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德国车展,真的就这?,欢迎阅读。
出品|虎嗅汽车组
作者|李文博
编辑|周到
头图|IAA 官方
最近一周,你一定在各类简中媒体上,读到过不少" 战狼味儿 "冲鼻的标题:
《中国汽车,干翻德国》、《德国 IAA,中国制造》、《中国飓风,摧毁慕尼黑》、《德国造车,不如中国》等。
隔着 7355 公里的物理距离和 6.82 英寸的手机螢幕,这些来自慕尼黑的遥远声音,在中国被放大成了德国汽车,甚至是整个欧洲汽车工业最后的 "哀歌 "。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知名汽车品牌,无奈而焦灼地看着中国汽车品牌快速崛起,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只能在帝国最后一丝余晖中,用一杯杯教士啤酒把自己灌醉,聊以安慰。
事实上,漫步在 IAA MOBILITY 2023 展馆里,一抬头,你的确可以看到不少来自中国的参展商,如比亚迪、小鹏、东风风行这样的整车制造商,以及宁德时代、商汤绝影、诺博汽车、元戎启行、地平线、禾赛科技这样的技术供应商。
图源:IAA 官方
但展位数量多,只能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参与者们的口袋,渐渐富裕起来,并不能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在欧洲大陆,刮起了颠覆时代的飓风。
根据易车统计的数据:2023 年 7 月德国汽车品牌销量榜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大众,销量为 43,251 台。然后是传统三强 BBA,奔驰 21,377 台,奥迪 19,926 台,宝马 18,907 台。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是名爵 + 荣威,总共卖了 2239 台,排名第 23 位。蔚来卖了 44 台,比宾利还少 19 台。
在显而易见的数量级差距面前,你还能说,还敢说 " 中国汽车飓风,摧毁慕尼黑 " 了吗?不,这股来自神秘东方的风,充其量,只能算一阵微风。
就像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所言," 没有公司能在一夜之间完全进入一个新市场,对那些想在欧洲汽车市场有所作为的新手来说,野心不等于成功。"
除了整车,此次中国公司带到慕尼黑的技术,也只能用 " 还行 " 来形容。它们当中,没有出现改变世界的Innovative Technologies,更像把Existing Technologies换了个地方陈列。
不过,不仅仅是中国公司拿不出什么能让全球人民开开眼的前瞻科技,整个 IAA MOBILITY 2023 上呈现的技术,都只能用 " 乏善可陈 " 来总结。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精力聚焦在了现有技术的规模量产交付上。
毕竟,在这样的年景下,谁都愿意先把钱稳稳地装进自己口袋,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撒出去。
先进,但不新鲜
先来看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链企业——博世(BOSCH)。根据 Automotive News 2023 年中发布的榜单,博世是连续 12 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冠军,单看营收,比第二名的日本电装(DENSO),多出整 25 亿美元。
在 IAA MOBILITY 2023 上,博世带来了三个新硬體:第一个是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有更强探测距离、高速和角分辨率能力的第六代雷达传感器,它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摩托车这样的小型物体;第二个是新一代超声波传感器,将回波数量提升了三倍;第三个是摄像头传感器,除了常规的 300 万像素和 800 万像素版本,还加推了适用于 L4 级应用场景的 1200 万像素版本。
图源:博世
不过,除了这三项硬體外,博世其余展示的,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集成平台、博世最新一代电子稳定程式 ESP、车辆动态控制系统 2.0(VDC 2.0)等,都是已经发布过的技术。比如备受关注的 VDC 2.0,在今年初的美国 CES 展和上海车展上,都有过亮相。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集成平台则在美国 CES 展上发布过。
从技术鲜度上看,博世算是本届 IAA MOBILITY 中,最不藏着掖着的公司了。排名第二的电装(DENSO),没有发布任何新技术,只发布了一位新领导——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林新之助(Shinnosuke Hayashi),他以 Mobility in Harmony with the Planet, Society, and All People 为主题,在电装展台进行了公开演讲。
再比如同样来自德国的采埃孚(ZF),在 IAA MOBILITY 上集中了展示了线控系统,即线控转向(包括后轮转向)、带有集成制动控制的线控制动以及电控主动阻尼系统,它们被集成在了与 cubiX 軟體整体协调的智能网联底盘系统上。
图源:采埃孚
其实,早在 2020 年的 CES 展上,采埃孚就已经通过 cubiX 展现了公司在軟體开发领網域的愿景:不依赖指定供应商,支持第三方零部件。并且,应用采埃孚 cubiX 軟體的量产车——路特斯 Eletre 已经在今年 2 月完成了量产交付上路。这是一项先进技术,但不是一项新鲜技术。
同样的,来自中国的公司们,也都乐于当国内技术的搬运工。
比如宁德时代,就把 8 月在中国首发过的神行超充电池搬到慕尼黑,又来了一次 " 全球发布 "。这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可实现大规模量产的 4C 超充电池,具备 700 公里续航和 "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 " 的快速补能能力。
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地平线将重点放在了以征程芯片为基准开发的合作成果展示上,如与安波福基于征程 2 芯片打造的 ADAS 前视一体机,与均联智行打造的智能驾驶網域控 nDrive 系列,以及科博达基于征程 3 和征程 5 芯片研发的 KePilot 及 KePilot Pro 智驾網域控等。
图源:地平线
首次亮相 IAA 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轻舟智航,展示了 " 高速 + 城市 "NOA 高阶辅助驾驶方案 " 轻舟乘风 "。在国内,这其实是一项今年上海车展就已经完成过首发的技术。
图源:轻舟智航
从时间线上看,中国公司此次漂洋过海的大部分技术,都是国内率先发布,再到 IAA MOBILITY 来一次 " 区網域上市 "。
对在智能电动车领網域,世面见得少的外国友人来说,这些技术从图文、视频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属实让人心潮澎湃。但对长期浸泡在先进技术里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技术的新鲜劲儿,早在几个月前就过了。
最支棱的,是 " 老头乐 "
从 IAA MOBILITY 上枯燥乏味又不怎么前瞻的四轮技术中找到乐子,的确很难。不过,如果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少一个轮子的三蹦子上,乐子瞬间就好找了许多。
图源:IAA
毕竟这场展会的名称:IAA MOBILITY 2023 中,核心部分不是 IAA(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而是MOBILITY,即全球人民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大胆想象。
四个轮子的汽车,只是一种出行方式,而不是仅有的出行方式。
来自中国,从 15 年前就开始专门生产卧式三轮车,货运三轮车,人力车,卧式四轮车的 Motrike,此次带来了它们用来移动大众的作品:M-TB01 velotaxi,三轮老头乐共享出行版。
与普通三蹦子不同,M-TB01 velotaxi 的驾驶员座椅是倾斜的,类似于卧式三轮车,驾驶时非常舒适和放松,后两个座椅可容纳 2 名乘客。M-TB01 velotaxi 的尺寸远小于私家车和公交车。因此,它能够在拥挤的街道之间灵活移动。
与刻板印象中的 " 绊倒铁盒 " 老头乐不同,M-TB01 velotaxi 采用液压碟刹,最大刹车距离只有 4 米。同时,M-TB01 velotaxi 还有 LCD 显示屏,跟中国智能电动车相比,也就差一个轮子和一台冰箱了。
另一种不那么无聊的交通方式,是产自英国 EAV 公司的 2cubed,它是针对最后一英里的电动货运自行车(eCargo Bikes)。
从形态上看,2cubed 是传统货运自行车和面包车的混合物,由电池供电,最高车速 25 公里 / 小时,纯电续航 65 公里,最大载重量 150 公斤。同时,还通过一组人力踏板向前推进,整车只有一个座位,因为尺寸足够小,2cubed 可以轻松停在自行车道。
2cubed 由完全独立的驾驶室单元 + 载物单元组成,后部的载物空间灵活可变,无论是送快递还是外卖,都可根据需求定制。英国 EAV 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批量生产四轮大容量电动货运自行车的公司。
不过,这次我们不用羡慕欧洲人民,因为五菱已经在国内推出了思路相同的物流厢式货车——五菱 E10,它的极速更高(71 公里 / 小时),载重能力更大(200 公斤),纯电续航更长(150 公里),价格更便宜(3.68 万起)。
写在最后
相比技术浓度过高的 IAA MOBILITY 主会场,无论是欧洲人民还是中国人民,很明显都对开在户外空间的 IAA 城市公共展示区(Open Space)更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同行表示,Open Space 才是真 · 慕尼黑车展。
从玛利亚广场到音乐广场再到国王广场,IAA 把展览区布满了慕尼黑整个市中心,为家庭和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节目。与技术展示相比,人们更愿意把 IAA 看成一个拥有广泛艺术、文化和现场娱乐表演的节日。
在前瞻技术上,IAA MOBILITY 能为中国人提供的增量信息确实有限,但从打造一届令人印象深刻的车展,尤其是高参与感的沉浸式公共空间打造上,IAA 的确给中国策展人们好好上了一课。
毕竟在中国,办车展是一门纯生意。而在德国,办车展,则是一次让人文主义光辉闪耀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