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烧钱的顺风车没有赢家:乘客狂投诉,司机猛吐槽,欢迎阅读。
Tech 星球(微信 ID:tech618)
文 | 任雪芸
封面来源 | 图虫创意
" 原本一个小时的路程,接送一个独享乘客就要多花费一个小时,合算下来一公里只赚两三毛钱 ",一位顺风车司机吐槽道。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兼职,这门生意是在用时间来换取油费和高速费的补贴。而且,一旦顺风车乘客路线存在偏差,或者遇到堵车等,甚至还会产生亏钱的情况。
接过顺风车订单的司机们大都表示不赚钱、亏本、浪费时间。但乘客端似乎也并不满意这个生意背后的逻辑,一位乘客告诉 Tech 星球:" 我极少碰到真正的顺风车车主,很多都是专职在跑,而且每次都会被告知要分担高速费。"
关于顺风车的争论,司机与乘客往往各执一词。根据在社交平台内容显示,乘客们大都不满于顺风车主私下收取高速费、诱导取消订单后私下付款。而司机们则会吐槽乘客未经协商携宠上车、下非独享单但要求独享等。
在这些埋怨与吐槽背后,顺风车业务中常被诟病的隐患若隐若现,作为连接乘客和司机两端的平台,滴滴、嘀嗒、哈啰也深陷其中。
而且毫无疑问的是,顺风车在出行市场一直属于边缘业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 年,顺风车、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规模分别约为 191 亿、1942 亿和 3008 亿。
尽管顺风车业务存在诸多弊端,但随着嘀嗒出行第五次递交招股书,外界发现,无论是滴滴、嘀嗒、还是哈啰,都未曾真正放弃过。
" 零和游戏 " 中,烧钱补贴才是壁垒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告诉 Tech 星球,顺风车的需求从未消失过,这是行业的共识。
2018 年,由于公共事件和外界的舆论压力,滴滴顺风车下架。也是在这时,成立于 2014 年的嘀嗒顺风车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
根据此前嘀嗒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18 年及 2019 年,嘀嗒出行收益分别为 4890 万元、1.176 亿元以及 5.806 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 12 倍,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44%
但随着滴滴顺风车的再次上线,以及哈啰的加入,嘀嗒的订单量又出现了下滑。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 年至 2022 年,嘀嗒订单量分别同比下滑 18.3%,11.3% 和 25.9%。
到了 2022 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哈啰的市占率达到了 42.5%,排名第一;滴滴以 19.3% 的市占率排名第三,而嘀嗒则处在了不温不火的第二名。
订单量在头部几个平台中的此消彼长,意味着顺风车市场的竞争更类似于一个 " 零和游戏 "。事实的确如此,在出行行业里,顺风车与网约车并无核心差异,本质上都归属于匹配乘客和司机的生意逻辑,而这也意味着平台的补贴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用户和司机的选择。
在一位经络过补贴大战的司机看来,网约车当下的格局,是平台烧钱所换来的。而当下的顺风车市场也不例外,烧钱搞补贴是出行平台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标准动作之一。
事实也的确如此。2019 年,哈啰顺风车在上线不久后就拿出了 5 亿元建立 " 顺风绿色出行基金 ",补贴司机和乘客。而在滴滴顺风车业务回归以后,也在持续不断加码顺风车业务的补贴。
来自嘀嗒招股书的数据同样显示,2021 年,嘀嗒出行提供给私家车车主的补贴占总服务成本的 5.9%,2023 年占比已经上升至 13.8%。
对司机的补贴是保证平台供给的核心方式,而在用户端,低价则是绕不开的成交因素之一。
Tech 星球询问了多位顺风车用户,其大都表示没有固定在用的平台。一位每周通勤天津和北京的用户称,在每次需要约车时,她都会在多个平台选定目的地进行比价。" 根据平台的价格,我会选最便宜的一个。"
在司机渴望补贴,乘客渴望低价的声音中,平台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份额的走向,而这也将直接导致平台利润的收缩。
按经调整利润净额计算,嘀嗒出行是过往连续三年中国顺风车市场唯一实现盈利的主要参与者。但与此同时,其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毛利率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21 至 2023 年期内毛利分别为 6.31 亿元、4.28 亿元和 6.05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80.9%、75.1% 和 74.3%。
价格暗战之下,真顺风车司机 " 退潮 "
" 我的车油耗在 6 左右,顺风车累计开个 10000 公里,最多也就能赚到 5000 块。" 一位顺风车司机曾花一个月的时间对比过几家平台的收入。" 除非特殊时期的补贴,几乎相差无几。"
根据他的经验,当下顺风车的收入基本可以按照每公里一元来计算。" 根据汽车的油耗或者电耗,每个顺风车车主的收益率都不同。" 对他而言,在城区通勤中,只要超过 20 公里的路线就是合适的," 每次能赚到 10 块以上,我就会选择接单。"
上述司机将兼职接单作为补贴油费和高速费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相比能赚到更多钱,只要在可控的时间内覆盖掉自身的用车成本即可。但随着顺风车日益职业化,不少真顺风车司机陷入了接不到单的困境中。
一位司机告诉 Tech 星球," 不用外挂的话,想接到长单、大单是很难的。" 他所说的 " 外挂 " 是一个抢单軟體,通过这个軟體,司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抢到平台上的大单。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向司机销售外挂軟體的店铺不在少数。"60 块钱一个月,1 块钱试用两个小时 ",针对商品的咨询,一位电商客服告诉 Tech 星球。
这个线上店铺,其名称都以数字乱码代替,简单的店铺介绍中讲的是 " 包售后 ",只有经过咨询,对方才会表示这是 " 顺风车外挂 ",同时也会告知消费者,哪些平台可以用,哪些平台无法成功接单。
多位真顺风车司机对此吐槽,外挂抢单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趋势。而且一位司机表示,在一群人 " 挂壁 "(接单但是不计划跑)的时候,如果接到大单不想跑,还可以通过 " 分享行程 " 等方式转单,然后赚取一定的抽成," 这种方式适合一些小的平台。"
他同时表示,在相对正规的顺风车平台,这些做法有被屏蔽的风险。" 也有人会在微信群里转单,然后收取服务费。" 他告诉 Tech 星球,如果乘客发现乘坐的车牌号不一致,可以用这是另外一辆车来解释," 当然这会有被投诉的风险。"
在外挂接单、转单抽成等方式下,真顺风车司机陷入了无单可接的局面。为此,不少真顺风车车主因为接不到单选择注销了平台账号。
一位每周往返北京和山东两地的顺风车司机告诉 Tech 星球,全职顺风车司机会一天多次往返同一条跨城线路,做的其实是网约车营运生意,反而会培养起长期的顾客。
乱像背后,新一轮洗牌或将来临
用户渴望打到真顺风车,司机则希望在顺风车上赚到更多钱。在供需两端,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匹配,而基于此而衍生出来的乱象,最后的矛头都指向了平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嘀嗒出行累积总投诉量高达 16227 件(截至 3 月 22 日),大量用户投诉其乱扣钱、司机私下接单、要求付全额高速费、司机态度恶劣等。与此同时,据天眼查显示,嘀嗒出行涉及的司法案件高达 385 件。
针对顺风车乱象,嘀嗒出行、滴滴、哈啰等核心顺风车平台曾多次被约谈。此前 2022 年 12 月,嘀嗒被监管部门指出其偏离顺风车本质,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
而嘀嗒的招股书也显示,由于缺乏适用于网约车服务相关牌照,2020 年至 2022 年前 9 月,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 57 宗行政罚款,其中 36 宗后续已撤销。余下 21 宗行政罚款由 5000 元至 3 万元不等,合共约为 55 万元。
在监管趋严之下,嘀嗒出行、滴滴、哈啰等顺风车平台也在加强对内部的管控。
面向用户端,嘀嗒在业内引入了商业保险,在市内行程上,单人保障上限达到了 60 万元,合拼单整车为 240 万元;而城际行程中,单人保障达到了 100 万元,合拼单整车达到了 500 万元。
在司机端,上述一位司机告诉 Tech 星球,通过外挂接单或者私下交易等方式,很容易被平台封号。不过他也表示,这些策略同时也呈现出了一刀切的情况。" 有一次是乘客单方面取消订单两次,我就被平台认定是私下接单,给我下了封号罚款的处罚。"
上述汽车行业分析师对此表示,当下顺风车平台必须要在司机端和用户端进一步实现管理的细化。
根据天风证券报告显示,国内四轮车出行市场中,顺风车占有 1% 的份额,尽管份额占比极小,但与此同时,报告预测未来顺风车市场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到 2025 年,中国顺风车(拼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1139 亿元。
尽管当下的顺风车业务依旧处在多方博弈的状态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乘客、司机的需求是一直会存在的,在这个前提下,平台必须要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和最符合需求的业务模式。