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每一個大時代的小人物,都是時代的注腳,歡迎閲讀。
春意濃,萬物生,龍翹首,花正盛。農歷二月二,是中國傳統節日—— " 龍抬頭 "。
蟄伏了整個冬季的萬物,都在等待復蘇和新生。所以這一天也成了國人開啓新一年的契機,大家都期盼能有個 " 好兆頭 "。
中國人一貫信奉埋頭苦幹,相信蟄伏是在蓄勢待發。
于是," 龍抬頭 " 也隐隐暗含了這種期待——只要腳踏實地的生活,日子就會抬起頭、有盼頭。
本期顯微故事找到了不同行業的從業者,有幫助大家日常出行的網約車司機,也有為陌生人端上熱氣騰騰家常菜的 " 上門做飯師 ",還有用舊手機為人們留住回憶的 " 手機裝裱師 ",以及堅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漢服設計師。
他們的工作日常其實并不特别,但日復一日埋頭做事讓他們在自己的行業中慢慢顯露微光,如果説有什麼樣的 " 抬頭 " 是充滿力量的,可以抓住的,那一定是埋頭了無數次之後的那次 " 龍抬頭 "。
這些普通人 " 龍抬頭 " 的瞬間值得被記錄,更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平凡卻寫滿真實:
文 |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 大城市裏時間寶貴,很多人都不能好好吃上一頓飯,因為有我,他們能吃上一頓熱飯 ",雪梨説,26 歲的她正肩負着無數個家庭的一件 " 日常大事 " ——吃飯。
作為 " 上門做飯師 ",雪梨的一天是從早上 8 點開始的,她需要輾轉 4 到 5 個家庭,一天工作 12 小時,掐點為他們上門做一頓熱飯熱菜。
即使晚上回到家,雪梨也還需要和對方核對第二天的菜單——很多客人對備菜不甚了解,她需要将待購入的食材一一列出,發給對方。
" 上門做飯師 " 是個剛興起的行業,目前市場上供不應求,作為第一批 " 吃蟹人 ",雪梨需要将時間安排精确到分鍾才能完成忙碌的工作。
盡管需要連軸轉,但雪梨在做飯時總是帶着微笑,每當對方好奇地問起時,她總是語氣歡快地回答:" 因為太喜歡這份工作了。"
在成為 " 上門做飯師 " 之前,雪梨在一家公司做銷售,但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價值,她并不喜歡這份工作。
機緣巧合下,她嘗試給同事帶飯,收獲了同事們對自己廚藝的肯定,這份成就感也讓雪梨開始留心起 " 上門做飯師 " 這個職業。
最初雪梨只是把它當作副業,但一個又一個客人帶來的真實反饋,讓她更加堅定自己正在做一件温暖的事:
有一對剛到北京、初入職場的年輕情侶,繁忙的工作讓他們沒有時間自己做飯,不得不靠點外賣解決一日三餐。但到手的飯菜要麼油太大,要麼不新鮮,還有些等送到手時已經涼了。找到雪梨後,他們終于能在家吃上熱乎乎的家常菜。
還有一位年輕寶媽,為了給孩子最健康的食物,她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用來研究寶寶輔食和日常護理,卻難以抽出手照顧自己。家人請來雪梨後,她也能吃到精心準備的營養餐。
在一次次上門的過程中,雪梨的飯成了一部分客户對家的回憶,每次雪梨離開,對方都會緊張地問," 請問明天還可以再來嗎?"
這是曾經坐在格子間的雪梨從未有過的體驗。彼此不相識的人在陌生的城市聚在 " 飯桌 ",互相帶來慰藉,給陌生人帶來家的感覺,也給雪梨帶來了十足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 他們認可我的廚藝,做飯又是我的愛好,為什麼不能拿愛好養活自己呢?" 正是如此,雪梨決定将 " 上門做飯師 " 作為自己的事業,還推出了更多針對不同需求的個性化套餐服務。
" 一開始家人并不接受我大學畢業做這樣一份工作,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未來 ",但伴随着越來越多的人給予她認可,家人對雪梨職業的看法也發生了轉變," 他們覺得我做的事有意義,自己喜歡就好。"
現在雪梨準備将 " 做飯 " 這件日常小事,發展成自己的 " 人生大事 "。除了研究食譜的營養搭配,她也在嘗試做自媒體,将職業拓寬,也做得更深。
" 大家都在努力生活 ",她用鏡頭記錄下一道道熱氣騰騰的飯菜,一蔬一飯不僅為生活和工作增加了温度,也是她和她身後上百個家庭努力生活的證明。
" 有些人喜歡重口味,有些人喜歡清粥小菜,民以食為天,正是他們不同的口味和偏好,也讓我感受到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選擇 "。
"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這也讓雪梨感受到生活的層次感,每一次不經意的感謝更讓雪梨确信," 味道可以延續,記憶也一直都在 "。
每一道生活的鋒芒,都能熬成最温柔的濃湯,這份温度也在給予雪梨更大的能力,抬頭看見屬于自己的未來。
網約車車主顧大爺的車後座,有一個小型的 " 流動攝影展 "。
59 歲的顧大爺是一名攝影愛好者,青年時期就迷戀上了攝影,一直有個攝影師的夢想,在逐夢幾十載的途中,累計拍下了十幾萬張照片。
從 2020 年開始,顧大爺萌發了做移動影展的想法。他将自己心儀的作品打印出來貼在車後座,坐在後排的乘客若是有興趣問起,他立馬就能反應過來," 哦,是那張 ",然後和對方聊起照片背後的故事。
如果對方想要拍照留念或是發朋友圈,大爺也會立即 " 授權 " 同意," 我就想把自己鏡頭中記錄的美好分享給大家 "。
這個流動的影展,成了顧大爺生活中的一束光。
在成為網約車司機之前,顧大爺曾當了 14 年的兵,退伍後回到北京做小生意,為五金商店供貨,還早早購入了代步車,是典型的小康家庭,生活很是惬意。
但是從 2016 年開始,顧大爺發現實體生意不好做了,眼瞅着賬面上的虧損越來越多,經過兩年的掙扎後,他關閉了自己的小公司,成為了一名網約車司機。
從小老板到網約車司機,顧大爺的心裏落差巨大,開培訓會時更是五味雜陳," 都是年輕人,感覺自己很失敗 "。
此外,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顧大爺產生了 " 跟不上時代 " 的焦慮,開車時越發沉默。
直到這個 " 苦中作樂 " 的流動攝影展開啓,顧大爺才又重燃了生活的激情。
不少乘客在途中還會和顧大爺交流創作靈感,幫作品想名字;有些乘客被照片打動之餘,還即興提筆在照片背面留下了自己的感受;也有乘客會添加顧大爺為微信好友,某一天 " 觸景生情 ",突然給他發來一篇小作文,感謝他 " 給予自己感動 "。
其中讓顧大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乘客留言稱 " 影展很治愈 ",大爺爽朗一笑," 其實大家寫的東西也在治愈我 "。
這是鋼鐵城市中一次偶然的雙向奔赴。
為了留住這些細小的感動,顧大爺将收獲的評論與小作文逐一打印,裝訂成了冊子,珍藏在家中。
" 如今我已經有 8 本文集了 ",談及此事,顧大爺有些得意," 這是我最寶貴的财富。"
還有 11 個月顧大爺就要退休了,屆時他不會再跑網約車,他又折騰起了新的事業。
他将家裏的平房裝修成了民宿小院,裏面挂滿了自己的攝影作品,給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參觀,同時顧大爺也希望自己的鏡頭能記錄下北京的變遷。
" 北京是我的家,是我成長的地方,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看到北京的美 ",顧大爺説。
在顧大爺的攝影作品裏,時間是靜止的,但人生卻是在流動着的。每一張照片,都是時光的标本,是攝影幫他記錄下了美好的人間。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顧大爺經歷了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變遷,見證了社會經濟和產業轉型的變遷,也目睹了是家鄉更是首都的變遷,以及自己人生走向的變遷,他拍攝的照片就像是一部流動的時代變遷史,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
" 鏡頭能有什麼感情 ",顧大爺感慨," 只不過是拍照的人用了心 "。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如星光一般的細節故事匯集在一起,才構成了時代的 " 群星閃耀時 "。
相比雪梨和顧大爺,27 歲的林西工作顯得有些特殊,她是一名 " 手機裝裱師 "。
聽客人講述手機背後的故事、清洗零件、擦拭、搜集物品資料、設計繪制手稿、裝裱……這些是林西的日常。
因 " 手機裝裱師 " 這一新興職業的走紅,林西曾接受許多采訪,但大部分人都只看到了光鮮的一面,從沒人問過她是如何從普通人一步步走到聚光燈下的。
這是一個逐步認識自己,選擇堅守内心的故事。
年少的林西喜歡音樂,但鋼琴老師卻以 " 天賦不夠 " 建議她另尋出路;高考後,她陰差陽錯去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土耳其語專業,因對這個專業無感,她一直計劃換個專業讀書,但現實骨感," 家裏都是工薪階層,無法支持我出國 "。
在親戚的建議下,2016 年趁着直播剛剛興起東風,她成為了一名 " 唱跳博主 "。
靠着做主播賺到的第一桶金,林西順利出國留學深造,但學習得越深入,她卻越迷茫:老師講的自媒體理論早已過時,而自媒體的風氣也讓自己 " 焦慮 "," 整個人都被流量綁架了,所有内容的出發點就是博關注、漲粉,沒有辦法停下來正常生活 "。
林西對這樣的日子產生了厭惡,她想做一點更踏實的事情,讓自己沉下心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林西接觸到了 " 裝置藝術 ",藝術家通過解構和重組產品,賦予冰冷機械以生命的意義,一下就打動了林西," 手機是陪伴我們現代人最久的東西,當然也可以做成裝裱畫啊。"
由此,林西成了一名手機裝裱師。不過 " 手機裝裱 " 賽道小眾,從始至終都飽受外界質疑,林西也時刻面臨着虧損的困境。創業過程中,團隊成員和徒弟先後都因沒有盼頭而離開,也讓她的内心反復焦灼。
但林西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這份工作帶給她不一樣的感動。" 物品就像一座人生博物館,我負責用裝裱藝術呈現其中的故事 "。
曾有一位吉林的顧客寄來一只手表和一顆鑽戒,那是他和妻子的結婚信物,對方希望林西在裝裱時能把手表上的時間定格在 23 點 45 分至 46 分之間,那是他妻子離世的時間;
還有一名男生寄來了父親的理發工具,他的父親生前曾是一名理發師,手藝精湛,每一把工具都親自打磨。
" 走紅 " 網絡後,有資本、合作找上門,對方稱要幫林西把生意做得更大時,她一一回絕了。
這更像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她不希望自己再度迷失在流量中," 我就是個普通人,精力有限,我只想做好當下手頭的事。"
随着裝裱技術的提升,林西的業務範圍從手機擴展到了相機、遊戲機、磁帶、對講機、傳呼機等多種品類," 只要是能拆解的,就能裝裱 "。
許多慕名而來的人也讓林西工作室的訂單排到了 5 個月之後。大家都希望在流水線、工業化的當下,為人生留下一點温暖的回憶。
信息時代下,電子產品不僅是人類生活的載體,也是賽博時代的紀念碑。
堅持也是一種美好的姿态,唯有堅持才能保證自己終能有抬頭向上的希望," 湯圓姐姐 " 敖珞珈就是這樣一個人。
敖珞珈是一名漢服設計師,也是一名重慶非遺傳人,正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
敖珞珈的漢服事業始于 2015 年,喜歡動漫又熱愛傳統文化的她,此前做過插畫、牆繪,也開過文創店,接觸到漢服後,機緣巧合成為了網絡上第一批 " 漢服掌櫃 ",此後又憑借一組 " 湯圓姐姐 " 的漢服表情包紅遍全球。
" 那時海外社交媒體上都是我的表情包 ",回憶起第一次走紅的場景,敖珞珈有些自豪。
或許是前期創業太過順遂,敖珞珈從未想過後來會有如此多的 " 變故 ":
孩子出生後,她遭遇了從創業者到母親的身份轉變,家庭和事業的衝突,壓力大到她近乎抑郁;趁着漢服復興潮流,她發起了 " 禮衣華夏 " 漢服大賽,卻因缺少大型賽事的籌辦經驗,活動近乎難產;還因與合夥人的分歧,公司一度風雨飄搖……
2020 年,整個服裝行業遭受巨大危機,敖珞珈因錯判市場,公司業績跌入谷底,最終 30 多人的團隊縮減到只剩 4 人,身邊朋友見面的寒暄也從打氣加油,逐漸變成 " 借我的錢有空就還上吧 "。
最艱難的時刻,所有人都在勸敖珞珈 " 要不然放棄吧 ",但她舍不得," 漢服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最初推廣時卻被大家當做奇裝異服,到如今漢服成為了一種文化趨勢,這是一代代同袍的努力。只有堅持下去,才會讓傳統文化復興。"
漢服不只是一件單薄的衣裳,它背後是國人數千年的文化傳承。
一件深衣,也是一份信仰。
為了豐盈文化和傳承,敖珞珈特地花時間走訪學習非遺文化,成為了一名非遺傳人,并将許多漢服制作的技藝進行了恢復和申報。
同時,她發起的 " 禮衣華夏 " 全球漢服大賽也成為了漢服圈三大 " 頂流 " 賽事之一,每年都有新面孔從這裏穿着漢服走向世界舞台。
某種程度上來説,這是屬于 " 湯圓姐姐 " 敖珞珈,但又不只屬于敖珞珈的故事,無數 " 敖珞珈 " 的堅守,才有了傳統文化的薪火相承。
或許埋頭苦幹的勞碌也常讓人動搖向前的本心,但只要稍稍駐足回看就能發現,其實我們早已在漫長的日子裏走出了自己的步伐與節奏,在細碎尋常的生活中品出了層層況味。
故事裏的雪梨、顧大爺、林西和敖珞珈都是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但也是因為這些埋頭做事、自有堅持的普通人匯聚到一起,才能讓各行各業興盛發展,讓生活朝氣蓬勃。
千帆過盡,生活逐漸浮現微光,每一個真實的細枝末節、真切發生的小事,都值得我們用眼睛去發現去看見,用鏡頭去記錄去留住。
對于中國人而言,埋頭即是抬頭。埋頭做事的人,都在抬頭生活。
正是因為在埋頭做事的人身上看到了抬頭向上的精神,小米在龍抬頭這天找到了 20 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并使用全新 Xiaomi 14 Ultra 拍攝記錄下了他們工作時的樣子。
與過度的美化和修飾不同,小米所堅持的影像審美風格是 " 比真實好看一點點 "。通過先進的技術和審美還原生活,用鏡頭看見生活,也看見自己。全新的 Xiaomi 14 Ultra,憑借光學和計算攝影兩大領網域的顯著突破和深度融合,透過鏡頭發現真實生活的細節,讓真實有層次。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記錄世間萬千變化,捕捉真實與細節,這便是小米影像的初衷。
小米通過影像大賽,在人海裏發現故事,用影像表達生活。自 2022 年以來,通過百餘場線下影展,在平凡又豐富的真實世界裏,尋找一個又一個由普通人記錄的「決定性瞬間」。
在 " 西安文旅年度攝影作品征集活動 " 上,小米陝西分公司聯合西安曲江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陝西藝術攝影學會,三方合力透過影像記錄城市發展群像,發掘和探索城市人文的精神内核,講好影像的故事。
← 左右滑動查看項目實景 →
若幹年後記憶會褪色,但照片中的真實生活之美卻長存。這便是中式的哲學與浪漫,永遠懷抱對美好的向往,在腳踏實地中抬頭面對生活。
2023 年百度百家号優質成長力作者
2023 年度鳳凰新聞大風号影響力 TOP50 作者
2023 年度網易新聞網易号年度影響力作者
2021 年度钛媒體年度十大作者
2023 年度騰訊新聞企鵝号優秀内容合作夥伴
2023 年度 ZAKER 影響力排行榜最有價值作者
在大時代下,每一個小人物都值得被看見,每一個小人物都不普通。
我們關注每一個垂直行業的參與者、親歷者,
如您有合适的作品,可将稿件直接發給 [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經采用發布,即刻支付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