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Burberry實現運營碳中和,所有門店實現100%綠電供應,歡迎閱讀。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勳
" 無論在本土還是國際市場,企業社會責任、ESG 等議題,現在已經從‘超越合規’,逐漸走向‘納入法規’。以前是‘天花板’,大家能否夠到并無所謂,現在變成‘地板’,成為必須要做的事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胡柯華說。
9 月 13-14 日,新華網與博柏利(Burberry)在海南海口共同主辦 " 可持續發展媒體工作坊 ",探讨國際時尚品牌的可持續轉型路徑,以及如何做好本土化策略。
胡柯華向 36 碳等媒體表示,當前綠色消費已成共識,很多國際時尚品牌都提出明确的氣候目标。企業的氣候行動主要有以下三大重點,一是供應鏈節能減排,供應鏈占品牌方碳排放的 70% 以上,綠色設計、可持續環保材料需要更被重視;二是加工工藝,需要更多綠色制造技術;三是產品被消費後如何再利用,是直接燒掉還是變成工業資源再回到時尚產業中。他也提到,目前還有一些領網域未受到足夠關注,特别是生物多樣性、海洋保護等,需要更多關注。
2021 年 6 月,英國奢侈品企業博柏利設立了自身氣候目标,并成為首個獲得科學目标倡議 ( SBTi ) 批準淨零排放目标的奢侈品品牌。公司計劃至 2040 年底實現氣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包括到 2030 年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放量減少 46%,以及到 2040 年實現淨零排放。
目前,博柏利在全球範圍内的運營均已實現碳中和,其使用的所有電力均來自可再生能源。
在產品價值鏈維度,博柏利承諾将确保所有關鍵材料在 2025 年前實現 100% 可追溯,例如使用更具可持續性的棉花、皮革和羊毛,以及回收的聚酯和尼龍等。
博柏利的 ECONYL ® 系列采用再生漁網、織物廢料和工業塑料制成的可持續尼龍面料。圖源:企業官網
不僅是環境層面,社會意識形态也對企業的可持續轉型產生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迪在工作坊中談到,随着宏觀環境的變化,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不斷調整,例如近年興起的反消費主義、平權意識等,對任何企業發展戰略都有直接影響。一些品牌出現 " 翻車 " 情況,就是因為其產品語言、營銷話術對當下的主流價值觀有所衝突。
作為全球領先的奢侈品市場之一,中國一直是各大奢侈品牌的重點發力市場。但現實問題是,國際大品牌們在中國的產品設計、營銷策略等經常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容易產生文化割裂等問題。
張迪談到,很多國際品牌在中國做本土化時,大多停留在文化器物層面的理解,看作 " 旅遊景點 "。實際上文化有兩個層次,表面是文化器物,底層則是一種觀念、叙事,背後有更深層的意義。企業如果做本土化策略,首先要融入當地社區,傾聽當地人對于文化的理解,還要和企業自身的文化個性相結合。
如今博柏利進入中國市場已有近 30 年的時間,也開展了一系列本土化企業社會責任項目。
博柏利中國企業責任部門負責人介紹,博柏利目前在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圍繞四大公益項目進行。一是少數民族女性手工藝從業者的技能提升,走進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技能培訓及作品展示等;二是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三是助力中西部地區胡楊林生态保護和青年發展,開展面向青少年的生物多樣性科普和線上可持續主題國際交流等;四是生态環境保護項目,助力海南紅樹林及熱帶雨林的保護和修復。
今年 5 月,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走進海南省黎族。圖源:紡織服裝周刊
例如,"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 就是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博柏利集團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該項目在兩年内已經走進苗族、畲族、瑤族、彝族、黎族、土族、蒙古族等 7 個少數民族地區,針對具有一定紡織非遺傳統技藝的女性從業者進行設計能力提升培訓,進行非遺技藝成果轉化,并借助北京時裝周等國際化平台開展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促進女性公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