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平息“農夫山泉”風波,需要一種共同責任,歡迎閱讀。
經濟觀察網 宋笛 / 文 沒有誰會預想到,一場對民營企業家宗慶後的紀念活動逐漸變味,成為對另一位民營企業家鍾睒睒和其創立的農夫山泉的定向 " 狙擊 "。
鍾睒睒先是被指責 " 對娃哈哈忘恩負義 ",被質疑其子入美籍,再後來又被指競争不擇手段、包裝借鑑日本元素 " 媚日 " 等等。網絡輿情持續放大,一時間,農夫山泉股價下滑、被直播 " 倒水 "…… 鍾睒睒和農夫山泉這個創立近 30 年的品牌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這些指責原本經不起追問。比如 " 沒有送花圈 "" 靠娃哈哈賺第一桶金 "" 被娃哈哈開除 " 等信息已經被鍾睒睒本人辟謠;有些則似乎連辟謠的必要都沒有——鍾睒睒兒子入美籍并不意味着農夫山泉會成為一家美資企業,就算由二代接班,股東的國籍也不妨礙一家企業為中國市場持續作出貢獻。即使存在外資持股的情況,在華外企尚且是中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道理本來不難解釋,但是放在現在的情形下,聽上去就有點 " 刺耳 "。無他,輿論本來就會形成 " 沉默的螺旋 ",不論是有心引導或者單純是為博流量而出現的 " 放大器 " 效應,都可能讓網絡輿論場看上去一邊倒。面對如此情勢,農夫山泉有口難辯,辯無可辯,要度過這次危機,或許只能交給時間。
事情發生後,有悲觀者認為民粹泛濫,以後企業家的處境将更難。這樣的言論可以理解,應該認真對待,但也需要進一步讨論。
無論此後是自然走偏抑或被引向歧路,歸根到底,事件的起點是對宗慶後這位民營企業家廣泛的、自發的懷念。市民們冒雨前往宗慶後的追思會,杭州下沙區的花圈被買空," 敬重與愛無需多言 " 的标語挂在欄杆上 …… 這些感人的場景讓我們忍不住回想,已經有多久,我們沒有這樣自發地去紀念一位企業家了?
2018 年以來,從民營經濟 " 離場論 " 到 " 新公私合營 ",再到對平台經濟、部分互聯網大廠的 " 圍剿 " 之聲,理論的、實踐的、政策的(一些收縮性政策帶來的合成謬誤),種種因素交錯之下,民營經濟和企業家經歷了一次整體性的輿論困境。
也正是看到了一些現實的挑戰。一方面有關民營經濟的政策不斷釋出,決策部門反復強調要給民營企業家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另一方面,經歷三年疫情和未達預期的復蘇,微觀層面的冷暖已被大部分人所感受,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的共識更加堅固和廣泛了。
這種共識就是:要想過更好的日子,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而要發展就離不開企業、離不開企業家,特别是民營企業家。可以說,這是大眾自發紀念宗慶後的基礎。
中年創業展現的勇氣、" 達娃之争 " 中展現的堅韌、在產品開發中的創新精神以及對公共利益的重視,這些品質和行為當然是屬于宗慶後個人的,但也普遍存在于企業家群體中,其中很多品質恰恰是其背後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的根本所在,大家對宗慶後這些品質的尊重,恰恰也是對企業家精神的尊重。
40 多年的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最大的改變,就是我們選擇相信這是可能的:充分施展個人才華、追求個人财富積累、過上更好的日子,民富以至于國富 ……。在很長的時間中,企業家是很多中國青年人的人生偶像,雖然這些年企業家面對的輿論環境有波折,但想過好日子的共識不變,對企業家精神尊重的基礎就沒有變。
正因如此,我們理解,讓很多人擔心的,不只是這樣一種打着正義旗号(比如愛國)掄棒子、扣帽子的攻擊,更因為這種言行在輿論場的喧嚣和共振,從線上到線下。人們擔心,如果對合法合規經營的企業家毫無根據的網絡攻擊和 " 審判 " 可以肆意,如果企業家無法開口,也無法維護正當的公民權利和企業權益,如果站在這種攻擊對面的是 " 沉默的大多數 ",只會意味着每個企業家都在 " 射程之内 ",沒有誰能置身事外,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鍾晱晱和農夫山泉。
化解這樣的擔心是一種共同責任。要履行這種共同的責任,官方和主流媒體應該主動辟謠;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也應該調整算法,防止過激言論在流量機制下廣泛傳播,對于傳播謠言、挑動情緒的賬号要及時調整;個人也應該更理性地對待各種偏激的聲音,被這些聲音包圍,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我們注意到,理性的聲音正更多出現在主流媒體和網絡平台上,拒絕 " 碰瓷式 "" 煽動式 " 地消費愛國情懷,要求維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決策層正在着力推動相關政策。去年出台了 " 民營經濟 31 條 ",今年以來,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也在加快。最近中央網信辦部署 2024 年 " 清朗 " 系列專項行動,整治散布傳播涉企虛假不實信息,蓄意造謠抹黑企業、企業家等問題被列為重點。我們願意相信,這場出現在 2024 年春季的輿論風暴,只是民營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