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全球5G时代的双重面孔:繁荣表象背后的商业困境,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ICT 解读者—老解
自韩国运营商在 2019 年率先启动 5G 商用至今四年有余,按照移动通信行业 " 十年一 G" 的代际范式,5G 时代已经行至半途,到 2030 年就将进入 6G 时代了;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 5G 网络大规模建设的进程还在如火如荼,但对于 5G 商业价值的质疑声音在行业内却越来越响亮,甚至 "5G 已经失败 " 的观点也在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
那么,站在商用四年的时间节点,5G 时代在当下究竟呈现出一副怎样的面孔呢?
繁荣发展的 5G 时代
随着 5G 商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 5G 网络建设和增长迅猛的 5G 用户数为移动通信行业营造着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根据移动通信全球行业组织 GSMA 的统计,截至到 2023 年三季度末,全球有 100 个市场的 258 个运营商商用了 5G 服务,部署了 481 万个 5G 基站,5G 用户规模也超过了 14.2 亿,渗透率达到 16.6%。
特别是在率先商用 5G 的国家和地区,5G 发展的繁荣景象更加引人注目。中国的三大运营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 319 万个 5G 基站,占到全球 5G 基站总量的 66%;良好的 5G 网络覆盖也推动中国市场的 5G 用户数在 2023 年三季度达到了 7.37 亿,渗透率接近 43%,占了全球 5G 用户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市场。
此外,全球最先商用 5G 的韩国也在继续领跑,全国 23 万个 5G 基站创造了每万人拥有 41.5 个 5G 基站的全球最高记录;在韩国运营商不遗余力的推广下,韩国市场的 5G 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 50%;同时,韩国市场的 5G 终端占比为 82%,是全球 5G 终端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并且全网 5G 终端的 DoU(单用户月均数据流量)高达 29GB,使得韩国市场 5G 终端的流量占比达到了全网的 80%。
美国 5G 市场由于在初期选择了毫米波频谱造成网络建设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5G 发展。从 2021 年开始,随着北美 5G 主流频段从毫米波转为厘米波和低频,美国主流运营商均积极推进 5G 基站建设,目前 5G 网络覆盖率已超过 90%。而且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5G FWA(固定无线接入)市场,目前有将近 7 百万 5G FWA 连接;得益于 FWA 的高 DOU(约 500GB/ 月),T-Mobile 的 5G 网络分流比超过 70%,成为全球利用率最高的 5G 网络之一。
追随着 5G 领先者的脚步,印度市场也在发力追赶。在 2022 年 8 月完成 5G 频谱拍卖后,印度最大的两家运营商 Reliance Jio 和 Bharti Airtel 启动了 5G 快速建网,以平均每天建设 1200 站的速度,仅仅一年时间就开通了 30 万个 5G 基站。由于印度运营商采取了低资费的市场策略,印度市场平均每部智能手机的 DoU 为 31GB,为全球最高;随着 5G 商用加速,预计印度市场的 DoU 将进一步提升,到 2029 年将达到 75GB。
GSMA 预测,到 2026 年全球 5G 连接数将从 2023 年的 15 亿增长到 30 亿,届时 5G 渗透率将达到 30%,并将在 2029 年超越 4G 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移动技术。
陷入商业困境的 5G 时代
5G 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先进性不用质疑,但衡量 5G 是否成功,还要看能不能通过市场的考验为产业带来商业回报,而当前 5G 繁荣的表象背后却难掩其在商业回报上迟迟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5G 用户数在不断增长,5G 网络的数据流量也在持续攀升,但运营商的日子却并未因此而更加好过。
虽然推出 5G 服务对于遏制 ARPU 值自 4G 时代开始的持续下滑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全球范围的移动数据流量也以平均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但行业咨询机构 OMDIA 的报告却显示,全球通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降幅却从 22 年 2 季度的 -1.6% 扩大到了 23 年 2 季度的 -3.8%。
不仅行业平均水平如此,那些率先商用 5G 的领先运营商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作为全球最先推出 5G 业务的市场之一,中国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在 2022 年底达到了 2,618 亿 GB,与 5G 商用当年 2019 年的 1,220 亿 GB 相比,增长了 2.15 倍;但 2022 年的移动数据流量业务收入 6,397 亿元,却仅比 2019 年的 6,090 亿元增长了 5%。
不仅现状如此,未来或许也难有改观。根据行业咨询机构 OMDIA 预测,在未来 5 年,由于 5G 的普及,全球的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 218.9%,但移动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却仅会增长 14.6%,而用户 ARPU 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却将下降 7.5%。
速率更快的 5G 推动了数据流量的大幅度攀升,却未能给运营商带来收入显著增长,但为了承载海量数据流量而进行的 5G 网络建设却使得运营商的成本支出大幅度攀升。
首先是频谱竞拍成本。5G 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需要更高的连续频谱来支持,C-Band(3GHz~6GHz)成为全球 5G 网络的主力频谱,但由于优质频谱资源的稀缺性,所以除中国外的其他绝大多数市场都采取了竞拍的方式来进行 5G 频谱的分配。
4G 时代暴增的数据流量激发了运营商对于 5G 业务的乐观预期,所以 5G 频谱的竞争格外激烈。2020 年初,台湾地区 3.5GHz 频谱拍卖,5 家运营商共计进行了 200 多轮的出价才尘埃落定,最终以每 10MHz 带宽约 1.68 亿美元的得標平均价刷新了此前意大利频谱拍卖创造的 1.07 亿美元的世界记录。
其中,中华电信报价约 15 亿美元获得 3.5GHz 频谱的 90MHz 带宽,远传电信报价约 13.5 亿美元获得 80MHz 带宽,台湾大哥大以约 10 亿美元获得 60MHz 带宽,而实力弱小的亚太电信和台湾之星则未能得標 3.5GHz 频谱,并最终在 2023 年分别被远传电信和台湾大哥大合并,甚至未能跨过 5G 时代的门槛。
但 5G 频谱拍卖的世界记录并未止步于此,2021 年 2 月 24 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 C-Band (3.7GHz-3.98GHz)拍卖结果,拍卖总金额达 811 亿美元,创造了 FCC 有史以来最高拍卖记录。其中 Verizon 出资 455 亿美元获得了 160MHz 带宽,AT&T 出资 234 亿美元获得 80MHz 带宽,T-Mobile 出资 93 亿美元获得 20Mhz 带宽,三家运营商每 10MHz 带宽的得標平均价飙升到了 30 亿美元。
其次是 5G 网络建设成本。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传播距离越近、信号越容易衰减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在主流 C-Band 上进行 5G 网络建设的成本远远高于集中在 3GHz 以下频谱上的 4G:一方面要达到同等覆盖规模,所需的 5G 基站数量必然要多于 4G,另一方面大带宽、低时延的无线新空口技术要求 5G 采用更高性能的处理芯片、射频单元及大规模天线阵列等,进一步推升了 5G 基站的造价成本。
以在全球 5G 基站总量中占比 66% 的中国市场为例,来自工信部的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自 2019 年启动 5G 建设到 2022 年底,三大运营商用于 5G 网络的固定资产投资(CAPEX)累计达到了 5800 多亿,建成 5G 基站 231 万个,平均核算每站投资 25 万人民币;而截止到 2019 年底,中国市场的 4G 基站总量为 544 万个,三大运营商的 4G 网络 CAPEX 投资累计 5068 亿,平均每站仅 9.3 万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行业咨询机构 OMDIA 的报告显示,自 2019 年三季度启动 5G 网络建设开始,全球通信行业在移动网络上的资本开支逐季都在增长。
此外,还有 5G 网络的运营成本。5G 高频谱、大带宽的特性使得 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技术)成为标配,与 4G 网络的 4 天线、8 天线相比,5G 采用 Massive MIMO 技术的通道数可扩大到 32 或者 64,天线阵子数可做到 192、512 甚至更高,虽然其增益大大超越 4G 设备,但也由此导致 5G 基站的单站能耗远高于 4G 基站。
仍以中国市场为例,在中国电信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自 2019 年启动 5G 网络建设开始,其在网基站每载频耗电量持续攀升,到 2022 年底已经达到 1438 度,是 2018 年的 2 倍多。
对于运营商而言,更高的单载频、单基站功耗,意味着更多的电费支出。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数据显示,5G 主流基站设备的空载功耗约 2.2-2.3 千瓦,满载功耗约 3.7-3.9 千瓦,是 4G 基站的三倍多。经测算,以平均 1.3 元 / 度的转供电价计算,一个 4G 基站每年的电费是 20,280 元,一个 5G 基站每年的电费将高达 54,600 元。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到 2022 年底共建共享了近 70 万 5G 基站(不含室分站),每年仅电费的支出就超过 380 亿元。
尽管 5G 基站的系统容量和发射功率远超 4G 基站,满载状态下每比特流量的平均功耗显著好于 4G,但对于 5G 网络利用率尚处爬坡阶段的全球运营商而言,5G 基站的绝对能耗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加已经成为沉重的财务压力。
总之,运营商用于 5G 的投资和运营支出在随着 5G 基站数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地累积,但 5G 的业务收入却没有因为数据流量的增加而获得显著提升,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反映到运营商的财务报表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5G 商业回报不及预期,导致了运营利润率的下滑。
以入选 2023 年《财富》世界 500 强的主要电信公司为例,排名靠前的中国移动(第 63 名)、美国 Verizon(第 64 名)、美国 AT&T(第 78 名)、日本 NTT Docomo(第 109 名)、中国电信(第 132 名)和中国联通(第 267 名),以 2018 年为起点,自 2019 年或 2020 年开始 5G 商用到 2022 年,其运营利润率基本上都在逐年下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运营商截止到 2022 年的运营利润里,还并没有计入 5G 网络建设的固定资本支出(CAPEX)。按照会计处理原则,运营商用于 5G 网络的固定资本支出至少要在 5-8 年后才会以 " 资产折旧 " 的成本形式纳入利润核算。
可以预期,如果运营商在 5G 业务的商业回报上迟迟找不到出路,无法拉动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的话,那么 3 到 5 年后,很可能将有大批运营商的利润报表会被巨额 5G 资产折旧的入账压垮。
虽然 5G 的固定资本支出暂时没有影响到运营利润,但其给现金流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在当下让实力较弱的运营商不堪重负:进入 5G 时代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运营商被迫启动了包括战略并购、销减成本、大规模裁员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自救。
除了台湾市场的亚太电信和台湾之星没有足够财力竞拍 5G 频谱而被并购之外,泰国的第三大运营商 DTAC 也因为未能获得 2.6GHz 频谱而在 2021 年底宣布与第二大移动运营商 True Move 合并。此外,为了通过规模效应来优化 5G 建网和运维成本,西班牙运营商 MasMovil 与 Orange,英国运营商 Vodafone UK 与 Three UK 相继在 2022 年 6 月和 2023 年 6 月宣布了合并的决定。2023 年底,美国移动运营商 DISH Network 由于投入 5G 网络建设的资金出现短缺危及到自身财务安全,宣布与卫星通信运营商 EchoStar 合并,其 CEO 也被迫离职。
为了降低网络投资确保健康的现金流,菲律宾运营商 PLDT 自 2022 年停止新建 5G 基站后,又在 2023 年上半年将已建成的 7200 个 5G 基站中的 2500 个改造回 4G 基站。2023 年 5 月越南政府启动 2.3GHz 的 5G 频谱拍卖,但面对每 10MHz 约 520 万美元的拍卖底价,越南四家运营商竟然无一出价,导致拍卖流产,越南市场至今仍未启动 5G 商用。
甚至实力雄厚的美国运营商 AT&T 也在 2023 年末爆出轰动业界的大新闻,由于 5G 业务回报不及预期,AT&T 转而把公司盈利的压力转嫁到了 5G 供应商身上。为了立竿见影地降低成本,AT&T 采用 Open RAN 的开放网络架构及独家供应商的谈判策略,与现有供应商爱立信和诺基亚进行了 8 个月的艰苦谈判,最终爱立信做出巨大让步,与原本每年要花 140-190 亿美元用于设备和服务采购的 AT&T 签署了为期 5 年的 140 亿美元的 5G 建网合同,同时还要承担替换掉竞争对手诺基亚全部现网设备的成本。
虽然 Open RAN 架构的 5G 网络能否帮助 AT&T 在用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还有待观察,但 AT&T 急需在 5G 上省钱的目的暂时达到了。同样为了省钱,越来越多的运营商转而开始在更低的频段上建设 5G 网络,把原用于 2G 或 3G 的低频网络重耕到 5G,虽然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但 2/3G 的低频属性与仅有 20M 左右的带宽,使得 5G 技术高速率、大带宽的特性大打折扣,这也被视为移动通信行业因 5G 商业回报不及预期而导致技术向成本的妥协。
5G 时代的困境源于商业模式的路径依赖
表象繁荣的 5G 在商业回报上陷入困境,其根源在于移动通信行业在将 5G 技术投入市场时,照抄照搬前 4G 时代商业模式的 " 路径依赖 "。
在从 2G 到 4G 进行代际演进的过程中,移动通信行业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商业模式。2G 时代语音为王,通信行业开始了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运营商的业务增长驱动来自于手机用户数的持续增长;3G 时代信息服务大爆发,移动互联网开始了对 PC 互联网的替代,运营商凭借着对内容入口和分发渠道的控制赚得盆满钵满;进入 4G 时代手机上网成为主流,数据流量开始井喷,虽然内容服务商通过 OTT 分走了行业利润,但下沉为管道的运营商仍然可以从数据流量增长中坐享红利。
所以,当以 " 大带宽 "、" 低时延 "、" 海量连接 " 为特性的 5G 技术面世,习惯于 " 路径依赖 " 的运营商在将其市场化时仍然延续了既有的传统模式:通过大规模投入迅速实现 5G 网络的 " 无缝覆盖 ",笃信只要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和更大的带宽,就会拉动更多的手机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流量,从而创造更多的业务收入。
为了向资本市场证明移动通信行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来实现永续增长的神话,运营商还照搬 2G 时代和 4G 时代的 KPI 指标,把 " 用户数 " 和 "DoU(数据使用量)" 的增长型 KPI 套用在衡量 5G 是否成功上。然后,为了提升 "5G 用户数 "、"5G 渗透率 "、"5G DoU" 这些代表运营业绩的表象指标,运营商驾轻就熟地采用资费优惠的市场手段来刺激手机用户更新到 5G。
在韩国市场,为了提升 5G 数据流量,韩国运营商一再下调不限流量的 5G 套餐价格,同时,还把 5G 手机在 4G 网络上产生的数据流量纳入 "5G 终端流量 " 这个独创的 KPI 指标,由此制造了韩国市场 5G 终端流量占比达到了全网 80% 的世界记录。
在中国市场,以中国移动为首的三大运营商也创造性地提出了 "5G 套餐用户数 " 的 KPI 指标,甚至不惜通过资费优惠的方式给没有 5G 手机也不使用 5G 网络的 4G 用户开通 5G 套餐,使得中国市场的 5G 套餐用户数在 2023 年 10 月底达到了 13.2 亿,几乎全民皆 5G,但整个市场上 5G 手机的出货量累计却仅有 8.4 亿。
运营商付出的是把更快、更先进、成本也更高的 5G 卖得比 4G 还便宜的代价,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 5G 用户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自商用开始就一路下滑。仍以全球最先商用 5G 的运营商之一——中国电信为例,在 2020 年 6 月底,5G 用户平均每月为中国电信带来的收入是 80.6 元,但到 2023 年 6 月底,5G 用户平均每月就只能给中国电信带来 48.7 元的收入,甚至已经低于 2019 年底 4G 用户的 49.5 元。
运营商所依赖的路径,是在 5G 时代继续复制前代 " 以价换量 " 的成功经验,用较低的市场价格撬动业务总量的抬升,从而实现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然而,走在熟悉老路上的运营商却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移动通信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时代,增长的天花板几乎无处不在。
在率先商用 5G 的先发市场,手机渗透率基本上都超过了 100%,用户总规模的增长早就触碰到天花板,结构性的增量来自于 3/4G 用户向 5G 的更新,但如果 5G 资费和 ARPU 值低于 4G,那么更新用户数的增长并不能为运营商带来额外的收入。
另一方面,手机上网时长的有限性也成了制约手机数据流量持续增长的天花板。据 Data.AI 的统计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很多国家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长超过了 5 小时,因此数据流量也已经告别了高歌猛进式的增长。爱立信最新的移动市场报告显示,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的同比增长率已经从 4G 时代 90% 以上的峰值掉落到如今的 30% 左右。
5G 时代的出路:回归市场需求的原点
移动通信行业已成为存量市场,运营商的 5G 商业模式却依然停留在供给思维上,认为只要不断地把管道变粗,总会有源源不断的流量来把管道充满。
所以他们参考 4G 经验把 5G 当下的商业困境归咎为缺乏 4G 时代的 " 杀手级应用 " 来带动流量增长,并且近乎执着地相信只要找到或等到了 " 杀手级应用 ",5G 所有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于是,全球运营商都把走出 5G 商业困境的出路放在寻找类 4G 时代的 " 杀手级应用 " 上。
韩国运营商的经验仍然是回到 3 个 G(Girl,Game, Gambling)上,只不过用 5G 加持了 VR、AR 等新技术手段,虽然掀起三分鐘熱度潮,但受限于硬體能力和购买力,很难像 4G 时代的手机视频、手机游戏一样普及。
中国运营商则沉迷于重新找回 3G 时代的内容入口,所以三大运营商联手打造了 "5G 消息 ",希望能在 5G 手机上取代腾讯微信的位置,并且借助工信部的官方力量要求所有入网的手机必须预装,乐观地相信一纸公文就能改变手机用户多年的使用习惯。
相较而言,美国运营商的运气要更好一些,移动通信运营商 T-Mobile 和 Verizon 把 5G FWA(固定无线接入)作为进攻固网宽带市场的武器,凭借 20-30 美元每月的低价策略和快速开通的服务承诺,迅速在宽带服务不完善的美国市场打开了局面。截止到 2023 年 9 月底,T-Mobile 和 Verizon 已经从有线电视服务商和 DSL 提供商那里分别抢到了 420 万和 270 万 FWA 客户。但对于同时运营移动和固网业务的 AT&T 而言,FWA 无异于双手互博,所以态度较为谨慎。
受到美国市场 FWA 发展态势良好的影响,印度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Reliance Jio 也宣布推出 5G FWA 服务,以克服光纤到户最后一英里管道铺设缓慢的挑战,加快宽带网络覆盖的速度。Jio 将 5G FWA 的市场目标设定为 1 亿户家庭,如目标达成 Jio 将成为全球最大的 FWA 服务提供商。
爱立信最新的移动市场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全球共有 121 家运营商提供 5G FWA 服务,FWA 的数据流量占到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的 19%,预计 2029 年将增长 5 倍多,接近移动数据流量总数的 30%。由此,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在报告中将 5G FWA 称之为在宽带服务不足的市场对有线宽带服务进行替代的 " 杀手级应用 "。
5G FWA 套餐以速率计费或大流量包为主,虽然每 GB 价格低于手机套餐,但为 5G 网络带来的数据流量非常可观,美国市场 5G FWA 的 DoU 约为 500G,几乎是手机用户 DoU 的 20 倍。对于发愁 5G 网络利用率不高的移动运营商而言,既可以利用 5G FWA 抢夺固网宽带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又能充分利用已投入的空闲网络资产赚取额外的业务收入,短期来看确实有助于提高 5G 的商业回报。
但随着 FWA 业务的不断扩张,流量压力的提升或将迫使运营商为这项低价值业务继续增加网络投入,从而打破其投入产出比的平衡状态;另外,相对于固网宽带 500M 或 1000M 的网速,5G FWA 的百兆速率在技术上弱势地位明显,其市场空间极易受到固网宽带服务商的价格策略打压;特别是在光纤普及度较高的市场,FWA 几无用武之地。
所以,FWA 显然不是 5G 时代可以全面普及的 " 杀手级应用 ",但其在有限市场的成功案例,或许也已经证明所谓的 " 杀手级应用 ",其实就是改变供给思维的传统业务模式,回到市场需求的原点上,在创造新的增量市场中发掘 5G 技术应有的价值。
作为被移动通信行业定义为 " 改变社会 " 的一代技术,5G 相对于 " 改变生活 " 的 4G 的超越,就在于帮助运营商跳出手机渗透率日益饱和的用户市场,在连接需求规模更大、连接时延要求更低、连接性能要求更高的行业市场进行赋能,围绕行业应用需求精准部署 5G 专用网络,由点及面地稳步推进 5G 网络建设和商用进程。
例如,基于行业客户对于数据不出场的需求,5G 技术可以通过专网的形式快速构建安全可靠、性能稳定、服务可视的定制化行业专网,实现高清视频回传、远程控制等作业场景,从支持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产业互联网的创新需求中创造新的产业价值。而运营商也可以在这一进程中从服务客户、为行业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创建新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
当然,与手机用户市场一网包天下的普遍服务不同,行业市场碎片化特征明显,千行百业的需求各异,业务模式也更为复杂,行业客户所需要的不仅仅是 5G,而是 5G 更快更高效的连接能力作用于上层应用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所以,对于专长于通信能力的运营商而言,要通过 5G 赋能行业获取收益,就必须补齐 IT 能力、云能力等跨界能力的技术短板,或者需要加大投入于人才培养,或者需要低下身段被合作伙伴集成,不仅项目周期长无法速成,而且也难于实现规模化复制。
因此,虽然知道 5G 技术的最大价值化在于行业市场,但对于运营商而言,显然 5G 技术的快速商业化才是首选,所以习惯于用规模效应快速拉动市场的运营商才会急功近利地将高成本的 5G 主要用于解决 4G 流量拥堵问题。
截止到 2023 年 9 月底,全球 258 个 5G 商用网络中,只有 42 个实现了行业应用所需的 5G 独立组网,其他 216 个 5G 商用网络仍然停留在基于 4G 锚点的非独立组网上,用以支持其以 5G 覆盖人口的百分比多少为目标展开市场竞争。由此,运营商们巨资投注了一张又一张无缝覆盖的 5G 网络,在日益饱和的手机用户市场押注以价换量,最终陷入了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商业困境。
因此,要走出 5G 时代当前面临的商业困境,运营商需要转变供给思维回归到市场需求的原点。
随着 5G 技术的继续演进,以 RedCap(轻量化 5G)为代表的 5G-Adavance (5G-A)即将启动 5G 的下半场进程。所谓轻量化 5G,其实就是按照行业市场对于更低成本、更低功耗、更低复杂度的 5G 需求,精简 5G 的 " 过剩能力 " 来适配物联网更新换代的市场机会。
而且在 5G-A 的部署上,运营商也在反思和汲取 5G 网络建设贪大求全的教训。对中国市场 5G 发展策略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 2023 世界 5G 大会上发表了《5G 模式创新再出发》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邬院士确认了当前 5G 模式所出现的问题,注意到运营商对于 5G-A 可能带来的历史投资保护与资产收益的担心,面对 " 前一轮的投资回报还没有足够,新投资是不是值得 " 的灵魂之问,邬院士的建议是,"5G-A 并不需要做全网覆盖,只是热点区網域的 5G 补充 ",并呼吁运营商对于 5G-A 专网的运营模式进行探索。
在技术上精简 5G 过剩能力的 RedCap,在部署上不做全网覆盖的 5G-A,正是移动通信行业对于 5G 下一步发展回归到市场需求的务实反映,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说视为对传统商业模式在 5G 时代终结的宣告。
【结语】
日前,2023 年度布鲁克林 6G 峰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在这场以 " 为 6G 奠定基础 "(Create the Foundation for 6G)为主题的峰会上,AT&T 技术执行副总裁 Chris Sambar 的主题演讲却把重点放到了对 5G 投资回报远不及预期的评判上,一度将峰会的基调由对 6G 的乐观预期转向了对 6G 不确定性的担忧。
无独有偶,在法国电信巨头 Orange 最近于巴黎召开的技术开放日活动中,公司首席技术官 Bruno Zerbib 也公开表示对 6G 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淡化了,称用户对于从 4G 到 5G 没有区别的体验其实在警示整个通信行业被困在 2G、3G、4G、5G 的代际范式里太久了,他甚至认为 5G 将可能是最后一个 G, 会有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没有兴趣重复 5G 更新到 6G 的设定模式。
因此,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市场,如果中国运营商能够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在 5G 的 " 下半场 " 推动 5G-A 商用的过程中专注于在商业回报上取得成功,无疑会对全球运营商摆脱 5G 当前的商业困境指明方向,为移动通信行业继续沿着技术迭代的道路推动未来 6G 的发展增添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