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Burberry实现运营碳中和,所有门店实现100%绿电供应,欢迎阅读。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 无论在本土还是国际市场,企业社会责任、ESG 等议题,现在已经从‘超越合规’,逐渐走向‘纳入法规’。以前是‘天花板’,大家能否够到并无所谓,现在变成‘地板’,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胡柯华说。
9 月 13-14 日,新华网与博柏利(Burberry)在海南海口共同主办 " 可持续发展媒体工作坊 ",探讨国际时尚品牌的可持续转型路径,以及如何做好本土化策略。
胡柯华向 36 碳等媒体表示,当前绿色消费已成共识,很多国际时尚品牌都提出明确的气候目标。企业的气候行动主要有以下三大重点,一是供应链节能减排,供应链占品牌方碳排放的 70% 以上,绿色设计、可持续环保材料需要更被重视;二是加工工艺,需要更多绿色制造技术;三是产品被消费后如何再利用,是直接烧掉还是变成工业资源再回到时尚产业中。他也提到,目前还有一些领網域未受到足够关注,特别是生物多样性、海洋保护等,需要更多关注。
2021 年 6 月,英国奢侈品企业博柏利设立了自身气候目标,并成为首个获得科学目标倡议 ( SBTi ) 批准净零排放目标的奢侈品品牌。公司计划至 2040 年底实现气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包括到 2030 年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减少 46%,以及到 2040 年实现净零排放。
目前,博柏利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均已实现碳中和,其使用的所有电力均来自可再生能源。
在产品价值链维度,博柏利承诺将确保所有关键材料在 2025 年前实现 100% 可追溯,例如使用更具可持续性的棉花、皮革和羊毛,以及回收的聚酯和尼龙等。
博柏利的 ECONYL ® 系列采用再生渔网、织物废料和工业塑料制成的可持续尼龙面料。图源:企业官网
不仅是环境层面,社会意识形态也对企业的可持续转型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迪在工作坊中谈到,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不断调整,例如近年兴起的反消费主义、平权意识等,对任何企业发展战略都有直接影响。一些品牌出现 " 翻车 " 情况,就是因为其产品语言、营销话术对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有所冲突。
作为全球领先的奢侈品市场之一,中国一直是各大奢侈品牌的重点发力市场。但现实问题是,国际大品牌们在中国的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容易产生文化割裂等问题。
张迪谈到,很多国际品牌在中国做本土化时,大多停留在文化器物层面的理解,看作 " 旅游景点 "。实际上文化有两个层次,表面是文化器物,底层则是一种观念、叙事,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企业如果做本土化策略,首先要融入当地社区,倾听当地人对于文化的理解,还要和企业自身的文化个性相结合。
如今博柏利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 30 年的时间,也开展了一系列本土化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博柏利中国企业责任部门负责人介绍,博柏利目前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围绕四大公益项目进行。一是少数民族女性手工艺从业者的技能提升,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技能培训及作品展示等;二是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三是助力中西部地区胡杨林生态保护和青年发展,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生物多样性科普和线上可持续主题国际交流等;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助力海南红树林及热带雨林的保护和修复。
今年 5 月,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走进海南省黎族。图源:纺织服装周刊
例如,"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 就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博柏利集团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在两年内已经走进苗族、畲族、瑶族、彝族、黎族、土族、蒙古族等 7 个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具有一定纺织非遗传统技艺的女性从业者进行设计能力提升培训,进行非遗技艺成果转化,并借助北京时装周等国际化平台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促进女性公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