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平息“农夫山泉”风波,需要一种共同责任,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网 宋笛 / 文 没有谁会预想到,一场对民营企业家宗庆后的纪念活动逐渐变味,成为对另一位民营企业家钟睒睒和其创立的农夫山泉的定向 " 狙击 "。
钟睒睒先是被指责 " 对娃哈哈忘恩负义 ",被质疑其子入美籍,再后来又被指竞争不择手段、包装借鉴日本元素 " 媚日 " 等等。网络舆情持续放大,一时间,农夫山泉股价下滑、被直播 " 倒水 "…… 钟睒睒和农夫山泉这个创立近 30 年的品牌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这些指责原本经不起追问。比如 " 没有送花圈 "" 靠娃哈哈赚第一桶金 "" 被娃哈哈开除 " 等信息已经被钟睒睒本人辟谣;有些则似乎连辟谣的必要都没有——钟睒睒儿子入美籍并不意味着农夫山泉会成为一家美资企业,就算由二代接班,股东的国籍也不妨碍一家企业为中国市场持续作出贡献。即使存在外资持股的情况,在华外企尚且是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道理本来不难解释,但是放在现在的情形下,听上去就有点 " 刺耳 "。无他,舆论本来就会形成 " 沉默的螺旋 ",不论是有心引导或者单纯是为博流量而出现的 " 放大器 " 效应,都可能让网络舆论场看上去一边倒。面对如此情势,农夫山泉有口难辩,辩无可辩,要度过这次危机,或许只能交给时间。
事情发生后,有悲观者认为民粹泛滥,以后企业家的处境将更难。这样的言论可以理解,应该认真对待,但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无论此后是自然走偏抑或被引向歧路,归根到底,事件的起点是对宗庆后这位民营企业家广泛的、自发的怀念。市民们冒雨前往宗庆后的追思会,杭州下沙区的花圈被买空," 敬重与爱无需多言 " 的标语挂在栏杆上 …… 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们忍不住回想,已经有多久,我们没有这样自发地去纪念一位企业家了?
2018 年以来,从民营经济 " 离场论 " 到 " 新公私合营 ",再到对平台经济、部分互联网大厂的 " 围剿 " 之声,理论的、实践的、政策的(一些收缩性政策带来的合成谬误),种种因素交错之下,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经历了一次整体性的舆论困境。
也正是看到了一些现实的挑战。一方面有关民营经济的政策不断释出,决策部门反复强调要给民营企业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经历三年疫情和未达预期的复苏,微观层面的冷暖已被大部分人所感受,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共识更加坚固和广泛了。
这种共识就是:要想过更好的日子,经济发展还是硬道理,而要发展就离不开企业、离不开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可以说,这是大众自发纪念宗庆后的基础。
中年创业展现的勇气、" 达娃之争 " 中展现的坚韧、在产品开发中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公共利益的重视,这些品质和行为当然是属于宗庆后个人的,但也普遍存在于企业家群体中,其中很多品质恰恰是其背后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大家对宗庆后这些品质的尊重,恰恰也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尊重。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选择相信这是可能的:充分施展个人才华、追求个人财富积累、过上更好的日子,民富以至于国富 ……。在很长的时间中,企业家是很多中国青年人的人生偶像,虽然这些年企业家面对的舆论环境有波折,但想过好日子的共识不变,对企业家精神尊重的基础就没有变。
正因如此,我们理解,让很多人担心的,不只是这样一种打着正义旗号(比如爱国)抡棒子、扣帽子的攻击,更因为这种言行在舆论场的喧嚣和共振,从线上到线下。人们担心,如果对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家毫无根据的网络攻击和 " 审判 " 可以肆意,如果企业家无法开口,也无法维护正当的公民权利和企业权益,如果站在这种攻击对面的是 " 沉默的大多数 ",只会意味着每个企业家都在 " 射程之内 ",没有谁能置身事外,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钟晱晱和农夫山泉。
化解这样的担心是一种共同责任。要履行这种共同的责任,官方和主流媒体应该主动辟谣;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应该调整算法,防止过激言论在流量机制下广泛传播,对于传播谣言、挑动情绪的账号要及时调整;个人也应该更理性地对待各种偏激的声音,被这些声音包围,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们注意到,理性的声音正更多出现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上,拒绝 " 碰瓷式 "" 煽动式 " 地消费爱国情怀,要求维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决策层正在着力推动相关政策。去年出台了 " 民营经济 31 条 ",今年以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也在加快。最近中央网信办部署 2024 年 " 清朗 " 系列专项行动,整治散布传播涉企虚假不实信息,蓄意造谣抹黑企业、企业家等问题被列为重点。我们愿意相信,这场出现在 2024 年春季的舆论风暴,只是民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