为什么叫 " 张永安 " 吗?
这个名字取自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磁州窑" 家国永安 "题记枕。
瓷枕上的 " 家国永安 " 四字是古人对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如今家国已安,瓷枕却流落在外,无法得见国家的繁荣盛景。
你知道为什么小玉壶一定要强调:
" 是盏。我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吗?
因为在大英博物馆,我们的文物,只有一个冷冰冰的编号,没有名字,也没人会在意它们的名字,每件藏品介绍牌上的 "made in china" 是它们和故土唯一的联系。
小玉壶不断强调身份,是想通过中国名字获得身份认同,渴望与家乡建立更多联系。
▲ 图源:网络
你知道小玉壶跟张永安回到住处,看到宽敞的房间忍不住感叹说:
" 这么大的柜子居然只住两个人!" 吗?
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展品非常多,玉壶只是万千展品中的一个,它和其他珍贵的文物一样,只能被迫挤在逼仄的柜子里。
它们在大英博物馆里的陈列方式,不像是被展览的文物,更像是待出售的商品。
你知道为什么快下雨时,小玉壶害怕得都快哭出来了,一直拉着张永安要赶快走吗?
不是什么甜宠,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里,我们的文物都没有玻璃罩,工作人员每天拿喷壶,直接喷在上面消毒,喷下来的消毒液,对文物来说就像是下雨,所以小玉壶害怕。
你知道为什么小玉壶拍照不关闪光,就算闪光灯晃眼睛,也不关吗?
不是演员装可爱,而是因为大英博物馆文物被拍照的时候,很多人都开着闪光灯,不知闪光灯对文物是有伤害的。
小玉壶在博物馆被别人用闪光灯照习惯了,以为拍照可以开闪光。
看完这些细节,你还会觉得 " 甜宠 " 吗?
和小玉壶一样,我们的很多文物在大英博物馆,都没有被好好对待,因为它们根本不懂如何珍藏。
比如,乾隆皇帝 " 挚爱 " 的《女史箴图》:
八国联军入侵后,一位英军上尉趁乱将其盗走,以 25 英镑的价格卖给大英博物馆。
它刚到大英博物馆时,几乎被毁。
英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绘画,选择 " 日式折屏法 " 修复,将《女史箴图》割成 4 段,导致它不断开裂、掉渣。
西方认为,画应该是一幅幅独立的,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卷轴画那种慢慢打开,缓缓浮现画面的乐趣。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浪漫。
只有自家人才了解自家孩子。
中国文物只有在中华土地上,才能得到最恰当的安放。
然而,在大英博物馆,还有更多文物,仅仅被粗暴地按颜色分类,就塞进拥挤的展示柜里放置,仿佛只要掏钱就能将它们带回家据为己有。
没有人比中国人更珍爱这些历史遗产了。
因为曾经失去过,才倍感珍惜;因为深知历史的惨痛,才更加忧心流失文物的命运。
我告诉千寻,讲述这些故事,巩固这些记忆,就是在帮助流落在世界角落的中国文物,早日归家。
除开历史背景,我觉得这部短剧背后的拍摄故事,也很值得跟孩子聊一聊。
它的主创团队只有三个人:
男主角、女主角和摄影师朋友。
三个人就是一只队伍。
这部片的由来,也仅仅源于对网友的一个承诺。
年初时候,有位网友随口提议,说应该拍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卡通片,剧情就是流亡在国外的文物突然变成人形,千方百计想要回到中国。
大家都觉得很好,不过,当时网友们是把压力给到了制作出《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的上海美术制片厂,希望能看到这个腦洞变成现实。
没想到,上美还没接单,就有人先出手了。
这个人就是在网友开腦洞的留言区写下 " 等我 " 的短视频博主,也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男主角。
一场盛大而浪漫,不计成本的文物奔赴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煎饼负责打磨剧本,夏天负责妆造。
煎饼说,他们的创作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用作品唤醒大家的记忆,让文物回家。
"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剧中的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有网友评论:" 这才是自媒体存在的意义。"
而我看到的,是年轻的朝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试着走出单一的名利追逐,去做一些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
我发自内心觉得好。
我们这一代活的比较沉重,即便物质充盈了,过往的包袱也让很多人难以自由飞翔。但我想人类繁衍的价值观其实很朴素,就是一代在上一代的基础上接力,走向更远。
未来,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活得更加轻盈率性吧,不一定成功,但可以很快乐。
EASTWEST
说回这部剧,最让我感动,是文物复活时说的这段话:
" 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腦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
结局也处理得很好,没有落入小家小爱的俗套中。
小玉壶念完文物们交予的家书后,选择回到大英博物馆。
她说,她得回去,因为 " 中国人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的回家!"
千寻问我,以后小玉壶还会回来吗?
我说会的,小玉壶一定会回来。
其实,我像千寻这么大的时候,也不太懂这些文物有什么意思。
直到成年后有一天,看纪录片《河西走廊》,里面有个西汉驿站出土的竹简,上面记录着什么时候谁来过,吃了什么东西,当我意识到两千多年前的文字我居然认识的时候,在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用首诗来表达,大概就是: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片源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