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苹果汽车,还会有吗?,欢迎阅读。
引语
可能连自己都觉得后续产品不会有太多新意,现任的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也就是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的一把手 Tang Tan ,将要离职。
届时,iPhone 的产品设计主管将升任为 iPhone 新的一把手。更令人意外的是,Mac 硬體工程副总裁将调去负责 Apple Watch 的设计工作。
从 " 庞然大物 " 的 Mac 转投小巧精致的腕上终端,不得不让咱这些外行感叹一句:" 跨度还真够大的 "。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事变动大概率不会对产品的固有形象产生重大革新,消费者对近年苹果产品的外观达成共识:" 千篇一律,谁来设计都一样,乔纳森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些设计已经是苹果的语言,形象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苹果对产品的改动十分谨慎,苹果公司过了激流勇进的年代,现在目的是保持平稳增高的趋势,而不是 " 颠覆性创新 "。
总之,iPhone、iPad、Mac 等成熟硬體要做的是守江山。
既然开阔新的市场不能指望 " 老的硬體 ",所以苹果很早就对汽车、AI 等前沿技术做好了相应准备。只是在效果上,起了大早,赶了晚集。苹果在全新领網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多消费者会诧异,科技风向标的苹果,为何在近期的大浪潮里接连失利甚至连冒个泡都做不到?苹果还能像之前一样后来居上体验为王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苹果汽车先学跑,再学走?
和近两年造手机的非要插一脚去造车,造车的又非要去造手机不同。
苹果早在 2014 年就启动了 " 泰坦计划 ",旨在自主研发电动汽车 Apple Car,而这一年也正是新能源车企扎堆诞生的一年,如蔚来、小鹏。可见,苹果汽车的起步一点也不晚。
九年时间过去,国内新能源汽车推陈出新,充电桩如织网蔓延。
同为手机厂商的华为,虽说不造车,但早已与其他车企合作的形式打入汽车市场,在高阶辅助驾驶、车机体验、汽车业务和终端手机上收获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未来亲自下场造车也有个十足的模範。
同为大西洋彼岸的贾会计,九年磨一剑 " 为梦想窒息 " 后,也迎来首辆量产的 FF91。
反观苹果,项目一直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定位再到自动驾驶技术,都让苹果的造车之路充满坎坷。
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还三年,蔚小理告诉我们造新能源车三年足矣,苹果仿佛再说十年时间也不够。
究其原因,无外乎苹果站的太高,望得太远,想做得一鸣惊人。
苹果希望做一款能完全自动驾驶,不配备方向盘、刹车脚踏板的电动汽车。
先不谈不配备方向盘、刹车脚踏板的车市场监管部门让不让上?用户敢不敢开?
光是完全自动驾驶这一点,就对现阶段的苹果有些远了,对所有汽车厂商也不例外。
首先,自动驾驶分为 L1、L2、L3、L4、L5 五个等级。
L0 至 L2 级别的驾驶,可以理解为辅助驾驶,它需要驾驶者时刻监管周边情况,完成大部分操作。
而 L3、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自己就能对周边环境监管、完成驾驶操作等。
至于 L5,对车速、路段的限制更为宽松,汽车可以完全掌控所有操作,与其说是驾驶员,不如说是乘客,在车上睡觉都行。
目前,特斯拉已实现 L2 级自动驾驶。
谷歌 Waymo 公司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领先者之一 , 已经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但请注意,是在限定区網域内。
所以可想而知,苹果作为汽车领網域的新手,实现 L5 自驾难度极高。
何时才能实现?我们不得而知。但苹果内部汽车团队推翻决策,人员重组的新闻时有常见。在新能源汽车出货量、市场占有率高歌猛进时,苹果汽车尚未入局成既定事实。
甚至不谈自动驾驶,苹果连汽车智能化、座椅舒适度、底盘操控性等方面都没个影。竞争对手更不会等你,市场拼搏注定内卷激烈,苹果再入局时面对的是活下来的王者。
目前,苹果还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降低自己对汽车的高要求,不过这样的苹果还是苹果吗?
二是收购一家公司用作入场券,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当初特斯拉 CEO 埃隆 · 马斯克曾找上苹果那会,但世上没有后悔药。
三是死磕到底把高阶自动驾驶整出来,重新定义汽车。
当然,不管哪条,都需要最宝贵的时间。其他厂商只会越来越强,此消彼长后,苹果再入局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
AI?不,苹果喜欢务实的叫法:机器学习
和苹果汽车一样命运多舛的,还有 AI。
大多数人对苹果 AI 的印象源自 Siri,作为最早的语音智能助手之一,如果你现在和 vivo、小米、OPPO、华为发布的大模型加持后的助手放在一起比,它是 " 最笨 " 的一个。
Siri 似乎在这些年都没有很跨越式的进化,你问简单的问题,用词不能太挑剔,它才会准确回答你。
根据参与 Siri 项目的苹果前员工透露,Siri 团队从 2018 年开始就陷入了混乱。
而另一位打工人则表示,自己在苹果负责 Siri 项目的 7 年里,先后经历了 4 任老板,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据悉,Siri 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领导层不愿意投入更多的钱去分析 Siri 的使用情况,这样工程师就无法知道多少用户使用 Siri,使用频率如何,习惯什么样,结果是否满意。
由于苹果设计团队拒绝用户对 Siri 的回答进行反馈,导致开发团队无法理解模型的局限。反观 ChatGP,每一个回答都允许用户评价好坏。
第二,是苹果不希望 Siri 胡言乱语,对回答正确率有极高要求。因此苹果不让 Siri 进行长对话,还会事先写好多个回复,这就导致 Siri 的代码繁琐且不易更改。
负责改进 Siri 的工程师表示,Siri 数据库中包含了一个巨大的单词列表,包含各种音乐艺术家、餐馆等地点的 24 种语言表达方式,这就像一个 " 大雪球 ",如果想要在这个数据库中加一个单词,它会被塞在一大堆内容之中。
这就导致做一些简单的短语更新,需要重建整个数据库,短则六星期,复杂功能长达一年也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OpenAI 会收集用户聊天内容来训练模型以提升效果,而苹果不允许在隐私安全方面有任何挑战,所以 Siri 没法像 ChatGPT 那样越用越强,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 AI 助理。
通过 Siri 打通 AI 的方法不好用,于是苹果就加大更多关于大模型研究人员的招聘。在苹果官网查询,光是相关岗位就超过 600 个。
据说苹果还建立自己的大语言模型框架 "Ajax",将其应用在地图、Siri 等功能上。同时,苹果还在秘密研发 Apple GPT,在内部员工中小范围投入使用。
苹果公司近期还与主要新闻和出版机构展开了谈判,给出价值至少 5000 万美元的多年期協定,以获取这些新闻机构的材料帮助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
通过这些零零散散的消息,你能看出苹果正在做也很急,但就如库克在业绩会上说的那样," 某些技术的发展潜力显然是非常有趣的,但某些技术的加入和使用应当采取非常审慎的方式。"
急的同时也别忘记审慎,有道理,但也有点矛盾。
所以,即便有着 Siri 的先发优势,我们仍未见到苹果 AI 和大模型的问世。
就在苹果后知后觉的同时,vivo、小米、OPPO、华为,早用 " 超级助理 " + N 多个应用了 AI 大模型技术的 App 的模式,让用户先行体验 AI 的快乐。
小到十亿级,大到 1750 亿的参数大模型也已发布开源,并配备好相应开发套件。
尽管苹果也在文本识别、主体抠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其他科技巨头相比,其 AI 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仍然相对滞后。
苹果的 AI 还能后来居上搅动产业吗?我们得打个问号。
苹果的未来
常言道,事不过三。汽车和 AI 都没有抓入先机,头显市场总算没有入局的太晚。
本来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想就 Meta、PICO、Valve 这些头显厂商的硬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做个总结,以此来看苹果的 Vision Pro 能否带动新一轮热潮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但 Vision Pro 目标定在 2 月份左右上市,届时的购买意向及用户口碑,我相信便是最好的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能带领苹果走向下一个辉煌十年吗?
我们不知道,但能够知道的是,虚拟现实也好,AI、新能源也罢。这些都是开辟新的赛道,这对苹果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不用像自己打败诺基亚那样,被人在旧的赛道里把身为霸主的自己杀死。
所以苹果依然可以靠着它的软硬业务赚得盆满钵满,靠着它的系统生态护城河过得有声有色。
苹果也不用像其他公司那样太担心失败,因为它太庞大太会赚钱,光一个 AirPods 业务的利润就抵一个小米,一年的收入就富可敌国。
它有钱砸,有时间耗,也有至少好几次的失败机会,再加上公司文化信仰,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才导致它看起来对所有前沿技术的反应都慢一拍。
从改变世界的小船变成承载万千员工的巨轮。人多意见也多,有些项目进度确实会受阻,正如那句老话:船大难掉头。
好在,苹果仍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这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其次,苹果在硬體设计、作業系統研发和生态系统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这些优势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最后,随着全球科技产业的不断变革和更新,苹果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毕竟,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也是会引起远距离外一场巨大风暴的。
尽管苹果在 AI 和汽车领網域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失利,但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是充满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技术和战略布局,苹果才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以巨头的身姿改变世界。
参考资料:
钛媒体——市值暴跌超万亿,苹果急需 AI 大模型「新解药」
量子位——苹果 AI 哪去了?前员工揭秘 Siri 何以走向没落:团队内耗、技术判断太谨慎
互联网品牌官:苹果汽车,9 年造了个寂寞
图源网络
编辑:辉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