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11月的廣汽:切勿掉以輕心,歡迎閲讀。
23/12/07
導語
市場的劇烈震蕩,在檢驗廣汽集團的維穩手段之餘,也為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張璘傑
市場經過近一年的深度調整,如今再回頭看,其慘烈程度想必是那樣刻骨銘心。在此期間,多少新勢力被後起之秀拍死在沙灘上,多少老牌車企又陷于無休止的競争中苦苦掙扎。
作為為數不多仍在正向發展的汽車集團,廣汽集團有着自己對市場的思考,及時将旗下合資公司廣汽三菱進行重組,并借由現有資源将自主業務列為重點發展對象,但從中,我們亦需明白,随着整個合資陣營的地位受到空前的挑戰,無論于誰,新的戰争才剛剛打響。
產銷數據上,廣汽集團官方向外表示,其 11 月實現產量 247,684 輛,同比增長 16.44%;銷量 227,124 輛,同比增長 19.35%;1-11 月實現累計產量近 230 萬輛,累計銷量近 224.6 萬輛,累計產銷均實現正增長。
而經過全集團進行轉型調整後,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更是實現了同比大幅增長,單月數據達到 50,231 輛;1-11 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 490,925 輛,同比大增 80.35%。
的确,于内于外,有着國企體質的廣汽集團,終究拿出了一個新世代企業應有的模樣,不過,市場快速變革的進程是否會對所有人提出新的要求,實則亦是其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合資困境、新能源市場混沌、產業轉型壓力高漲,擺在廣汽面前的難題,不會比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來得少。
0
1
新能源業務的助力,不可小觑
説起廣汽這一年的發展亮點,我認為,事關新能源業務的變動和向上發展總是顯而易見的。自主機板塊中,廣汽傳祺不再局限于借力豐田 THS 混動技術,全面推進 PHEV 車型的落地,特别是對于插混 MPV 的投入,傳祺品牌已經有着能和騰勢 D9 互掰手腕的底氣。
其次,身為廣汽開拓新能源業務的核心,今年的廣汽埃安更是為之帶去彌足的支撐力。11 月,廣汽埃安銷量達 41,567 輛,同比增長 44.51%,主力車型 AION Y、AION S 系列依然穩定發揮,分别實現銷量 22,711 輛、12,195 輛。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 11 個月,廣汽埃安累計產量達到 449,629 輛,同比增長 82.76%;累計銷量已經達到 434,056 台,實現同比增長 79.99%,增速大幅領先行業。自 2019 年 4 月開始投產不到 5 年的廣汽埃安,目前總產銷近 95 萬輛,或将成為全球最快累計突破百萬產銷的汽車品牌。
而今年,廣汽埃安正式開始埃安 + 昊鉑的雙品牌運作。從 7 月開始,後者還進入了密集的新品發布期。其中,最新發布的昊鉑 HT 10 月中旬預售至今訂單已破 3 萬。接下來,随着產能更新及渠道搭建完善,昊鉑的整體銷量将迎來更大突破。
另一方面,廣汽埃安還開啓了海外布局,首款出口車型 AION Y Plus 今年 9 月于泰國正式上市,近期 Hyper 昊鉑全系車型迎來泰國的首次亮相。
12 月 2 日,廣汽埃安宣布正式進軍柬埔寨市場,并發布旗下明星產品 AION Y Plus。随着海外銷售渠道的進一步拓展,本土化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完善,以及新品的陸續投放,廣汽埃安将擴大東南亞輻射範圍,逐步實現全球市場 " 研產供銷 " 一體化。
總得來説,2023 年,新能源市場風雲再起,身在居中的中國車企早早就陷入了苦戰。這是至今都未曾消除的行業現狀,更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尤其是在華為、百度、小米等科技公司一個接一個地加入戰鬥後,任何人想要一躍而起,獨占鳌頭都顯得極為困難。
市場行情如此出乎人們的意料,那究竟有沒有人可以在銷量端保持穩定嗎?
有人説,身為新勢力頭牌的理想,完成有能力擔此稱号,但話説回來,在一眾發力純電動車的企業中,本就主打增程混動的理想,實在無法算作是一個新能源發展日漸成熟的行業典型。
基于這樣的背景,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獨立發展已逾多年的廣汽埃安,無論是在銷量規模上,還是在技術積累上,無疑是更具代表性的。
只是,鑑于發展總是具有兩面性的,對于現如今已經建起優勢的廣汽新能源板塊,所面對的挑戰并不會因此減少。
于埃安,除普通 AION S 和 AION Y 之外,新晉下場的 AION S MAX 何時能接過前者的衣缽,并加大對私人用户市場的滲透,是其亟需要解決的課題;于昊鉑,在品牌過新所面臨的傳播壓力和同級競品遠超想象的内卷式競争下,產品也好,營銷也罷,又該如何為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賦能呢?
2
合資發展桎梏,不容忽視
新能源業務所遇到的發展阻力,尚且如此,那對于廣汽集團旗下的合資公司,我只能説,壓力只會成倍增加,任何想要有違轉型的舉動都是不可取的。換句話説,廣汽三菱的重組就是在告知其他合資公司,要想在中國車市繼續活得精彩,緊跟本土的消費趨勢變化而變化,已是硬性要求,來不得半點馬虎。
按集團的統計口徑,廣汽豐田在 11 月份實現產量 93,138 輛,同比增長 8.36%;銷量達 86,000 輛,同比微增 0.94%。其中,鋒蘭達、威蘭達系列都實現了可觀的銷量,凱美瑞更是在 11 月單月銷量再次衝破 2 萬輛,1~11 月期間累計銷量突破 20 萬輛。
而廣汽本田的 11 月產量達到 67,136 輛,同比增長 10.43%;銷量達到 61,778 輛,同比增長 31.80%;1~11 月的累計銷量達 561,137 輛。
對此,我們可以毫不吝啬地説,在合資品牌越來越不讨喜的當下,廣汽豐田與廣汽豐田算是很迅速地擺脱了發展陰影,并和許多同行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但是,如若就事論事的話,現實的殘酷性還是很具象的。銷量得以維持穩定的背後,看似是價格戰打響後全面參戰的結果,實際上,更像是各家耗費精力換來的短暫平靜。
今年,中國車市對待廣大合資品牌的态度,大家也都看到了。盡管以市場份額來看,仍占據 50% 地盤的合資車企們,遠沒有到被消費者放棄的地步,可從輿論端的反饋,我敢説,2023 年對于它們而言,堪稱渡劫。而未來,随着市場愈加向中國廠商傾斜,此種趨勢只會愈演愈烈。
或許為了達到轉型的目的,包括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在内的一線合資已經下定決心要落實自我革命,從電動化產品的落地到新戰略的執行,無一不被列為往後發展的重中之重。就像,在每一次的公開場合上,它們總是會宣稱,扎根中國推動本土化電動化轉型的項目,已經箭在弦上。
奈何,以現階段的消費環境去評價這種種舉動,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説,對比有些歐洲汽車巨頭已經幡然醒悟,開始加強與中國新勢力的合作,廣大日系合資向前邁進的腳步仍是有所拖沓的。
從廣汽集團此前公布的營收數據也能看到的一點是,由于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在利潤貢獻上的下滑,隐藏在整個集團不錯的產銷情況背後,必定落滿了對未來發展不确定性的擔憂。
此刻,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都能自力更生,倒是不假。只是説,如果廣汽集團想要在安然跨過中國車市這段周期性的蜕變過程,離開合資公司的助力仍是不現實的。2023 年,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可以為了調整發展節奏而采取一些非常手段,那到了明年," 萬億廣汽 " 宏偉藍圖只會為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曹佳東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