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上半年预计净利356亿!加大老酒市场布局,茅台也要防范白酒“堰塞湖”?,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嘉祥
7 月 13 日晚间,贵州茅台(600519.SH)公告,经初步核算,2023 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 706 亿元左右,同比增长 18.8% 左右;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56 亿元左右,同比增长 19.5% 左右,相当于日赚 1.97 亿元。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已超过 2018 年全年的 352 亿元。
分季度来看,贵州茅台今年二季度营业总收入约为 312 亿元,同比增长约 18.9% 左右,归母净利约 148.05 亿元,同比增长 18% 左右。这也是贵州茅台二季度营收首次突破 300 亿元大关。
从产品来看,上半年,茅台酒营收 591 亿元左右,同比增长 18.28% 左右;其中,二季度茅台酒收入 254 亿元,同比增长 20.2%。这是 2019 年以来,茅台酒单季度增速首次突破 20%。信达证券认为,预计与非标放量及团购直销增加有关,进一步驱动吨价提升。
茅台系列酒营收也创新高。今年上半年,茅台系列酒营收 99 亿元左右,同比增长 30.3%,其中二季度系列酒收入 49 亿元,同比增长 17.2%。而今年一季度系列酒营收同比增长 46% 左右。
信达证券认为,系列酒在一季度高增后阶段性放缓,此情况在去年三四季度同样出现过,这与公司控制发货节奏、稳定市场价格有关,不改系列酒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逻辑。
茅台正加码发力系列酒,2022 年推出零售指导价 1188 元 / 瓶的系列酒新品茅台 1935,填补茅台千元价格带的空白。今年茅台 1935 销售目标要达到 100 亿元左右。在白酒行业持续调整下,除了飞天茅台酒外,今年高端白酒普遍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市场上也曾出现售价 1000 元 / 瓶以下的茅台 1935。
在 5 月举办的贵州茅台 2022 年度及 2023 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贵州茅台副总经理王晓维回应称,目前茅台 1935 市场动销良好,终端价格在 1200 元 -1300 元,价格相对合理,有信心今年实现既定百亿目标。
丁雄军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白酒这个产业在中国永远是一个好的产业,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但我对中国白酒行业的未来有信心,对茅台更有信心,我们对实现今年 15%的增长目标信心十足、底气十足,并将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丁雄军也特别提及,茅台酒的老酒市场一定要做好,这个逻辑就是买当年酒、喝往年酒、品陈年酒、收藏老酒。收藏的量和价要调控,不能让收藏的往年酒成为 " 堰塞湖 ",而要成为当期商品酒的正循环。" 整个良性循环起来了,茅台的整个产品体系就正向、良性了。我们可以在顺周期的时候成长,逆周期的时候调节,跨周期的时候发展。" 丁雄军说。
茅台正在加大老酒市场的布局。2022 年 11 月 12 日,首届茅台品藏家联谊活动在茅台举行。丁雄军表示,茅台是中国老酒市场的重要源头,要构建茅台老酒高质量发展体系,包括构建老酒规范化的产品体系、价格体系、渠道体系和拍卖市场平台,推动老酒市场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不断迈进。
今年以来,茅台举办了多场茅台品藏家联谊活动,6 月 19 日,茅台品藏家 2023 仲夏联谊会在上海商船会馆举办,首批授权 10 家茅台品藏馆。
信达证券表示,虽然市场对公司的长期持续增长充满信心,但公司也在积极防范潜在风险。茅台逐步加强与老酒圈的合作交流,倡导消费者 " 存新酒、喝老酒 ",避免 " 堰塞湖 " 发生。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加强新酒的开瓶消费,促使茅台回归商品属性。即便坐稳行业龙头,公司也在持续打造穿越周期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有望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花旗指出,基于最近的调研,茅台产品的一线批发价格保持在约每瓶 2750 元人民币,相信茅台产品需求保持强劲,没有渠道去库存风险。上半年业绩预告情况超过预期,相信茅台更高的盈利可见度、稳健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卓越的现金流将为投资者提供在消费板块中良好的保护和盈利增长弹性。
相比贵州茅台保持稳健增长,一些地方酒企的日子则没那么好过,已有酒企下调经营目标。
伊利特(600197.SH)在 6 月 27 日的 2022 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2023 年 25 亿元的营收目标不变," 十四五 " 目标从 50 亿元目标调整为 35 亿元。这也是首家今年明确下调阶段经营目标的白酒企业。
中金公司认为,三季度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场景持续恢复,叠加中秋、国庆相连,白酒消费有望呈现较为旺盛态势,白酒业绩三季度有望加速增长。今年作为行业复苏开端,酒企仍以去库存为主,无需过度放大价格指标。预计随着宽松政策出台,未来经济有望持续修复,带动白酒消费恢复,下半年酒企去库存之后,批价有望逐步上行,预计明年行业价格逻辑将进一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