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11月的广汽:切勿掉以轻心,欢迎阅读。
23/12/07
导语
市场的剧烈震荡,在检验广汽集团的维稳手段之余,也为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张璘杰
市场经过近一年的深度调整,如今再回头看,其惨烈程度想必是那样刻骨铭心。在此期间,多少新势力被后起之秀拍死在沙滩上,多少老牌车企又陷于无休止的竞争中苦苦挣扎。
作为为数不多仍在正向发展的汽车集团,广汽集团有着自己对市场的思考,及时将旗下合资公司广汽三菱进行重组,并借由现有资源将自主业务列为重点发展对象,但从中,我们亦需明白,随着整个合资阵营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战,无论于谁,新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产销数据上,广汽集团官方向外表示,其 11 月实现产量 247,684 辆,同比增长 16.44%;销量 227,124 辆,同比增长 19.35%;1-11 月实现累计产量近 230 万辆,累计销量近 224.6 万辆,累计产销均实现正增长。
而经过全集团进行转型调整后,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更是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单月数据达到 50,231 辆;1-11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 490,925 辆,同比大增 80.35%。
的确,于内于外,有着国企体质的广汽集团,终究拿出了一个新世代企业应有的模样,不过,市场快速变革的进程是否会对所有人提出新的要求,实则亦是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合资困境、新能源市场混沌、产业转型压力高涨,摆在广汽面前的难题,不会比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来得少。
0
1
新能源业务的助力,不可小觑
说起广汽这一年的发展亮点,我认为,事关新能源业务的变动和向上发展总是显而易见的。自主機板块中,广汽传祺不再局限于借力丰田 THS 混动技术,全面推进 PHEV 车型的落地,特别是对于插混 MPV 的投入,传祺品牌已经有着能和腾势 D9 互掰手腕的底气。
其次,身为广汽开拓新能源业务的核心,今年的广汽埃安更是为之带去弥足的支撑力。11 月,广汽埃安销量达 41,567 辆,同比增长 44.51%,主力车型 AION Y、AION S 系列依然稳定发挥,分别实现销量 22,711 辆、12,195 辆。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 11 个月,广汽埃安累计产量达到 449,629 辆,同比增长 82.76%;累计销量已经达到 434,056 台,实现同比增长 79.99%,增速大幅领先行业。自 2019 年 4 月开始投产不到 5 年的广汽埃安,目前总产销近 95 万辆,或将成为全球最快累计突破百万产销的汽车品牌。
而今年,广汽埃安正式开始埃安 + 昊铂的双品牌运作。从 7 月开始,后者还进入了密集的新品发布期。其中,最新发布的昊铂 HT 10 月中旬预售至今订单已破 3 万。接下来,随着产能更新及渠道搭建完善,昊铂的整体销量将迎来更大突破。
另一方面,广汽埃安还开启了海外布局,首款出口车型 AION Y Plus 今年 9 月于泰国正式上市,近期 Hyper 昊铂全系车型迎来泰国的首次亮相。
12 月 2 日,广汽埃安宣布正式进军柬埔寨市场,并发布旗下明星产品 AION Y Plus。随着海外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拓展,本土化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完善,以及新品的陆续投放,广汽埃安将扩大东南亚辐射范围,逐步实现全球市场 " 研产供销 " 一体化。
总得来说,2023 年,新能源市场风云再起,身在居中的中国车企早早就陷入了苦战。这是至今都未曾消除的行业现状,更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华为、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一个接一个地加入战斗后,任何人想要一跃而起,独占鳌头都显得极为困难。
市场行情如此出乎人们的意料,那究竟有没有人可以在销量端保持稳定吗?
有人说,身为新势力头牌的理想,完成有能力担此称号,但话说回来,在一众发力纯电动车的企业中,本就主打增程混动的理想,实在无法算作是一个新能源发展日渐成熟的行业典型。
基于这样的背景,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独立发展已逾多年的广汽埃安,无论是在销量规模上,还是在技术积累上,无疑是更具代表性的。
只是,鉴于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对于现如今已经建起优势的广汽新能源板块,所面对的挑战并不会因此减少。
于埃安,除普通 AION S 和 AION Y 之外,新晋下场的 AION S MAX 何时能接过前者的衣钵,并加大对私人用户市场的渗透,是其亟需要解决的课题;于昊铂,在品牌过新所面临的传播压力和同级竞品远超想象的内卷式竞争下,产品也好,营销也罢,又该如何为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赋能呢?
2
合资发展桎梏,不容忽视
新能源业务所遇到的发展阻力,尚且如此,那对于广汽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我只能说,压力只会成倍增加,任何想要有违转型的举动都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广汽三菱的重组就是在告知其他合资公司,要想在中国车市继续活得精彩,紧跟本土的消费趋势变化而变化,已是硬性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
按集团的统计口径,广汽丰田在 11 月份实现产量 93,138 辆,同比增长 8.36%;销量达 86,000 辆,同比微增 0.94%。其中,锋兰达、威兰达系列都实现了可观的销量,凯美瑞更是在 11 月单月销量再次冲破 2 万辆,1~11 月期间累计销量突破 20 万辆。
而广汽本田的 11 月产量达到 67,136 辆,同比增长 10.43%;销量达到 61,778 辆,同比增长 31.80%;1~11 月的累计销量达 561,137 辆。
对此,我们可以毫不吝啬地说,在合资品牌越来越不讨喜的当下,广汽丰田与广汽丰田算是很迅速地摆脱了发展阴影,并和许多同行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但是,如若就事论事的话,现实的残酷性还是很具象的。销量得以维持稳定的背后,看似是价格战打响后全面参战的结果,实际上,更像是各家耗费精力换来的短暂平静。
今年,中国车市对待广大合资品牌的态度,大家也都看到了。尽管以市场份额来看,仍占据 50% 地盘的合资车企们,远没有到被消费者放弃的地步,可从舆论端的反馈,我敢说,2023 年对于它们而言,堪称渡劫。而未来,随着市场愈加向中国厂商倾斜,此种趋势只会愈演愈烈。
或许为了达到转型的目的,包括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在内的一线合资已经下定决心要落实自我革命,从电动化产品的落地到新战略的执行,无一不被列为往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就像,在每一次的公开场合上,它们总是会宣称,扎根中国推动本土化电动化转型的项目,已经箭在弦上。
奈何,以现阶段的消费环境去评价这种种举动,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对比有些欧洲汽车巨头已经幡然醒悟,开始加强与中国新势力的合作,广大日系合资向前迈进的脚步仍是有所拖沓的。
从广汽集团此前公布的营收数据也能看到的一点是,由于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在利润贡献上的下滑,隐藏在整个集团不错的产销情况背后,必定落满了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此刻,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都能自力更生,倒是不假。只是说,如果广汽集团想要在安然跨过中国车市这段周期性的蜕变过程,离开合资公司的助力仍是不现实的。2023 年,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可以为了调整发展节奏而采取一些非常手段,那到了明年," 万亿广汽 " 宏伟蓝图只会为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曹佳东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