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全球5G時代的雙重面孔:繁榮表象背後的商業困境,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ICT 解讀者—老解
自韓國運營商在 2019 年率先啟動 5G 商用至今四年有餘,按照移動通信行業 " 十年一 G" 的代際範式,5G 時代已經行至半途,到 2030 年就将進入 6G 時代了;然而從全球範圍來看,雖然 5G 網絡大規模建設的進程還在如火如荼,但對于 5G 商業價值的質疑聲音在行業内卻越來越響亮,甚至 "5G 已經失敗 " 的觀點也在社交媒體上不絕于耳。
那麼,站在商用四年的時間節點,5G 時代在當下究竟呈現出一副怎樣的面孔呢?
繁榮發展的 5G 時代
随着 5G 商用在全球範圍内展開,大規模的 5G 網絡建設和增長迅猛的 5G 用戶數為移動通信行業營造着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根據移動通信全球行業組織 GSMA 的統計,截至到 2023 年三季度末,全球有 100 個市場的 258 個運營商商用了 5G 服務,部署了 481 萬個 5G 基站,5G 用戶規模也超過了 14.2 億,滲透率達到 16.6%。
特别是在率先商用 5G 的國家和地區,5G 發展的繁榮景象更加引人注目。中國的三大運營商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了 319 萬個 5G 基站,占到全球 5G 基站總量的 66%;良好的 5G 網絡覆蓋也推動中國市場的 5G 用戶數在 2023 年三季度達到了 7.37 億,滲透率接近 43%,占了全球 5G 用戶數的一半以上,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 5G 市場。
此外,全球最先商用 5G 的韓國也在繼續領跑,全國 23 萬個 5G 基站創造了每萬人擁有 41.5 個 5G 基站的全球最高記錄;在韓國運營商不遺餘力的推廣下,韓國市場的 5G 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 50%;同時,韓國市場的 5G 終端占比為 82%,是全球 5G 終端滲透率最高的國家,并且全網 5G 終端的 DoU(單用戶月均數據流量)高達 29GB,使得韓國市場 5G 終端的流量占比達到了全網的 80%。
美國 5G 市場由于在初期選擇了毫米波頻譜造成網絡建設緩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 5G 發展。從 2021 年開始,随着北美 5G 主流頻段從毫米波轉為厘米波和低頻,美國主流運營商均積極推進 5G 基站建設,目前 5G 網絡覆蓋率已超過 90%。而且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 5G FWA(固定無線接入)市場,目前有将近 7 百萬 5G FWA 連接;得益于 FWA 的高 DOU(約 500GB/ 月),T-Mobile 的 5G 網絡分流比超過 70%,成為全球利用率最高的 5G 網絡之一。
追随着 5G 領先者的腳步,印度市場也在發力追趕。在 2022 年 8 月完成 5G 頻譜拍賣後,印度最大的兩家運營商 Reliance Jio 和 Bharti Airtel 啟動了 5G 快速建網,以平均每天建設 1200 站的速度,僅僅一年時間就開通了 30 萬個 5G 基站。由于印度運營商采取了低資費的市場策略,印度市場平均每部智能手機的 DoU 為 31GB,為全球最高;随着 5G 商用加速,預計印度市場的 DoU 将進一步提升,到 2029 年将達到 75GB。
GSMA 預測,到 2026 年全球 5G 連接數将從 2023 年的 15 億增長到 30 億,屆時 5G 滲透率将達到 30%,并将在 2029 年超越 4G 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移動技術。
陷入商業困境的 5G 時代
5G 作為新一代通信技術的先進性不用質疑,但衡量 5G 是否成功,還要看能不能通過市場的考驗為產業帶來商業回報,而當前 5G 繁榮的表象背後卻難掩其在商業回報上遲遲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5G 用戶數在不斷增長,5G 網絡的數據流量也在持續攀升,但運營商的日子卻并未因此而更加好過。
雖然推出 5G 服務對于遏制 ARPU 值自 4G 時代開始的持續下滑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全球範圍的移動數據流量也以平均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呈現出驚人的增長勢頭,但行業咨詢機構 OMDIA 的報告卻顯示,全球通信運營商的業務收入降幅卻從 22 年 2 季度的 -1.6% 擴大到了 23 年 2 季度的 -3.8%。
不僅行業平均水平如此,那些率先商用 5G 的領先運營商也面臨着同樣的境況。作為全球最先推出 5G 業務的市場之一,中國用戶的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在 2022 年底達到了 2,618 億 GB,與 5G 商用當年 2019 年的 1,220 億 GB 相比,增長了 2.15 倍;但 2022 年的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 6,397 億元,卻僅比 2019 年的 6,090 億元增長了 5%。
不僅現狀如此,未來或許也難有改觀。根據行業咨詢機構 OMDIA 預測,在未來 5 年,由于 5G 的普及,全球的移動數據流量将增長 218.9%,但移動運營商的業務收入卻僅會增長 14.6%,而用戶 ARPU 值(每用戶平均收入)卻将下降 7.5%。
速率更快的 5G 推動了數據流量的大幅度攀升,卻未能給運營商帶來收入顯著增長,但為了承載海量數據流量而進行的 5G 網絡建設卻使得運營商的成本支出大幅度攀升。
首先是頻譜競拍成本。5G 高速率、大帶寬、低時延的特性需要更高的連續頻譜來支持,C-Band(3GHz~6GHz)成為全球 5G 網絡的主力頻譜,但由于優質頻譜資源的稀缺性,所以除中國外的其他絕大多數市場都采取了競拍的方式來進行 5G 頻譜的分配。
4G 時代暴增的數據流量激發了運營商對于 5G 業務的樂觀預期,所以 5G 頻譜的競争格外激烈。2020 年初,台灣地區 3.5GHz 頻譜拍賣,5 家運營商共計進行了 200 多輪的出價才塵埃落定,最終以每 10MHz 帶寬約 1.68 億美元的得標平均價刷新了此前意大利頻譜拍賣創造的 1.07 億美元的世界記錄。
其中,中華電信報價約 15 億美元獲得 3.5GHz 頻譜的 90MHz 帶寬,遠傳電信報價約 13.5 億美元獲得 80MHz 帶寬,台灣大哥大以約 10 億美元獲得 60MHz 帶寬,而實力弱小的亞太電信和台灣之星則未能得標 3.5GHz 頻譜,并最終在 2023 年分别被遠傳電信和台灣大哥大合并,甚至未能跨過 5G 時代的門檻。
但 5G 頻譜拍賣的世界記錄并未止步于此,2021 年 2 月 24 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宣布 C-Band (3.7GHz-3.98GHz)拍賣結果,拍賣總金額達 811 億美元,創造了 FCC 有史以來最高拍賣記錄。其中 Verizon 出資 455 億美元獲得了 160MHz 帶寬,AT&T 出資 234 億美元獲得 80MHz 帶寬,T-Mobile 出資 93 億美元獲得 20Mhz 帶寬,三家運營商每 10MHz 帶寬的得標平均價飙升到了 30 億美元。
其次是 5G 網絡建設成本。電磁波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傳播距離越近、信号越容易衰減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在主流 C-Band 上進行 5G 網絡建設的成本遠遠高于集中在 3GHz 以下頻譜上的 4G:一方面要達到同等覆蓋規模,所需的 5G 基站數量必然要多于 4G,另一方面大帶寬、低時延的無線新空口技術要求 5G 采用更高性能的處理芯片、射頻單元及大規模天線陣列等,進一步推升了 5G 基站的造價成本。
以在全球 5G 基站總量中占比 66% 的中國市場為例,來自工信部的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自 2019 年啟動 5G 建設到 2022 年底,三大運營商用于 5G 網絡的固定資產投資(CAPEX)累計達到了 5800 多億,建成 5G 基站 231 萬個,平均核算每站投資 25 萬人民币;而截止到 2019 年底,中國市場的 4G 基站總量為 544 萬個,三大運營商的 4G 網絡 CAPEX 投資累計 5068 億,平均每站僅 9.3 萬元。
從全球範圍來看,行業咨詢機構 OMDIA 的報告顯示,自 2019 年三季度啟動 5G 網絡建設開始,全球通信行業在移動網絡上的資本開支逐季都在增長。
此外,還有 5G 網絡的運營成本。5G 高頻譜、大帶寬的特性使得 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技術)成為标配,與 4G 網絡的 4 天線、8 天線相比,5G 采用 Massive MIMO 技術的通道數可擴大到 32 或者 64,天線陣子數可做到 192、512 甚至更高,雖然其增益大大超越 4G 設備,但也由此導致 5G 基站的單站能耗遠高于 4G 基站。
仍以中國市場為例,在中國電信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自 2019 年啟動 5G 網絡建設開始,其在網基站每載頻耗電量持續攀升,到 2022 年底已經達到 1438 度,是 2018 年的 2 倍多。
對于運營商而言,更高的單載頻、單基站功耗,意味着更多的電費支出。中國通信标準化協會的數據顯示,5G 主流基站設備的空載功耗約 2.2-2.3 千瓦,滿載功耗約 3.7-3.9 千瓦,是 4G 基站的三倍多。經測算,以平均 1.3 元 / 度的轉供電價計算,一個 4G 基站每年的電費是 20,280 元,一個 5G 基站每年的電費将高達 54,600 元。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到 2022 年底共建共享了近 70 萬 5G 基站(不含室分站),每年僅電費的支出就超過 380 億元。
盡管 5G 基站的系統容量和發射功率遠超 4G 基站,滿載狀态下每比特流量的平均功耗顯著好于 4G,但對于 5G 網絡利用率尚處爬坡階段的全球運營商而言,5G 基站的絕對能耗帶來的運營成本增加已經成為沉重的财務壓力。
總之,運營商用于 5G 的投資和運營支出在随着 5G 基站數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地累積,但 5G 的業務收入卻沒有因為數據流量的增加而獲得顯著提升,投入與產出的不匹配反映到運營商的财務報表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 5G 商業回報不及預期,導致了運營利潤率的下滑。
以入選 2023 年《财富》世界 500 強的主要電信公司為例,排名靠前的中國移動(第 63 名)、美國 Verizon(第 64 名)、美國 AT&T(第 78 名)、日本 NTT Docomo(第 109 名)、中國電信(第 132 名)和中國聯通(第 267 名),以 2018 年為起點,自 2019 年或 2020 年開始 5G 商用到 2022 年,其運營利潤率基本上都在逐年下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些運營商截止到 2022 年的運營利潤裡,還并沒有計入 5G 網絡建設的固定資本支出(CAPEX)。按照會計處理原則,運營商用于 5G 網絡的固定資本支出至少要在 5-8 年後才會以 " 資產折舊 " 的成本形式納入利潤核算。
可以預期,如果運營商在 5G 業務的商業回報上遲遲找不到出路,無法拉動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長的話,那麼 3 到 5 年後,很可能将有大批運營商的利潤報表會被巨額 5G 資產折舊的入賬壓垮。
雖然 5G 的固定資本支出暫時沒有影響到運營利潤,但其給現金流帶來的巨大壓力已經在當下讓實力較弱的運營商不堪重負:進入 5G 時代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運營商被迫啟動了包括戰略并購、銷減成本、大規模裁員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來進行自救。
除了台灣市場的亞太電信和台灣之星沒有足夠财力競拍 5G 頻譜而被并購之外,泰國的第三大運營商 DTAC 也因為未能獲得 2.6GHz 頻譜而在 2021 年底宣布與第二大移動運營商 True Move 合并。此外,為了通過規模效應來優化 5G 建網和運維成本,西班牙運營商 MasMovil 與 Orange,英國運營商 Vodafone UK 與 Three UK 相繼在 2022 年 6 月和 2023 年 6 月宣布了合并的決定。2023 年底,美國移動運營商 DISH Network 由于投入 5G 網絡建設的資金出現短缺危及到自身财務安全,宣布與衛星通信運營商 EchoStar 合并,其 CEO 也被迫離職。
為了降低網絡投資确保健康的現金流,菲律賓運營商 PLDT 自 2022 年停止新建 5G 基站後,又在 2023 年上半年将已建成的 7200 個 5G 基站中的 2500 個改造回 4G 基站。2023 年 5 月越南政府啟動 2.3GHz 的 5G 頻譜拍賣,但面對每 10MHz 約 520 萬美元的拍賣底價,越南四家運營商竟然無一出價,導致拍賣流產,越南市場至今仍未啟動 5G 商用。
甚至實力雄厚的美國運營商 AT&T 也在 2023 年末爆出轟動業界的大新聞,由于 5G 業務回報不及預期,AT&T 轉而把公司盈利的壓力轉嫁到了 5G 供應商身上。為了立竿見影地降低成本,AT&T 采用 Open RAN 的開放網絡架構及獨家供應商的談判策略,與現有供應商愛立信和諾基亞進行了 8 個月的艱苦談判,最終愛立信做出巨大讓步,與原本每年要花 140-190 億美元用于設備和服務采購的 AT&T 籤署了為期 5 年的 140 億美元的 5G 建網合同,同時還要承擔替換掉競争對手諾基亞全部現網設備的成本。
雖然 Open RAN 架構的 5G 網絡能否幫助 AT&T 在用戶市場競争中保持優勢還有待觀察,但 AT&T 急需在 5G 上省錢的目的暫時達到了。同樣為了省錢,越來越多的運營商轉而開始在更低的頻段上建設 5G 網絡,把原用于 2G 或 3G 的低頻網絡重耕到 5G,雖然采購成本大大降低,但 2/3G 的低頻屬性與僅有 20M 左右的帶寬,使得 5G 技術高速率、大帶寬的特性大打折扣,這也被視為移動通信行業因 5G 商業回報不及預期而導致技術向成本的妥協。
5G 時代的困境源于商業模式的路徑依賴
表象繁榮的 5G 在商業回報上陷入困境,其根源在于移動通信行業在将 5G 技術投入市場時,照抄照搬前 4G 時代商業模式的 " 路徑依賴 "。
在從 2G 到 4G 進行代際演進的過程中,移動通信行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商業模式。2G 時代語音為王,通信行業開始了移動電話對固定電話的替代,運營商的業務增長驅動來自于手機用戶數的持續增長;3G 時代信息服務大爆發,移動互聯網開始了對 PC 互聯網的替代,運營商憑借着對内容入口和分發渠道的控制賺得盆滿缽滿;進入 4G 時代手機上網成為主流,數據流量開始井噴,雖然内容服務商通過 OTT 分走了行業利潤,但下沉為管道的運營商仍然可以從數據流量增長中坐享紅利。
所以,當以 " 大帶寬 "、" 低時延 "、" 海量連接 " 為特性的 5G 技術面世,習慣于 " 路徑依賴 " 的運營商在将其市場化時仍然延續了既有的傳統模式:通過大規模投入迅速實現 5G 網絡的 " 無縫覆蓋 ",笃信只要提供了更快的網速和更大的帶寬,就會拉動更多的手機用戶產生更多的數據流量,從而創造更多的業務收入。
為了向資本市場證明移動通信行業可以通過不斷的技術迭代來實現永續增長的神話,運營商還照搬 2G 時代和 4G 時代的 KPI 指标,把 " 用戶數 " 和 "DoU(數據使用量)" 的增長型 KPI 套用在衡量 5G 是否成功上。然後,為了提升 "5G 用戶數 "、"5G 滲透率 "、"5G DoU" 這些代表運營業績的表象指标,運營商駕輕就熟地采用資費優惠的市場手段來刺激手機用戶更新到 5G。
在韓國市場,為了提升 5G 數據流量,韓國運營商一再下調不限流量的 5G 套餐價格,同時,還把 5G 手機在 4G 網絡上產生的數據流量納入 "5G 終端流量 " 這個獨創的 KPI 指标,由此制造了韓國市場 5G 終端流量占比達到了全網 80% 的世界記錄。
在中國市場,以中國移動為首的三大運營商也創造性地提出了 "5G 套餐用戶數 " 的 KPI 指标,甚至不惜通過資費優惠的方式給沒有 5G 手機也不使用 5G 網絡的 4G 用戶開通 5G 套餐,使得中國市場的 5G 套餐用戶數在 2023 年 10 月底達到了 13.2 億,幾乎全民皆 5G,但整個市場上 5G 手機的出貨量累計卻僅有 8.4 億。
運營商付出的是把更快、更先進、成本也更高的 5G 賣得比 4G 還便宜的代價,而由此帶來的後果則是 5G 用戶 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自商用開始就一路下滑。仍以全球最先商用 5G 的運營商之一——中國電信為例,在 2020 年 6 月底,5G 用戶平均每月為中國電信帶來的收入是 80.6 元,但到 2023 年 6 月底,5G 用戶平均每月就只能給中國電信帶來 48.7 元的收入,甚至已經低于 2019 年底 4G 用戶的 49.5 元。
運營商所依賴的路徑,是在 5G 時代繼續復制前代 " 以價換量 " 的成功經驗,用較低的市場價格撬動業務總量的抬升,從而實現業務收入的持續增長。然而,走在熟悉老路上的運營商卻忽視了外部環境的變化:移動通信行業已經進入存量市場時代,增長的天花板幾乎無處不在。
在率先商用 5G 的先發市場,手機滲透率基本上都超過了 100%,用戶總規模的增長早就觸碰到天花板,結構性的增量來自于 3/4G 用戶向 5G 的更新,但如果 5G 資費和 ARPU 值低于 4G,那麼更新用戶數的增長并不能為運營商帶來額外的收入。
另一方面,手機上網時長的有限性也成了制約手機數據流量持續增長的天花板。據 Data.AI 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球已有很多國家的日均手機使用時長超過了 5 小時,因此數據流量也已經告别了高歌猛進式的增長。愛立信最新的移動市場報告顯示,全球移動網絡數據流量的同比增長率已經從 4G 時代 90% 以上的峰值掉落到如今的 30% 左右。
5G 時代的出路:回歸市場需求的原點
移動通信行業已成為存量市場,運營商的 5G 商業模式卻依然停留在供給思維上,認為只要不斷地把管道變粗,總會有源源不斷的流量來把管道充滿。
所以他們參考 4G 經驗把 5G 當下的商業困境歸咎為缺乏 4G 時代的 " 殺手級應用 " 來帶動流量增長,并且近乎執着地相信只要找到或等到了 " 殺手級應用 ",5G 所有的問題将迎刃而解。
于是,全球運營商都把走出 5G 商業困境的出路放在尋找類 4G 時代的 " 殺手級應用 " 上。
韓國運營商的經驗仍然是回到 3 個 G(Girl,Game, Gambling)上,只不過用 5G 加持了 VR、AR 等新技術手段,雖然掀起三分鐘熱度潮,但受限于硬體能力和購買力,很難像 4G 時代的手機視頻、手機遊戲一樣普及。
中國運營商則沉迷于重新找回 3G 時代的内容入口,所以三大運營商聯手打造了 "5G 消息 ",希望能在 5G 手機上取代騰訊微信的位置,并且借助工信部的官方力量要求所有入網的手機必須預裝,樂觀地相信一紙公文就能改變手機用戶多年的使用習慣。
相較而言,美國運營商的運氣要更好一些,移動通信運營商 T-Mobile 和 Verizon 把 5G FWA(固定無線接入)作為進攻固網寬帶市場的武器,憑借 20-30 美元每月的低價策略和快速開通的服務承諾,迅速在寬帶服務不完善的美國市場打開了局面。截止到 2023 年 9 月底,T-Mobile 和 Verizon 已經從有線電視服務商和 DSL 提供商那裡分别搶到了 420 萬和 270 萬 FWA 客戶。但對于同時運營移動和固網業務的 AT&T 而言,FWA 無異于雙手互博,所以态度較為謹慎。
受到美國市場 FWA 發展态勢良好的影響,印度最大的移動運營商 Reliance Jio 也宣布推出 5G FWA 服務,以克服光纖到戶最後一英裡管道鋪設緩慢的挑戰,加快寬帶網絡覆蓋的速度。Jio 将 5G FWA 的市場目标設定為 1 億戶家庭,如目标達成 Jio 将成為全球最大的 FWA 服務提供商。
愛立信最新的移動市場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全球共有 121 家運營商提供 5G FWA 服務,FWA 的數據流量占到全球移動網絡數據流量的 19%,預計 2029 年将增長 5 倍多,接近移動數據流量總數的 30%。由此,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在報告中将 5G FWA 稱之為在寬帶服務不足的市場對有線寬帶服務進行替代的 " 殺手級應用 "。
5G FWA 套餐以速率計費或大流量包為主,雖然每 GB 價格低于手機套餐,但為 5G 網絡帶來的數據流量非常可觀,美國市場 5G FWA 的 DoU 約為 500G,幾乎是手機用戶 DoU 的 20 倍。對于發愁 5G 網絡利用率不高的移動運營商而言,既可以利用 5G FWA 搶奪固網寬帶服務商的市場份額,又能充分利用已投入的空閒網絡資產賺取額外的業務收入,短期來看确實有助于提高 5G 的商業回報。
但随着 FWA 業務的不斷擴張,流量壓力的提升或将迫使運營商為這項低價值業務繼續增加網絡投入,從而打破其投入產出比的平衡狀态;另外,相對于固網寬帶 500M 或 1000M 的網速,5G FWA 的百兆速率在技術上弱勢地位明顯,其市場空間極易受到固網寬帶服務商的價格策略打壓;特别是在光纖普及度較高的市場,FWA 幾無用武之地。
所以,FWA 顯然不是 5G 時代可以全面普及的 " 殺手級應用 ",但其在有限市場的成功案例,或許也已經證明所謂的 " 殺手級應用 ",其實就是改變供給思維的傳統業務模式,回到市場需求的原點上,在創造新的增量市場中發掘 5G 技術應有的價值。
作為被移動通信行業定義為 " 改變社會 " 的一代技術,5G 相對于 " 改變生活 " 的 4G 的超越,就在于幫助運營商跳出手機滲透率日益飽和的用戶市場,在連接需求規模更大、連接時延要求更低、連接性能要求更高的行業市場進行賦能,圍繞行業應用需求精準部署 5G 專用網絡,由點及面地穩步推進 5G 網絡建設和商用進程。
例如,基于行業客戶對于數據不出場的需求,5G 技術可以通過專網的形式快速構建安全可靠、性能穩定、服務可視的定制化行業專網,實現高清視頻回傳、遠程控制等作業場景,從支持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產業互聯網的創新需求中創造新的產業價值。而運營商也可以在這一進程中從服務客戶、為行業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通過創建新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來創造新的客戶價值。
當然,與手機用戶市場一網包天下的普遍服務不同,行業市場碎片化特征明顯,千行百業的需求各異,業務模式也更為復雜,行業客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 5G,而是 5G 更快更高效的連接能力作用于上層應用所帶來的商業價值。所以,對于專長于通信能力的運營商而言,要通過 5G 賦能行業獲取收益,就必須補齊 IT 能力、雲能力等跨界能力的技術短板,或者需要加大投入于人才培養,或者需要低下身段被合作夥伴集成,不僅項目周期長無法速成,而且也難于實現規模化復制。
因此,雖然知道 5G 技術的最大價值化在于行業市場,但對于運營商而言,顯然 5G 技術的快速商業化才是首選,所以習慣于用規模效應快速拉動市場的運營商才會急功近利地将高成本的 5G 主要用于解決 4G 流量擁堵問題。
截止到 2023 年 9 月底,全球 258 個 5G 商用網絡中,只有 42 個實現了行業應用所需的 5G 獨立組網,其他 216 個 5G 商用網絡仍然停留在基于 4G 錨點的非獨立組網上,用以支持其以 5G 覆蓋人口的百分比多少為目标展開市場競争。由此,運營商們巨資投注了一張又一張無縫覆蓋的 5G 網絡,在日益飽和的手機用戶市場押注以價換量,最終陷入了投入與產出不匹配的商業困境。
因此,要走出 5G 時代當前面臨的商業困境,運營商需要轉變供給思維回歸到市場需求的原點。
随着 5G 技術的繼續演進,以 RedCap(輕量化 5G)為代表的 5G-Adavance (5G-A)即将啟動 5G 的下半場進程。所謂輕量化 5G,其實就是按照行業市場對于更低成本、更低功耗、更低復雜度的 5G 需求,精簡 5G 的 " 過剩能力 " 來适配物聯網更新換代的市場機會。
而且在 5G-A 的部署上,運營商也在反思和汲取 5G 網絡建設貪大求全的教訓。對中國市場 5G 發展策略有重大影響力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邬賀铨,在 2023 世界 5G 大會上發表了《5G 模式創新再出發》的主旨演講。在演講中,邬院士确認了當前 5G 模式所出現的問題,注意到運營商對于 5G-A 可能帶來的歷史投資保護與資產收益的擔心,面對 " 前一輪的投資回報還沒有足夠,新投資是不是值得 " 的靈魂之問,邬院士的建議是,"5G-A 并不需要做全網覆蓋,只是熱點區網域的 5G 補充 ",并呼籲運營商對于 5G-A 專網的運營模式進行探索。
在技術上精簡 5G 過剩能力的 RedCap,在部署上不做全網覆蓋的 5G-A,正是移動通信行業對于 5G 下一步發展回歸到市場需求的務實反映,在某種程度也可以說視為對傳統商業模式在 5G 時代終結的宣告。
【結語】
日前,2023 年度布魯克林 6G 峰會在美國紐約召開,在這場以 " 為 6G 奠定基礎 "(Create the Foundation for 6G)為主題的峰會上,AT&T 技術執行副總裁 Chris Sambar 的主題演講卻把重點放到了對 5G 投資回報遠不及預期的評判上,一度将峰會的基調由對 6G 的樂觀預期轉向了對 6G 不确定性的擔憂。
無獨有偶,在法國電信巨頭 Orange 最近于巴黎召開的技術開放日活動中,公司首席技術官 Bruno Zerbib 也公開表示對 6G 技術的興趣越來越淡化了,稱用戶對于從 4G 到 5G 沒有區别的體驗其實在警示整個通信行業被困在 2G、3G、4G、5G 的代際範式裡太久了,他甚至認為 5G 将可能是最後一個 G, 會有越來越多的運營商沒有興趣重復 5G 更新到 6G 的設定模式。
因此,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 5G 市場,如果中國運營商能夠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在 5G 的 " 下半場 " 推動 5G-A 商用的過程中專注于在商業回報上取得成功,無疑會對全球運營商擺脫 5G 當前的商業困境指明方向,為移動通信行業繼續沿着技術迭代的道路推動未來 6G 的發展增添信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