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每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都是时代的注脚,欢迎阅读。
春意浓,万物生,龙翘首,花正盛。农历二月二,是中国传统节日—— " 龙抬头 "。
蛰伏了整个冬季的万物,都在等待复苏和新生。所以这一天也成了国人开启新一年的契机,大家都期盼能有个 " 好兆头 "。
中国人一贯信奉埋头苦干,相信蛰伏是在蓄势待发。
于是," 龙抬头 " 也隐隐暗含了这种期待——只要脚踏实地的生活,日子就会抬起头、有盼头。
本期显微故事找到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有帮助大家日常出行的网约车司机,也有为陌生人端上热气腾腾家常菜的 " 上门做饭师 ",还有用旧手机为人们留住回忆的 " 手机装裱师 ",以及坚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汉服设计师。
他们的工作日常其实并不特别,但日复一日埋头做事让他们在自己的行业中慢慢显露微光,如果说有什么样的 " 抬头 " 是充满力量的,可以抓住的,那一定是埋头了无数次之后的那次 " 龙抬头 "。
这些普通人 " 龙抬头 " 的瞬间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平凡却写满真实:
文 | 常宁宁
编辑 | 卓然
" 大城市里时间宝贵,很多人都不能好好吃上一顿饭,因为有我,他们能吃上一顿热饭 ",雪梨说,26 岁的她正肩负着无数个家庭的一件 " 日常大事 " ——吃饭。
作为 " 上门做饭师 ",雪梨的一天是从早上 8 点开始的,她需要辗转 4 到 5 个家庭,一天工作 12 小时,掐点为他们上门做一顿热饭热菜。
即使晚上回到家,雪梨也还需要和对方核对第二天的菜单——很多客人对备菜不甚了解,她需要将待购入的食材一一列出,发给对方。
" 上门做饭师 " 是个刚兴起的行业,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作为第一批 " 吃蟹人 ",雪梨需要将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才能完成忙碌的工作。
尽管需要连轴转,但雪梨在做饭时总是带着微笑,每当对方好奇地问起时,她总是语气欢快地回答:" 因为太喜欢这份工作了。"
在成为 " 上门做饭师 " 之前,雪梨在一家公司做销售,但因为看不见自己的价值,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机缘巧合下,她尝试给同事带饭,收获了同事们对自己厨艺的肯定,这份成就感也让雪梨开始留心起 " 上门做饭师 " 这个职业。
最初雪梨只是把它当作副业,但一个又一个客人带来的真实反馈,让她更加坚定自己正在做一件温暖的事:
有一对刚到北京、初入职场的年轻情侣,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没有时间自己做饭,不得不靠点外卖解决一日三餐。但到手的饭菜要么油太大,要么不新鲜,还有些等送到手时已经凉了。找到雪梨后,他们终于能在家吃上热乎乎的家常菜。
还有一位年轻宝妈,为了给孩子最健康的食物,她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来研究宝宝辅食和日常护理,却难以抽出手照顾自己。家人请来雪梨后,她也能吃到精心准备的营养餐。
在一次次上门的过程中,雪梨的饭成了一部分客户对家的回忆,每次雪梨离开,对方都会紧张地问," 请问明天还可以再来吗?"
这是曾经坐在格子间的雪梨从未有过的体验。彼此不相识的人在陌生的城市聚在 " 饭桌 ",互相带来慰藉,给陌生人带来家的感觉,也给雪梨带来了十足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 他们认可我的厨艺,做饭又是我的爱好,为什么不能拿爱好养活自己呢?" 正是如此,雪梨决定将 " 上门做饭师 " 作为自己的事业,还推出了更多针对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套餐服务。
" 一开始家人并不接受我大学毕业做这样一份工作,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未来 ",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给予她认可,家人对雪梨职业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 他们觉得我做的事有意义,自己喜欢就好。"
现在雪梨准备将 " 做饭 " 这件日常小事,发展成自己的 " 人生大事 "。除了研究食谱的营养搭配,她也在尝试做自媒体,将职业拓宽,也做得更深。
" 大家都在努力生活 ",她用镜头记录下一道道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蔬一饭不仅为生活和工作增加了温度,也是她和她身后上百个家庭努力生活的证明。
" 有些人喜欢重口味,有些人喜欢清粥小菜,民以食为天,正是他们不同的口味和偏好,也让我感受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选择 "。
"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这也让雪梨感受到生活的层次感,每一次不经意的感谢更让雪梨确信," 味道可以延续,记忆也一直都在 "。
每一道生活的锋芒,都能熬成最温柔的浓汤,这份温度也在给予雪梨更大的能力,抬头看见属于自己的未来。
网约车车主顾大爷的车后座,有一个小型的 " 流动摄影展 "。
59 岁的顾大爷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青年时期就迷恋上了摄影,一直有个摄影师的梦想,在逐梦几十载的途中,累计拍下了十几万张照片。
从 2020 年开始,顾大爷萌发了做移动影展的想法。他将自己心仪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车后座,坐在后排的乘客若是有兴趣问起,他立马就能反应过来," 哦,是那张 ",然后和对方聊起照片背后的故事。
如果对方想要拍照留念或是发朋友圈,大爷也会立即 " 授权 " 同意," 我就想把自己镜头中记录的美好分享给大家 "。
这个流动的影展,成了顾大爷生活中的一束光。
在成为网约车司机之前,顾大爷曾当了 14 年的兵,退伍后回到北京做小生意,为五金商店供货,还早早购入了代步车,是典型的小康家庭,生活很是惬意。
但是从 2016 年开始,顾大爷发现实体生意不好做了,眼瞅着账面上的亏损越来越多,经过两年的挣扎后,他关闭了自己的小公司,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从小老板到网约车司机,顾大爷的心里落差巨大,开培训会时更是五味杂陈," 都是年轻人,感觉自己很失败 "。
此外,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顾大爷产生了 " 跟不上时代 " 的焦虑,开车时越发沉默。
直到这个 " 苦中作乐 " 的流动摄影展开启,顾大爷才又重燃了生活的激情。
不少乘客在途中还会和顾大爷交流创作灵感,帮作品想名字;有些乘客被照片打动之余,还即兴提笔在照片背面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乘客会添加顾大爷为微信好友,某一天 " 触景生情 ",突然给他发来一篇小作文,感谢他 " 给予自己感动 "。
其中让顾大爷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乘客留言称 " 影展很治愈 ",大爷爽朗一笑," 其实大家写的东西也在治愈我 "。
这是钢铁城市中一次偶然的双向奔赴。
为了留住这些细小的感动,顾大爷将收获的评论与小作文逐一打印,装订成了册子,珍藏在家中。
" 如今我已经有 8 本文集了 ",谈及此事,顾大爷有些得意," 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还有 11 个月顾大爷就要退休了,届时他不会再跑网约车,他又折腾起了新的事业。
他将家里的平房装修成了民宿小院,里面挂满了自己的摄影作品,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参观,同时顾大爷也希望自己的镜头能记录下北京的变迁。
" 北京是我的家,是我成长的地方,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北京的美 ",顾大爷说。
在顾大爷的摄影作品里,时间是静止的,但人生却是在流动着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标本,是摄影帮他记录下了美好的人间。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顾大爷经历了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变迁,也目睹了是家乡更是首都的变迁,以及自己人生走向的变迁,他拍摄的照片就像是一部流动的时代变迁史,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
" 镜头能有什么感情 ",顾大爷感慨," 只不过是拍照的人用了心 "。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如星光一般的细节故事汇集在一起,才构成了时代的 " 群星闪耀时 "。
相比雪梨和顾大爷,27 岁的林西工作显得有些特殊,她是一名 " 手机装裱师 "。
听客人讲述手机背后的故事、清洗零件、擦拭、搜集物品资料、设计绘制手稿、装裱……这些是林西的日常。
因 " 手机装裱师 " 这一新兴职业的走红,林西曾接受许多采访,但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光鲜的一面,从没人问过她是如何从普通人一步步走到聚光灯下的。
这是一个逐步认识自己,选择坚守内心的故事。
年少的林西喜欢音乐,但钢琴老师却以 " 天赋不够 " 建议她另寻出路;高考后,她阴差阳错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土耳其语专业,因对这个专业无感,她一直计划换个专业读书,但现实骨感," 家里都是工薪阶层,无法支持我出国 "。
在亲戚的建议下,2016 年趁着直播刚刚兴起东风,她成为了一名 " 唱跳博主 "。
靠着做主播赚到的第一桶金,林西顺利出国留学深造,但学习得越深入,她却越迷茫:老师讲的自媒体理论早已过时,而自媒体的风气也让自己 " 焦虑 "," 整个人都被流量绑架了,所有内容的出发点就是博关注、涨粉,没有办法停下来正常生活 "。
林西对这样的日子产生了厌恶,她想做一点更踏实的事情,让自己沉下心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西接触到了 " 装置艺术 ",艺术家通过解构和重组产品,赋予冰冷机械以生命的意义,一下就打动了林西," 手机是陪伴我们现代人最久的东西,当然也可以做成装裱画啊。"
由此,林西成了一名手机装裱师。不过 " 手机装裱 " 赛道小众,从始至终都饱受外界质疑,林西也时刻面临着亏损的困境。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和徒弟先后都因没有盼头而离开,也让她的内心反复焦灼。
但林西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这份工作带给她不一样的感动。" 物品就像一座人生博物馆,我负责用装裱艺术呈现其中的故事 "。
曾有一位吉林的顾客寄来一只手表和一颗钻戒,那是他和妻子的结婚信物,对方希望林西在装裱时能把手表上的时间定格在 23 点 45 分至 46 分之间,那是他妻子离世的时间;
还有一名男生寄来了父亲的理发工具,他的父亲生前曾是一名理发师,手艺精湛,每一把工具都亲自打磨。
" 走红 " 网络后,有资本、合作找上门,对方称要帮林西把生意做得更大时,她一一回绝了。
这更像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她不希望自己再度迷失在流量中," 我就是个普通人,精力有限,我只想做好当下手头的事。"
随着装裱技术的提升,林西的业务范围从手机扩展到了相机、游戏机、磁带、对讲机、传呼机等多种品类," 只要是能拆解的,就能装裱 "。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也让林西工作室的订单排到了 5 个月之后。大家都希望在流水线、工业化的当下,为人生留下一点温暖的回忆。
信息时代下,电子产品不仅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也是赛博时代的纪念碑。
坚持也是一种美好的姿态,唯有坚持才能保证自己终能有抬头向上的希望," 汤圆姐姐 " 敖珞珈就是这样一个人。
敖珞珈是一名汉服设计师,也是一名重庆非遗传人,正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敖珞珈的汉服事业始于 2015 年,喜欢动漫又热爱传统文化的她,此前做过插画、墙绘,也开过文创店,接触到汉服后,机缘巧合成为了网络上第一批 " 汉服掌柜 ",此后又凭借一组 " 汤圆姐姐 " 的汉服表情包红遍全球。
" 那时海外社交媒体上都是我的表情包 ",回忆起第一次走红的场景,敖珞珈有些自豪。
或许是前期创业太过顺遂,敖珞珈从未想过后来会有如此多的 " 变故 ":
孩子出生后,她遭遇了从创业者到母亲的身份转变,家庭和事业的冲突,压力大到她近乎抑郁;趁着汉服复兴潮流,她发起了 " 礼衣华夏 " 汉服大赛,却因缺少大型赛事的筹办经验,活动近乎难产;还因与合伙人的分歧,公司一度风雨飘摇……
2020 年,整个服装行业遭受巨大危机,敖珞珈因错判市场,公司业绩跌入谷底,最终 30 多人的团队缩减到只剩 4 人,身边朋友见面的寒暄也从打气加油,逐渐变成 " 借我的钱有空就还上吧 "。
最艰难的时刻,所有人都在劝敖珞珈 " 要不然放弃吧 ",但她舍不得," 汉服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最初推广时却被大家当做奇装异服,到如今汉服成为了一种文化趋势,这是一代代同袍的努力。只有坚持下去,才会让传统文化复兴。"
汉服不只是一件单薄的衣裳,它背后是国人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一件深衣,也是一份信仰。
为了丰盈文化和传承,敖珞珈特地花时间走访学习非遗文化,成为了一名非遗传人,并将许多汉服制作的技艺进行了恢复和申报。
同时,她发起的 " 礼衣华夏 " 全球汉服大赛也成为了汉服圈三大 " 顶流 " 赛事之一,每年都有新面孔从这里穿着汉服走向世界舞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属于 " 汤圆姐姐 " 敖珞珈,但又不只属于敖珞珈的故事,无数 " 敖珞珈 " 的坚守,才有了传统文化的薪火相承。
或许埋头苦干的劳碌也常让人动摇向前的本心,但只要稍稍驻足回看就能发现,其实我们早已在漫长的日子里走出了自己的步伐与节奏,在细碎寻常的生活中品出了层层况味。
故事里的雪梨、顾大爷、林西和敖珞珈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但也是因为这些埋头做事、自有坚持的普通人汇聚到一起,才能让各行各业兴盛发展,让生活朝气蓬勃。
千帆过尽,生活逐渐浮现微光,每一个真实的细枝末节、真切发生的小事,都值得我们用眼睛去发现去看见,用镜头去记录去留住。
对于中国人而言,埋头即是抬头。埋头做事的人,都在抬头生活。
正是因为在埋头做事的人身上看到了抬头向上的精神,小米在龙抬头这天找到了 20 位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并使用全新 Xiaomi 14 Ultra 拍摄记录下了他们工作时的样子。
与过度的美化和修饰不同,小米所坚持的影像审美风格是 " 比真实好看一点点 "。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审美还原生活,用镜头看见生活,也看见自己。全新的 Xiaomi 14 Ultra,凭借光学和计算摄影两大领網域的显著突破和深度融合,透过镜头发现真实生活的细节,让真实有层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记录世间万千变化,捕捉真实与细节,这便是小米影像的初衷。
小米通过影像大赛,在人海里发现故事,用影像表达生活。自 2022 年以来,通过百余场线下影展,在平凡又丰富的真实世界里,寻找一个又一个由普通人记录的「决定性瞬间」。
在 " 西安文旅年度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 上,小米陕西分公司联合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陕西艺术摄影学会,三方合力透过影像记录城市发展群像,发掘和探索城市人文的精神内核,讲好影像的故事。
← 左右滑动查看项目实景 →
若干年后记忆会褪色,但照片中的真实生活之美却长存。这便是中式的哲学与浪漫,永远怀抱对美好的向往,在脚踏实地中抬头面对生活。
2023 年百度百家号优质成长力作者
2023 年度凤凰新闻大风号影响力 TOP50 作者
2023 年度网易新闻网易号年度影响力作者
2021 年度钛媒体年度十大作者
2023 年度腾讯新闻企鹅号优秀内容合作伙伴
2023 年度 ZAKER 影响力排行榜最有价值作者
在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小人物都不普通。
我们关注每一个垂直行业的参与者、亲历者,
如您有合适的作品,可将稿件直接发给 [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经采用发布,即刻支付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